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液压动力单元内气泡流动观测及气泡分离方法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一体化液压动力单元内气泡流动观测及气泡分离方法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气泡对油液的特性以及对液压元件和系统的工作性能有较大影响,如降低油液弹性模量、引发气穴噪声、加剧油液温升等,是流体动力技术关键基础性研究课题之一。液压动力源(hydraulic power unit)是液压系统的“心脏”,其噪声量占整个系统噪声的75%左右,主要是气穴引起的流体噪声。因此,在分析气泡对液压系统运行所造成危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气泡在液压动力单元内部的流体特征和分布规律,提出气泡快速分离方法,对降低液压动力单元噪声,提高其性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液压系统设备在大气压环境中工作,特别是在更换液压元件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地掺入空气,而此时混入空气的油液已经不再是理想状态,即不能满足液压传动对介质所需的基本要求特性-不可压缩性。因此,在深入研究分析气泡对液压系统运行所造成危害的基础上,并论述在设计、使用和维护液压系统的过程中防止气泡产生的具体措施,这对液压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论文以一体化液压动力单元为具体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流场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一体化液压动力单元内气泡流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应用Fluent软件中的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对不同粘度油液和不同直径大小的气泡进行了流场仿真,得出影响气泡快速上浮的因素。搭建一体化液压动力单元测试系统平台,开展了相关性能测试与流动观测试验,发现其回油管液流含有大量不同直径的气泡,快速弥散于整个油箱油液中。针对试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模型化试验,搭建流动显示试验装置,对气泡流动进行显示记录。最后,基于上述对气泡流动观测试验结果和流场仿真计算结果的分析,提出三种可以实现气泡分离的方案。 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目的;综述了气泡形成及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及现状;概括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简要介绍了一体化液压动力单元的结构,并阐述了一体化液压动力单元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影响油液中空气析出特性及气泡上浮的因素;采用Fluent软件中的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对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工况进行了流场仿真计算,获得一体化液压动力单元内气泡分布云图。 第3章,搭建一体化液压动力单元测试系统平台,开展了相关性能测试与气泡流动观测试验。针对试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模型化试验,搭建流动可视化试验装置,对气泡流动进行显示记录。将可视化试验结果与模型化后的流场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回油管液流含有大量不同直径的气泡,快速弥散于整个油箱油液中;较大的气泡能够快速上浮、逸出液面;直径较小的气泡随液流被液压泵吸入;管路内有气泡存留现象。 第4章,阐述了气液分离方法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几种液压油分离气泡的装置与方法。基于对气泡流动观测试验结果和流场仿真计算结果的分析,通过改变流入油箱内油液的流态及运用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提出三种可以实现气泡分离的方案,并运用Fluent软件中的欧拉-欧拉多相流模型进行流场仿真分析。研究表明:通过改变流入油箱油液的流态,形成旋转流或紊态流,实现气泡从油液中快速分禺。 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进行了总结,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一体化液压动力单元 气泡流动 分离方法 可视化试验 Fluent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H137
【目录】:
- 目录5-7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第1章 绪论11-18
- 本章摘要11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11-13
- 1.2 气泡形成及运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及现状13-16
- 1.2.1 论方法研究13-14
- 1.2.2 仿真方法研究14-15
- 1.2.3 实验方法研究15
- 1.2.4 液压元件及系统中有关气泡的研究现状15-16
- 1.3 气液两相流仿真技术的应用16-17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17-18
- 第2章 一体化液压动力单元内流场解析及气泡的分布18-33
- 本章摘要18
- 2.1 一体化液压动力单元的结构及工作原理18-19
- 2.2 一体化液压动力单元内流场解析19-23
- 2.2.1 数值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设置19-21
- 2.2.2 仿真结果及分析21-23
- 2.3 关于液压系统混入气体的分析23-24
- 2.4 液压油中空气析出特性及影响气泡上浮的因素24-26
- 2.5 一体化液压动力单元内气泡分布数值模拟与仿真分析26-32
- 2.5.1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26
- 2.5.2 计算条件及湍流模型的选择26-27
- 2.5.3 流场仿真计算结果27-28
- 2.5.4 不同油液粘度及不同气泡直径下气泡分布情况28-32
- 2.6 本章小结32-33
- 第3章 一体化液压动力单元内气泡流动观测试验33-44
- 本章摘要33
- 3.1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33-36
- 3.2 试验所用液压油透光性分析36-38
- 3.3 试验与仿真结果分析38-43
- 3.3.1 试验结果图像38-41
- 3.3.2 流场计算结果分析41-43
- 3.4 本章小结43-44
- 第4章 一体化液压动力单元内气泡分离方法研究44-58
- 本章摘要44
- 4.1 气液分离方法的研究现状44-50
- 4.1.1 液压油除去和防空气入侵的方法44-46
- 4.1.2 液压系统除气泡研究新动向46-50
- 4.2 三种气泡分离方法的研究50-57
- 4.2.1 油液流动扰流器51
