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制造过程变异分析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6 17:22

  本文关键词:制造过程变异分析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论文针对机械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存在的参数波动现象、性能不一致等问题,首先对变异进行定义并介绍了制造过程的过程能力判断,再根据过程能力对变异参数进行识别。将引起制造过程参数变异的原因归结为六方面:人员因素、设备因素、材料因素、方法因素、环境因素及测量因素,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定性分析,针对着六种因素提出制造过程变异参数控制的措施,然后利用某型号加工中心的重要功能部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制造过程能力进行判定。 为了提取机械产品制造过程需要重点控制的变异参数,论文结合信息论中的“熵”理论首次提出了“变异熵”的概念,将其量化结果作为评价机械产品生产制造过程各种潜在变异参数的标准。论文建立了基于变异熵的变异参数提取与排序模型,首先通过原始判断矩阵求得标准化判断矩阵,再求解出各变异参数项的相对比重及变异参数熵值,最终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得到变异参数的综合熵权值。通过不同变异参数的熵权值大小对变异参数进行提取与排序,得到重要潜在变异参数。同样,通过加工中心重要功能部件的实例分析,对实际生产中的变异参数进行了提取与排序。 为了实现制造过程变异参数与机械产品性能之间关系的确立,首先在提取到可靠性的表征量MTBF之后,,基于灰色GM(1,l)模型建立了产品性能估计与预测模型,实现对受到变异参数影响的产品性能估计与预测。论文引入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针对变异参数与产品可靠性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研究,在制造过程变异参数样本值的基础上,使用灰色关联理论计算它们之间的灰色关联度,识别对产品性能的影响较大的变异参数。最终,针对卧式加工中心的重要功能部件托盘交换架制造过程变异参数与该型号卧式加工中心整机可靠性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以及受到其变异参数影响的产品可靠性估计与预测分析。 为完善论文前面研究范围,以制造过程变异参数作为输入信息,机械产品性能作为输出信息,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制造过程变异参数模型,用于拟合产品性能与制造过程变异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 最后,面向制造过程变异参数与机械产品性能,建立制造过程变异参数分析系统,将上述分析研究均纳入该系统中,实现制造过程变异参数的自动化控制。
【关键词】:制造过程 变异参数 控制模型 可靠性 加工中心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H1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绪论9-17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9-10
  • 1.1.1 课题研究背景9
  • 1.1.2 课题研究意义9-10
  • 1.2 机床可靠性10-11
  • 1.2.1 机床可靠性定义10
  • 1.2.2 机床可靠性常用指标10-11
  • 1.3 制造过程参数变异控制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13-14
  • 1.4.1 课题来源13
  • 1.4.2 主要研究内容13-14
  • 1.5 论文整体框架14-17
  • 2 制造过程参数变异的起因及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分析17-43
  • 2.1 引言17
  • 2.2 制造过程变异的识别过程17-22
  • 2.2.1 制造过程能力判定18-20
  • 2.2.2 制造过程变异的识别20-22
  • 2.3 制造过程参数变异的起因分析22-28
  • 2.3.1 导致参数变异的人员因素22-23
  • 2.3.2 导致参数变异的设备因素23-24
  • 2.3.3 导致参数变异的材料因素24-25
  • 2.3.4 导致参数变异的方法因素25-26
  • 2.3.5 导致参数变异的环境因素26-27
  • 2.3.6 导致参数变异的测量因素27-28
  • 2.4 制造过程变异参数的控制措施28-33
  • 2.4.1 导致参数变异的人为因素控制措施28-29
  • 2.4.2 导致参数变异的设备因素控制措施29-30
  • 2.4.3 导致参数变异的材料因素控制措施30
  • 2.4.4 导致参数变异的方法因素控制措施30-32
  • 2.4.5 导致参数变异的环境因素控制措施32
  • 2.4.6 导致参数变异的测量因素控制措施32
  • 2.4.7 托盘交换架制造过程某变异参数控制措施32-33
  • 2.5 制造过程参数变异对产品性能的影响33-35
  • 2.6 加工中心某重要功能部件的变异识别应用35-42
  • 2.6.1 卧式加工中心托盘交换架的功能与结构简介35-37
  • 2.6.2 托盘交换架制造过程能力判定37-42
  • 2.7 本章小结42-43
  • 3 基于变异熵的制造过程变异参数提取与排序模型43-55
  • 3.1 引言43
  • 3.2 变异熵的基本概念43-44
  • 3.2.1 熵的概念43-44
  • 3.2.2 制造过程变异熵的概念44
  • 3.3 基于变异熵的变异参数提取与排序模型44-47
  • 3.3.1 制造过程变异参数提取流程图44-45
  • 3.3.2 制造过程变异参数变异熵模型的建立45-47
  • 3.4 实例分析47-52
  • 3.5 本章小结52-55
  • 4 变异参数与产品可靠性关联分析评价模型55-71
  • 4.1 引言55
  • 4.2 受变异参数影响的产品性能估计与预测模型55-59
  • 4.2.1 灰色系统理论的概述55-56
  • 4.2.2 可靠性表征量的提取56-57
  • 4.2.3 基于 GM(1,l)模型的受变异参数影响的产品性能估计模型57-59
  • 4.2.4 受制造过程变异参数影响的可靠性指标灰色预测模型59
  • 4.3 制造过程变异参数与可靠性表征量灰色关联分析模型59-60
  • 4.4 实例分析60-69
  • 4.4.1 基于 GM(1,l)模型的制造过程变异参数影响 MTBF 估计模型60
  • 4.4.2 基于 GM(1,l)模型的制造过程变异参数影响 MTBF 估计模型60-64
  • 4.4.3 受托盘交换架制造过程变异参数影响的 MTBF 灰色预测模型64-66
  • 4.4.4 托盘交换架制造过程变异参数与加工中心可靠性关联分析66-69
  • 4.5 本章小结69-71
  • 5 制造过程变异参数分析控制系统71-91
  • 5.1 引言71
  • 5.2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制造过程变异参数模型71-81
  • 5.2.1 人工神经网络的概述71-72
  • 5.2.2 反向传播网络神经网络的概述72-74
  • 5.2.3 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制造过程变异参数模型74-78
  • 5.2.4 实例分析78-81
  • 5.3 制造过程变异参数分析系统81-90
  • 5.3.1 制造过程变异参数分析系统框架结构81-82
  • 5.3.2 分析系统模块及其功能项82-84
  • 5.3.3 制造过程变异参数分析系统的建立84-90
  • 5.4 本章小结90-91
  • 6 结论与展望91-93
  • 6.1 全文总结91
  • 6.2 本文创新点91-92
  • 6.3 后续研究的展望92-93
  • 致谢93-95
  • 参考文献95-99
  • 附录99-100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99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99-100
  • C. 附表10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俊;;基于制造过程6M要素提升构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9年01期

