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轴圆柱副接触分析
本文关键词:平行轴圆柱副接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将古典赫兹理论与现代Majumdar-Bhushan模型相结合,建立了两圆柱分形接触模型。考虑结合部虚拟材料厚度,以及引入圆柱接触面积比,对两圆柱线高副矩形接触面进行了受力分析。数值仿真表明:圆柱接触面积比不大于1;外接触时圆柱接触面积比小于内接触时;增加总载荷或减小结合部虚拟材料厚度都将增大圆柱接触面积比;外接触时实际接触面积小于内接触时;实际接触面积随着分形粗糙度、材料硬度或结合部虚拟材料厚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分形粗糙度的增加,产生特定实际接触面积所需要的总载荷增加,微凸体变形量增大;对于给定总载荷,当分形维数从1.4增加到1.5时,实际接触面积相应增大,但当分形维数从1.5增加到1.9时,实际接触面积转而减小;内接触时的赫兹应力小于外接触时的赫兹应力。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圆柱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
【关键词】: 机械设计 结合部 分形接触 虚拟材料 圆柱 线高副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5273)
【分类号】:TH123
【正文快照】: 机械系统中各零件之间力的传递总是通过两零件的接触来实现的。当前描述、表达与分析两接触物体接触行为的2种主要解算方法,一种是侧重考虑两接触物体宏观因素的古典赫兹理论[1],另一种是重点考察两接触物体微观因素的现代Majumdar-Bhushan模型[2](以下简称MB模型)。古典赫兹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小彭;王伟;赵米鹊;聂慧凡;闻邦椿;;考虑摩擦因素影响的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分形预估模型及其仿真[J];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23期
2 蔡力钢;王锋;李玲;郭铁能;赵永胜;刘志峰;;栓接结合部动态特性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3 张学良;王南山;温淑花;陈永会;兰国生;;机械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能量耗散弹塑性分形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12期
4 万飞;李国喜;龚京忠;吴宝中;;整机动态装调虚拟平台总体框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年09期
5 田红亮;钟先友;赵春华;赵新泽;方子帆;刘芙蓉;朱大林;林卫共;晏红;;计及弹塑性及硬度随表面深度变化的结合部单次加载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1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田红亮;机械结构固定结合部虚拟材料的动力学建模[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田红亮;机械结构固定结合部动力学建模[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方兵;精密数控机床及其典型结合面理论建模与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田红亮;赵春华;方子帆;朱大林;;基于修正分形理论的结合面静摩擦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1期
2 田红亮;钟先友;秦红玲;赵春华;方子帆;朱大林;陈保家;张发军;;依据各向异性分形几何理论的固定结合部法向接触力学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21期
3 田红亮;方子帆;赵春华;朱大林;;依据修正GW理论的结合部法向接触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4 田红亮;钟先友;赵春华;赵新泽;方子帆;刘芙蓉;朱大林;林卫共;晏红;;区分弹性与塑性变形的结合面法向校正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14年1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金长善;摩擦副瞬时实际接触面积与动静过渡过程摩擦力的关系[J];固体润滑;1988年02期
2 马光祖;;发动机磨合与试验[J];现代化农业;1983年05期
3 耿志杰;修世超;;快速点磨削接触区周边实际接触面积的计算[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08年03期
4 陈国定,徐华,虞烈;基于粗糙接触理论的橡胶金属摩擦副的摩擦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5 朱爱华;朱成九;;重载铁路货车轴承统计接触模型应用[J];轴承;2013年12期
6 ;[J];;年期
本文关键词:平行轴圆柱副接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07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420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