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五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动力学仿真与实验
本文关键词:新型五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动力学仿真与实验
更多相关文章: 并联机构 实验模态分析 有限元 传递矩阵法 滚动轴承 刚度辨识
【摘要】:面对国家航空和汽车工业对飞机机翼及汽车车体等大型结构件高效加工重要需求,本文以一种新型五自由度并联机构T5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其精准有限元模型的创建与全域分析方法,内容涉及轴承理论建模与分析、整机有限元建模与分析、实验模态分析及灵敏度分析等。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滚动轴承静刚度辨识。利用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建立滚动轴承支撑单元静刚度参数与结构模态参数间的映射关系;借助实验模态分析法分析滚动轴承支撑单元的固有特性,进而确定滚动轴承支撑单元的静刚度参数,最后根据实验结果修正滚动轴承的有限元模型。 2.有限元建模与模态分析。将T5并联机构拆解为若干子结构,,基于SAMCEF软件建立各子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根据子结构位形坐标构建整机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改变子结构位形坐标,可在不同位形下快速建立整机有限元分析模型,实现全域分析,有效地提高了计算效率。 3.实验验证。采用激振器法对T5并联机构开展实验模态分析,提取系统低频段模态参数,根据固有频率值和系统振型验证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联合两种分析结果给出真实样机的动态性能评估。 4.灵敏度分析。选取低频段内对整机动态性能影响显著的低阶固有频率值为评价指标,以T5并联机构动平台处铰链刚度值为变量,研究铰链刚性对整机模态的影响。 上述研究工作为进一步开展此新型五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动态优化设计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关键词】:并联机构 实验模态分析 有限元 传递矩阵法 滚动轴承 刚度辨识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H1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9-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1.2.1 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13-15
- 1.2.2 轴承结合面参数辨识15-16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6-18
- 第二章 轴承支撑单元刚度辨识18-36
- 2.1 引言18
- 2.2 滚动轴承静刚度辨识流程18-19
- 2.3 理论模型19-28
- 2.4 模态实验28-32
- 2.4.1 实验流程28-30
- 2.4.2 轴承刚度辨识30-32
- 2.5 有限元仿真32-34
- 2.6 本章小结34-36
- 第三章 有限元模态分析36-58
- 3.1 引言36
- 3.2 T5 机构模块化建模总体规划36-38
- 3.3 典型结合面建模与参数38-42
- 3.3.1 典型结合面建模39-41
- 3.3.2 结合面参数41-42
- 3.4 T5 机构整机模型42-48
- 3.4.1 子结构位形坐标42-45
- 3.4.2 子结构模型45-48
- 3.5 T5 机构模态分析48-55
- 3.5.1 T5 机构本体模态分析48-51
- 3.5.2 T5 机构二自由度转头模态分析51-52
- 3.5.3 T5 机构整机模态分析52-55
- 3.6 动平台铰链刚性对整机动态特性的影响55-57
- 3.7 本章小结57-58
- 第四章 实验模态分析58-76
- 4.1 引言58
- 4.2 实验原理58-59
- 4.3 实验装置、设备与器材59-60
- 4.4 实验步骤60-69
- 4.4.1 实验准备61-65
- 4.4.2 参数设置65-68
- 4.4.3 数据采集68-69
- 4.5 实验数据分析69-75
- 4.6 本章小结75-76
- 第五章 全文总结76-78
- 5.1 全文总结76
- 5.2 工作展望76-78
- 参考文献78-82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82-83
- 致谢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禄峰;;利用特征列方法求解并联机构位置正解[J];机械设计;2007年08期
2 杨东超;宾洋;贾振中;赵旦谱;;并联机构驱动副的选择[J];机械工程师;2007年08期
3 李蕊;代小林;姜洪州;李洪人;;新型三转动并联机构的动力学分析[J];现代制造工程;2010年01期
4 吴巍;;三平移并联机构的综合[J];农业装备技术;2010年03期
5 陈江义;郝雪清;虞启辉;;含间隙铰链并联机构的动力学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年01期
6 周结华;彭侠夫;仲训昱;;空间3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2年02期
7 孙永生;韩先国;陈五一;熊俊;张毅刚;;并联机构大范围收敛高效正解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2年05期
8 梁辉;黄顺;郭伦;;一种冗余约束对并联机构精度影响的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2年02期
9 王南;赵乘康;崔国华;高鹏;;基于正交实验的并联机构刚度回归模型求解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12期
10 王洋,黄田,倪雁冰,梅江平;基于正交球面并联机构的新型数控转台姿态求解及实时控制[J];自然科学进展;200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军辉;黄玉美;高峰;;抓取机器人的并联机构刚度解析[A];制造技术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杨东超;杨向东;刘莉;陈恳;;并联机构的可驱动性研究[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义凤;姚郁;;六自由度并联机构驱动速度性能优化设计[A];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6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孟飞;;极限边界搜索实现的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五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范彩霞;刘宏昭;;双驱动五自由度并联机构型综合[A];第9届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应用国际会议(CCAMMS 2011)暨中国轻工机械协会科技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董培涛;吴学忠;;平面二自由度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的新方法[A];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学术会议暨企业生产工程与产品创新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刘治志;罗玉峰;石志新;杨廷力;;一种平面三自由度并联机构动力学分析的序单开链法[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荣辉;丁洪生;张同庄;;一种空间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震动力平衡[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王昕;李泽湘;;冗余驱动并联机构的运动控制分析与应用[A];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10 宋方臻;宋波;;平面并联机构与磁悬浮控制电主轴耦合系统的瞬态响应分析[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A卷[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帆;并联机构特性分析与综合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2 张彦斌;少自由度无奇异完全各向同性并联机构型综合理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3 姚蕊;大跨度索并联机构力特性及尺度综合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4 郑亚青;绳牵引并联机构若干关键理论问题及其在风洞支撑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华侨大学;2004年
5 张勇;可约并联机构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6 程世利;并联机构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7 郝齐;一种两自由度并联机构优化设计及动力学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8 苗志怀;多模式步滚移动两足并联机构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9 李雨桐;并联机构运动奇异性及其动态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吴伟光;基于并联机构的多维减振装置及其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伟阳;平面并联机构运动控制和解耦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李柳;基于嵌入式系统的3P-6SS并联机构控制技术[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3 宋晓飞;六自由度并联机构误差分析和补偿[D];重庆大学;2012年
4 董彦省;两种含等效复合球副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5 田冠男;一种含非对称主动运动支链的新型并联机构运动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刘欣;一种平面2自由度冗余并联机构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7 邹婷;并联机构的自动建模与虚拟装配系统[D];燕山大学;2007年
8 李嵩;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基本型的分析与综合[D];重庆大学;2007年
9 张余;并联机构刚度特性分析[D];东北大学;2008年
10 孟巧玲;并联机构刚度特性分析[D];东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39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xiegongcheng/739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