- 4.2.2 采用油液流动扰流器并在油箱内添加隔板51-52
- 4.2.3 气泡分离器52-53
- 4.2.4 各方案流场仿真结果分析53-57
- 4.3 本章小结57-58
- 总结与展望58-60
- 1 总结58
- 2 展望58-60
- 参考文献60-65
- 致谢65-66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66-67
- 附录B 专利申请情况67-68
- 附录C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与实践6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辉;液压齿轮油泵噪声的诊断与控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刘传让;;挖掘机液压油缸缓冲装置的设计方法与分析[J];安徽科技;2011年04期
3 张忠纯;李晓慧;朱满平;;餐饮具成型机液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4 陈先惠;;一种高速开关阀的静动态特性研究[J];宝钢技术;2010年06期
5 陈珩;翟金杰;李红梅;;包钢无缝厂H_3液压系统故障原因分析[J];包钢科技;2008年06期
6 吕庆军,魏来生,周广明,李明全;车辆换档控制系统逻辑分析[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5年03期
7 吕庆军;周广明;席军强;;一种溢流阀特性分析[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6年01期
8 吕庆军;周广明;李明全;;一种车辆液压缓冲阀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6年03期
9 衣超;崔晓颖;;AMT液压辅件蓄能器的仿真设计[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0年03期
10 陈轶杰;杨占华;雷强顺;王亚军;宁丹;;油气弹簧力学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J];兵工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琳;;水-乙二醇的使用[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2 林明;蔡增杰;朱武峰;;关于液压系统绿色维修几个问题的初探[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梁浩新;赵静一;郭瑞;;关于100T重型平板运输车悬挂液压系统的改进[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章敏莹;方群;金瑶兰;渠立鹏;王亚鸿;;射流管伺服阀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金瑶兰;方群;章敏莹;渠立鹏;王亚鸿;;射流管伺服比例阀[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朱红岩;张志国;;插装阀组控制差动液压缸应用分析[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廖金军;李宝仁;;舵机电液伺服调节器水击仿真研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第六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王经伟;;液压系统同步回路的设计[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第六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贾福强;高英杰;杨育林;崔筱;;风力发电中液压系统的应用概述[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第六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林明;蔡增杰;朱武峰;;关于液压系统环境保护几个问题的初探[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第六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剑鹏;50型装载机液压系统动态特性与热平衡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姚永明;基于液压变压器的装载机节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徐兵;采用蓄能器的液压电梯变频节能控制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4 殷勇辉;基于电感测量和光纤技术的在线油液监测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5 侯明亮;拖挂式激光平地机液压控制系统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林建杰;液压电梯闭式回路节能型电液控制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田勇;高精度模糊控制策略研究及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8 姚怀新;工程车辆液压动力学关键问题的理论研究与试验台建设[D];长安大学;2006年
9 潘柳萍;液压连续升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田波;基于可重构的轮辋压窝冲孔机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光亮;基于液压制动行星调速软起动系统的研究设计[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栾晓梅;压缩式垃圾车控制系统设计[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任金萍;巷道用自移式辅助支护设备的结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徐晓辉;小管径气液两相流光学测量系统[D];浙江大学;2011年
5 王小丽;电液数字控制技术在提升装置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吕永标;履带式摊铺机液压驱动系统仿真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蒋昊宜;民用飞机液压元件检测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安春梅;高压高水基液压阀综合试验台计算机控制系统[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庞俊峰;插装式电液比例流量阀的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10 郑宝美;地铁客车轮对液压顶固装置的设计[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一体化液压动力单元内气泡流动观测及气泡分离方法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3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463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