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距离对纯铜摩擦磨损性能及亚表面变形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19 05:18
本文关键词:滑动距离对纯铜摩擦磨损性能及亚表面变形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摩擦磨损 塑性变形 剪切局部化 等效应变梯度 层状结构
【摘要】:在滑动摩擦中,金属材料表现出非常“聪明”的一面,它们通常会以强化表面材料的方式对塑性应变作出响应。对于许多金属及合金(尤其是延性金属)而言,接触表面附近材料晶粒细化是摩擦变形诱导的一种重要强化机制。本文采用瑞士CSEM公司THT07-135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的球-盘接触模式,以纯铜做盘,GCr15做球,设定实验载荷为2N,滑动速度为2cm/s,改变滑动距离开展了一系列干摩擦实验。基于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与X光电子能谱分析仪等对低速低载荷滑动摩擦条件下接触表面上的摩擦学性能和亚表面变形情况进行了详细表征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纯铜在低速低载荷滑动摩擦条件下,其摩擦磨损行为随滑动距离增加可分为3个阶段,各阶段具有不同的摩擦磨损机理:在跑合阶段,对偶的犁沟和粘着作用,以及铜表面的严重塑性变形导致摩擦系数极不稳定,但磨损率很小;在不稳定摩擦阶段,表面塑性变形因位错密度增加而减弱,磨损主要由疲劳断裂和剥层造成;在稳定摩擦阶段,由于近表面材料中位错、晶界等缺陷积累和变形存储能的释放,氧化磨损为主要磨损形式。 (2)低速低载荷滑动摩擦条件下,纯铜磨损亚表面出现了由塑性变形、剪切局部化产生的等效应变梯度所决定的层状结构,厚度随滑动距离增加而加厚。层状结构晶粒是沿滑动方向逐渐扭转或最终平行于滑动方向的,纯铜晶粒被细化,形成纳米摩擦层。 (3)在低速低载荷滑动摩擦条件下,随滑动距离增加,稳定纳米摩擦层的形成,氧化铜的润滑作用,以及对偶球上铜的转移量的减少,对提高材料的耐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摩擦磨损 塑性变形 剪切局部化 等效应变梯度 层状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G146.11;TH117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23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10-11
- 1.2 金属干摩擦学概述11-16
- 1.2.1 摩擦磨损概述11-14
- 1.2.2 铜及其合金的干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进展14-16
- 1.3 金属在严重塑性变形条件下亚表面变形机理研究现状16-20
- 1.3.1 大塑性变形过程中金属的亚表面变形情况研究现状16-19
- 1.3.2 干摩擦条件下金属材料的亚表面变形情况研究现状19-20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20-23
- 1.4.1 研究意义20-22
- 1.4.2 研究内容22-23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23-28
- 2.1 实验材料23
- 2.1.1 纯铜23
- 2.1.2 GCr1523
- 2.2 试样制备23-25
- 2.2.1 摩擦实验样品的制备23-24
- 2.2.2 亚表面样品的制备24-25
- 2.3 实验设备及表征25-28
- 第三章 滑动距离对纯铜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28-46
- 3.1 摩擦磨损实验过程28-29
- 3.2 摩擦测量及磨损率计算29-30
- 3.3 磨擦表面分析表征30-46
- 3.3.1 滑动距离对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的影响30-33
- 3.3.2 摩擦副的磨痕形貌特征及分析33-41
- 3.3.3 磨屑的分析表征41-43
- 3.3.4 磨损机理讨论43-45
- 3.3.5 小结45-46
- 第四章 滑动距离对纯铜亚表面变形的影响46-55
- 4.1 亚表层研究的实验过程及理论依据46-47
- 4.1.1 亚表层研究的实验过程46
- 4.1.2 等效应变计算的理论依据46-47
- 4.2 亚表层形貌观察与分析47-55
- 4.2.1 亚表层形貌特征47-51
- 4.2.2 层状结构的形成机制51-52
- 4.2.3 等效应变随滑动距离的变化趋势52-54
- 4.2.4 滑动距离对纯铜亚表层晶粒细化的影响54
- 4.2.5 小结54-55
- 结论55-57
- 参考文献57-63
- 致谢63-64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杜随更,傅莉,王忠平;纯铜表面的连续摩擦压扭处理[J];材料研究学报;2002年06期
2 韩忠;卢柯;;纯铜纳米晶表层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08年11期
3 薛克敏;吕炎;刘海华;安爱婷;;扭—压复合加载变形基础的研究[J];金属成形工艺;1994年05期
4 宋天虎;;我国摩擦学发展回顾——在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上的致辞[J];摩擦学学报;2008年01期
5 马文林;吕晋军;;干摩擦条件下铜-石墨复合材料与ZQAl9-4铝青铜的磨损图研究[J];摩擦学学报;2008年05期
6 孙爱民;等通道转角挤压——提高材料性能的有效方法[J];上海钢研;2004年01期
7 薛克敏,王真,吕炎;扭压变形的准三维刚塑性有限元分析[J];塑性工程学报;1997年01期
8 黄丰;钟飞;李鹏云;梁永纯;;塑性变形中晶粒变形与细化机制的影响因素[J];铸造技术;2011年11期
,本文编号:698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698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