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大豆结瘤固氮及生长发育对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的响应

发布时间:2016-11-06 09:31

  本文关键词:大豆氮素利用效率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农业大学》 2011年

大豆结瘤固氮及生长发育对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的响应

严君  

【摘要】:大豆体内的氮素主要有三个来源,根瘤固氮、土壤氮和肥料氮。由于大豆依靠根瘤固定的氮远远无法满足大豆生长发育及高产的需要。同时土壤中能为大豆直接吸收利用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不足1%,因此生产上必须施用适量的氮肥。氮肥施入到土壤中以后与土壤本身的无机氮一起统称为土壤环境无机氮,大豆对氮肥的反应实际上是大豆根系及其共生固氮系统对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的感知和响应。本试验采用盆栽试验方法,选用具有不同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的土壤,研究大豆结瘤固氮及生长发育对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根瘤固氮对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的响应 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与不同生育时期根瘤干重、数量、根瘤固氮酶活性及豆血红蛋白含量间均具有负相关关系,而不同生育时期的根瘤干重和数量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不同供氮方式不同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对大豆R_6期根瘤干重和数量的(或相对)抑制大小表现为:R_3期 V_2期 R_1期 R_5期播期持续供氮。M3处理时(334.31 mg·kg~(-1)),零结瘤;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M4处理(380.43 mg·kg~(-1))时,产生烧苗,大豆致死。R_1期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达到H3处理(309.09 mg·kg~(-1)),零结瘤。根瘤固氮酶活性和豆血红蛋白含量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不同供氮方式不同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对大豆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和固氮酶活性的(或相对)抑制表现为:R_3期 R_1期 V_2期 R_5期持续供氮播期。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J4处理时(290.20 mg·kg~(-1)),根瘤固氮酶活性和豆血红蛋白含量为零。 2)大豆生长发育对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的响应 干物质积累过程和根系生长过程均呈“S”型曲线。播期不同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与干物质积累总量呈正相关关系,而持续供氮方式、V_2、R_1、R_3和R_5不同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与干物质积累总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持续供氮和播期不同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处理干物质积累总量由R_6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所决定;而V_2、R_1、R_3和R_5期不同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处理干物质积累总量由R_8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所决定。不同供氮方式不同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处理对大豆干物质积累总量的促进大小表现为:R_5期 R_1期 R_3期播期持续供氮 V_2期,其中R_5期不同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总量高于其它不同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处理。不同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的根冠比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均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R_4期以前,CK2处理的根冠比显著高于其它施氮处理,R_6期以后不同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处理下的根冠比差异不显著。 不同生育时期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间均具有正相关关系。持续供氮方式不同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与根长、根体积间均具有负相关关系。适宜的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有利于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的增加。播前不同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与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间均具有负相关关系,而与根平均直径呈正相关关系。 3)大豆干物质积累对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的响应 不同的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与大豆氮素积累总量均具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适量的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有利于大豆氮素积累总量的增加。非持续供氮方式不同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处理的氮素积累总量均高于持续供氮处理,但随着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的增加氮素积累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 4)大豆产量对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的响应 播期不同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大豆产量低于持续供氮不同环境无机氮处理,而V_2期、R_1期、R_3期和R_5期不同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处理下大豆产量高于持续供氮不同环境无机氮处理。播期、V_2、R_1、R_3和R_5期不同土壤环境无机氮含量对产量影响的大小表现为:R_5期 R_3期 R_1期 V_2期持续供氮播期,以R_5期G2处理的产量最大,达13.47 g·pot~(-1)。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565.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郝青南;大豆氮素利用效率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秀芬,房增国;大豆、花生固氮与施氮关系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3期

