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机械论文 >

伸缩杆式两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虚拟仿真及静动态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5 18:26

  本文关键词:伸缩杆式两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虚拟仿真及静动态特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并联机构 伸缩杆 有限元方法 静态特性 动态特性


【摘要】: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得到了广泛研究应用,伸缩杆式两自由度并联机构由动静平台和连接动静平台的3条支链组成,通过改变伸缩杆的长度,使动平台能够绕X、Y轴旋转一定的角度,动平台可以实现将空间任一平面旋转到水平面上。本文对并联机构进行了以下研究: 首先,运用螺旋理论对该伸缩杆式并联机构进行自由度分析,验证其能实现绕X、Y轴的旋转运动。由于伸缩杆是该机构的重要部件,所以对其结构形式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液压式、直线电机式和电动推杆式结构;由于直联式电动推杆传动精度高、空间尺寸小及结构简单,故选用直联式电动推杆的结构形式。依据被加工零件的尺寸及翻转角度,确定相应零部件的尺寸参数。 其次,使用Pro/E软件对其零部件进行三维实体建模,按照各零部件的相互关系对其虚拟装配,得到整个并联工作台的实体模型。在Pro/E环境中对并联工作台实体模型进行虚拟仿真,检查各零部件之间有无干涉、尺寸是否合理,根据仿真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改、调整。通过运动仿真,可观察并联工作台的运动过程,确定并联工作台的4种位姿,分别为水平位置、两伸缩杆最长位置、两伸缩杆最短位置和伸缩杆一长一短位置。 再次,对其进行静态特性研究,使用有限元方法建立结构静力学模型,使用ANSYS软件分析并联工作台在不同极限位姿处承受钻削负载时各零件的变形及应力分布情况,获得结构的最大变形量及最大应力值,经验证其满足材料的强度刚度要求,较薄弱环节主要为球铰链处,因此需对其改进,加大铰链球的直径,同时可以适当对其它变形及应力较小的部件进行改进改进以减轻整体机构的重量。 最后,对其进行动态特性的研究,使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动力学模型,使用ANSYS软件获得其相应的动态参数。首先通过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可获得并联机构在不同极限位置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获得并联工作台在这些固有频率下的振动特性,由结果可知动平台在前三阶频率下和定长杆在四五六阶频率下的振幅较明显,可对定长杆进行改进,加粗其直径,再次进行分析得定长杆在四五六阶频率下的最大振幅减小,整个结构的动态特性提高;其次对结构进行谐响应分析,获得动平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幅频曲线,由结果可确定并联工作台在工作过程中应该避开70Hz及300.400Hz频率范围内。
【关键词】:并联机构 伸缩杆 有限元方法 静态特性 动态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H112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插图索引10-11
  • 附表索引11-12
  • 第1章 绪论12-18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12-13
  • 1.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5
  • 1.2.1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构型研究现状14
  • 1.2.2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静力学研究现状14-15
  • 1.2.3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动力学研究现状15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15-16
  • 1.3.1 并联机构的结构研究及虚拟仿真15-16
  • 1.3.2 并联机构静态特性的研究16
  • 1.3.3 并联机构动态特性的研究16
  • 1.4 本章小结16-18
  • 第2章 并联工作台的结构研究18-32
  • 2.1 并联工作台的结构及自由度18-20
  • 2.1.1 结构特点18-19
  • 2.1.2 自由度分析19-20
  • 2.2 并联工作台的结构布局20-24
  • 2.2.1 液压缸式伸缩杆20-21
  • 2.2.2 圆筒直线电机式伸缩杆21-22
  • 2.2.3 滚珠丝杠螺母伸缩杆22-24
  • 2.3 并联工作台主要部件尺寸的研究确定24-31
  • 2.3.1 滚珠丝杠的选用及校核24-29
  • 2.3.2 步进电机的选型29-31
  • 2.4 本章小结31-32
  • 第3章 并联工作台的虚拟仿真32-42
  • 3.1 Pro/ENIGEER机构运动仿真概述32-33
  • 3.1.1 机构运动仿真特点32
  • 3.1.2 机构运动仿真流程32-33
  • 3.2 并联工作台零部件实体建模33-36
  • 3.3 并联工作台虚拟仿真36-40
  • 3.3.1 并联机构模型创建36-37
  • 3.3.2 并联工作台机构仿真37-38
  • 3.3.3 结果分析38-40
  • 3.4 本章小结40-42
  • 第4章 并联工作台的静态特性研究42-56
  • 4.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42-43
  • 4.2 有限元法的静态特性研究43-48
  • 4.2.1 有限元法理论基础43-45
  • 4.2.2 有限元法静力分析基本过程45-48
  • 4.3 并联工作台静态特性研究48-54
  • 4.3.1 ANSYS静力学分析48-49
  • 4.3.2 并联工作台有限元模型建立49-50
  • 4.3.3 定义边界条件并施加载荷50-51
  • 4.3.4 求解并分析结果51-54
  • 4.4 本章小结54-56
  • 第5章 并联工作台动态特性研究56-72
  • 5.1 有限元法动态特性分析56-58
  • 5.2 并联工作台模态分析58-68
  • 5.2.1 结构模态分析原理58-59
  • 5.2.2 并联工作台ANSYS模态分析59-66
  • 5.2.3 模态分析结果66-68
  • 5.3 并联工作台谐响应分析68-71
  • 5.3.1 谐响应分析原理68-69
  • 5.3.2 并联工作台ANSYS谐响应分析69-71
  • 5.4 本章小结71-72
  • 结论与展望72-74
  • 参考文献74-77
  • 致谢77-78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兰萍;韩江;;正前角成形车刀加工圆锥面工件的误差分析与修正[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高洪;赵韩;;并联机器人机构学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嵇国金,马奎,王磊;微纳操作器运动学分析[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03期

