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随机共振原理的微弱周期信号的检测方法研究与电路设计
本文关键词:基于随机共振原理的微弱周期信号的检测方法研究与电路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人开始提出了随机共振理论,随后此理论被逐渐发展与完善。其实质为非线性系统、输入信号与噪声能够产生协同作用发生随机共振现象,进而实现部分噪声能量向有用信号转移的目的。本文针对原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参数双稳态模型,并对其核心部分进行了软件分析与硬件电路设计。 全文的总体思路为: 首先,简要描述了随机共振理论的起源、发展与现状,针对原经典双稳态模型存在的问题,引出了本课题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其次,分析了经典双稳系统存在的对微弱输入信号的限制性,针对这一问题采用了信号调制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经典双稳系统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新双稳系统模型,以使得该系统在工程应用上有更广泛的使用范围。 然后,对系统进行了硬件电路设计与分析。介绍了运算放大器的几种常用功能与接法;根据新参数双稳系统模型与各个模块的设计方法,设计了核心硬件电路,分析了电路的设计原理;对电路进行了检验,阐述了系统的参数变化对新双稳系统的输入输出的影响;并将模拟电路的输出与软件仿真的输出进行了对比,从理论上分析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最后,对本课题所设计的新参数双稳系统模型进行了总结,分析了该系统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同时也为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做了一些展望。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新双稳随机共振模型,与原有模型相比,它具有三大优势(1)经典双稳随机共振系统存在输出饱和性,新参数双稳系统模型可以通过改变参数的方法来调节输出幅值以降低输出饱和性的影响;(2)改进了现有的利用调制随机共振系统检测微弱信号的方法,具体为通过参数调节的方法增大了扫描信号的扫描步长:(3)上述两个参数的调节都是独立的,即一个参数的改变对另一个参数没有影响。并且本论文用理论分析、软件仿真实验与模拟电路调试的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与验证。但是新参数双稳系统模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待调节的参数值被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这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关键词】:随机共振 新双稳系统 信噪比 参数调节 微弱信号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11.23;TH113.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2 随机共振理论的发展以及研究现状11-12
- 1.3 各领域的应用领域研究12-14
- 1.4 提出问题14-15
- 1.5 主要研究内容15-17
- 第2章 随机共振理论17-26
- 2.1 引言17
- 2.2 随机共振系统动力学方程17-20
- 2.2.1 朗之万方程17-18
- 2.2.2 福克—普朗克方程18-19
- 2.2.3 随机共振理论19-20
- 2.3 经典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20-23
- 2.3.1 系统简述20-22
- 2.3.2 经典双稳态系统的信噪比22-23
- 2.4 随机共振的测量方法23-25
- 2.4.1 信噪比测量23-24
- 2.4.2 输出功率谱密度测量24-25
- 2.5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新参数双稳系统模型的随机共振理论分析26-40
- 3.1 引言26
- 3.2 经典双稳系统存在的问题26-28
- 3.2.1 对驱动信号频带的限制性26-28
- 3.2.2 输出饱和性28
- 3.3 调制随机共振系统28-30
- 3.3.1 调制随机共振系统28-30
- 3.3.2 存在的问题30
- 3.4 新参数双稳系统模型的提出30-32
- 3.4.1 新参数双稳系统模型30-31
- 3.4.2 参数分析31-32
- 3.5 新参数双稳系统模型的输出信噪比32-34
- 3.6 新参数双稳系统模型的数值仿真34-39
- 3.6.1 参数的数值仿真34-36
- 3.6.2 新参数双稳系统模型的信噪比软件仿真分析36-39
- 3.7 本章小结39-40
- 第4章 新参数双稳系统模型的模拟电路验证设计40-61
- 4.1 引言40
- 4.2 新参数双稳系统模型的模拟电路验证设计40-45
- 4.2.1 系统设计流程40-41
- 4.2.2 各模块的设计与实现41-44
- 4.2.3 模拟电路验证的实现44-45
- 4.3 实验仪器简介45-47
- 4.4 电路分析与处理47-55
- 4.4.1 确定系统参数47-48
- 4.4.2 参数 g 对系统的影响48-52
- 4.4.3 参数 h 对系统的影响52-54
- 4.4.4 新参数双稳系统模型的输出分析54-55
- 4.5 新参数双稳系统模型的优缺点分析55-56
- 4.5.1 新参数双稳系统模型的优点55-56
- 4.5.2 新参数双稳系统模型的缺点56
- 4.6 整体电路的验证56-59
- 4.7 信号检测的总体思路概述59
- 4.8 本章小结59-61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61-63
- 5.1 总结61-62
- 5.2 下一步的工作62-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70
- 附录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敏;黄咏梅;;调制随机共振及其在微弱信号检测中的应用[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6年02期
2 张宇;赵远;唐勐;吕海峰;孙秀冬;;随机共振应用于大频率周期性弱信号检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3 张晓飞;胡茑庆;胡雷;程哲;;基于倒谱预白化和随机共振的轴承故障增强检测[J];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23期
4 施建成;罗敏;;生物钟体系中色噪音诱导的日夜节律振荡和内信号随机共振[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0年01期
5 冷永刚;赵尔华;石鹏;张莹;;二维随机共振参数调节的图像处理[J];天津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6 冷永刚,王太勇,秦旭达,李瑞欣,郭焱;二次采样随机共振频谱研究与应用初探[J];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7 冷永刚;王太勇;郭焱;吴振勇;;双稳随机共振参数特性的研究[J];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8 杨定新;胡政;杨拥民;;大参数周期信号随机共振解析[J];物理学报;2012年08期
9 赵文礼;田帆;邵柳东;;自适应随机共振技术在微弱信号测量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学报;2007年10期
10 赵文礼;刘进;殷园平;;基于随机共振原理的中低频信号检测方法与电路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2011年04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随机共振原理的微弱周期信号的检测方法研究与电路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36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443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