2 张根保;曾海峰;王国强;张家为;;基于广义信息熵测度的制造过程质量评估[J];中国机械工程;2010年20期

3 陈璐琪;;浅谈产品制造过程的标准化[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2年03期

4 朱正德;;企业提升产品制造过程质量的应用及进展[J];汽车工艺与材料;2012年07期

5 翟敬梅,纪生,蒋梁中,谢存禧;制造过程质量超前控制方法的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3年04期

6 曹华军,刘飞,阎春平,李聪波;制造过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7 江志刚;张华;肖明;;制造过程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分析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年07期

8 赵会珍;孟丽丽;张聚涛;;制造过程中样本组内波动分析[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9年12期

9 张华;蒋笃仁;江志刚;;基于知识管理的制造过程绿色评价支持系统[J];机械与电子;2010年07期

10 谷振宇;刘飞;任凡;;基于生态指示器99的制造过程环境影响分析模型[J];中国机械工程;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明;苏柘童;谢兴亮;廖正根;;中药制造过程链的信息传递规律与控制[A];2009年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吴启迪;乔非;;复杂制造过程调度的新进展及其应用研究[A];04'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暨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学术年会专辑[C];2004年

3 张华;鄢威;江志刚;;一种制造过程资源环境属性的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A];科技引领产业、支撑跨越发展——第六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萃[C];2011年

4 张华;张旭刚;王艳红;;基于拉开档次组合评价方法的制造过程资源环境属性评价[A];2010全国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广州)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5 李静;;4”扁平管生产和制造过程中排气的质量管理[A];第八届真空技术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明;苏柘童;岳鹏飞;吴品江;廖正根;;中药制造过程链的信息传递规律与控制[A];2009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学术论文集[C];2009年

7 石岩;蔡茂林;;压缩空气制造过程中气动功率的损失分析[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李富龙;;光纤带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A];中国通信学会2006年光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缪全德;;浅谈压力容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监督[A];2011年安徽省科协年会——机械工程分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凯;多元制造过程能力分析及质量诊断[D];天津大学;2012年

2 杨文安;制造过程质量智能控制与诊断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3 叶亮;基于统计回归的复杂制造过程健壮参数控制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王慧;制造过程产能柔性及其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齐建军;基于XML的制造过程集成框架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6 赵家黎;基于SOV理论的过程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戴敏;多工序制造过程质量分析方法与信息集成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会珍;面向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系统研究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蒋笃仁;基于知识管理的制造过程绿色评价支持系统开发与应用[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晓娟;复杂产品制造过程加权演化模型与节点重要度分析[D];新疆大学;2012年

4 王文婧;数据电缆制造过程管理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傅成;基于资源环境属性的制造过程绿色评价支持系统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6 彭露;制造过程变异分析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7 高文俊;面向军工产品制造过程质量跟踪与管理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李贵夫;制造过程的产能柔性及其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济南大学;2008年

9 刘立X;多工序制造过程误差综合预测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解德凤;基于重型机床制造过程PONC的质量成本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制造过程变异分析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89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3289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a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