4 温庆荣,方跃法;一种新型4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自由度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姜虹;蔡永琳;王小椿;;一种并联机构结构误差识别与修正的新算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 韩春雨;李淑丽;;高效加工宽曲面的一种新方法[J];包钢科技;2006年06期

7 康战;闫晓丽;张维杰;尹英姿;刘振栓;;弹尾定心部全跳动的自动化检测技术[J];兵工自动化;2011年11期

8 郭盛;方跃法;;避免约束奇异的平动并联机器人设计方法[J];兵工学报;2007年08期

9 范晋伟,关佳亮,王彤波,王文超,关剑,张小龙;并联机床虚拟设计的理论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10 许意华,刘德忠,费仁元,潘新文;3-PTT并联微操作机器人机构误差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久宏;荣学文;吴三友;;凿岩机器人液压系统ADRC控制器设计与仿真[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孙立宁;刘彦武;曲东升;李长峰;;靶定位并联机器人控制研究[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孙立宁;李长峰;曲东升;刘彦武;;ICF精密并联机器人系统的研制[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胡英;吴德烽;;一种柔性检测机器人的运动学研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徐德红;李小平;;波束波导系统中反射镜精密调整机构的设计与分析[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9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冷杨川;龙莉萍;;高炉炉身段炉壳刚度折减问题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孟飞;;极限边界搜索实现的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五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罗玉峰;张九天;杨廷力;;空间机构微小化设计探讨[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王仪明;柳杨;朱殿华;;空间并联机器人机构的研究动态[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曹清林;吴朝阳;周井玲;洪小南;沈世德;;含有三移动副的镗铣类平面虚拟轴机床的研制[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艳艳;水下运载器对接装置虚拟仿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晚龙;六自由度Stewart平台分散智能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梁桥康;特殊应用的多维力/力矩传感器研究与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张克涛;变胞并联机构的结构设计方法与运动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皮阳军;电液伺服并联六自由度舰船运动模拟器轨迹跟踪控制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李雨桐;并联机构运动奇异性及其动态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吴乐彬;基于电液伺服并联六自由度机构的广义负载模拟理论和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张淑平;基于视觉的并联机器人位姿检测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9 唐志国;机械臂操作柔性负载系统分布参数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胡盛勇;三维悬线式蓝光光学头力矩器的特性研究及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户燕会;工业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和误差补偿的分析与仿真[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詹峰;井下煤仓清仓机器人机械臂结构设计与新型清仓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何敬玉;罗茨鼓风机振动噪声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郭大杰;3-PRRRR移动并联机构自由度、约束奇异和运动学分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进科;正交三自由度并联机构动力学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6 穆星科;多足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万晓正;平面绳牵引并联机构的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王晨;柴油机气缸盖热—机械强度有限元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赵二鑫;车削中心静动热特性分析及床鞍结构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伍英华;六自由度一体式坦克模拟器误差特性及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79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679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0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