2 刘春红,敖奎;不同培肥途径对土壤中氮含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3年02期

3 戴建军,程岩;黑龙江省南部黑土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4 陈丽华,李杰,刘丽君,祖伟,马秀峰;大豆蛋白质的积累动态及其与产质量形成的关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孙太靖,龚振平,马春梅;大豆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动态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刘丽君,孙聪姝,刘艳,王全富,祖伟;氮肥对大豆结瘤及叶片氮素积累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金喜军;马春梅;董守坤;李姚;龚振平;;大豆生育期间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变化及相关性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8 王晶;许修宏;;不同根瘤菌、大豆品种、土壤类型对固氮酶活性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9 陈然;周连仁;丁运常;;大豆生育期土壤硝态氮的动态变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10 姚玉波;马春梅;张磊;龚振平;;施氮水平对大豆吸收利用氮素及产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范志强;氮磷营养及氮形态对水曲柳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机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2 张瑞朋;尿素施用量对不同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锦坤;播期和肥料运筹对专用高蛋白大豆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2 田艳洪;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对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3 杨琼博;pH值和化合态氮对紫花苜蓿结瘤和固氮效果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4 张含彬;氮肥运筹对套作大豆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5 严君;施氮对大豆结瘤固氮及生长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6 刘健;三种质地土壤氮素淋溶规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星明;;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徐坤;康立美;赵德婉;;生姜对钙镁硼锌吸收分配规律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3年05期

3 李彦,罗盛国,刘元英,陈友,赵久明,姜伯文;硒对番茄叶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1999年06期

4 杨力,于淑芳,宋国菡,张民,丁光国;山东高产粮田腐殖质组成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0年01期

5 于淑芳,杨力,孙明,马丽,宋国菡,丁光国;山东省高产粮田养分状况及施肥影响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0年05期

6 王东,于振文,樊广华,潘庆民;硫素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0年06期

7 于淑芳,高弼模,张玉兰,刘文妍;山东主要土壤对水溶性磷肥的固定[J];山东农业科学;2001年01期

8 赵明,蔡葵,赵征宇;无土育苗基质不同施肥量对西瓜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9 方新,王志学,冯健;BA-生物种衣剂在番茄上的应用效果[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10 孟庆华;李根英;王吉光;王刚;张延亮;;山东褐土高产农田的供磷特性[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际;郭熙盛;;钾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和钾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何传龙;郭熙盛;王文军;武际;;春甘蓝-玉米-冬甘蓝轮作制下N肥施用量研究[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徐强;谢宝英;;玉米-线辣椒套作系统中土壤养分与土壤生物因子的关系[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李孝良;李健姣;吕宝磊;陈效民;王晓洋;詹国飞;;肥料与石膏配施对滨海盐土玉米生理活性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何传龙;马友华;李帆;蒋光月;周维平;;减量施肥对菜地土壤养分淋失及春甘蓝产量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敏;叶舒娅;刘枫;袁嫚嫚;;包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施对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袁嫚嫚;叶舒娅;刘枫;李敏;吴学忠;;不同控释氮肥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祥明;;美盛肥料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蒋光月;郭熙盛;朱宏斌;何传龙;;合肥地区大棚土壤7种重金属相关环境质量评价[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文方;姚娜;朱菲菲;周友亚;谷庆宝;李发生;侯红;;铅在我国3种自然土壤中的含量及化学形态分布特征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英鹏;多环境、多遗传背景下不同发育时期大豆籽粒重的QTL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齐;中水灌溉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焦婷;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宏;毛竹林生态型模式施肥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李瑞利;两种典型盐生植物耐盐机理及应用耐盐植物改良盐渍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谯华;TNT污染土壤的生物泥浆反应器修复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刘玉学;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8 赵科理;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空间对应关系和定量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鲁洪娟;肥料管理对土壤-作物系统养分和重金属平衡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周青燕;除草剂咪唑乙烟酸对玉米根系的对映体选择性抑制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少伟;铁锰硅对凤眼莲生物质结构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仁燕;模拟氮沉降对三峡库区两种土壤碳、氮和盐基离子淋失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毕磊;养分管理措施对丹江口库区橘园氮磷行为特征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翟静雅;猪粪农用对土壤—小麦系统中镉迁移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杨莹莹;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柴彦君;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胡雪;水稻根际促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水稻作用效果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闫鸿媛;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土壤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时空演变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夏颖;不同棉花基因型钾吸收和利用效率差异的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杨文静;武汉市内湖富营养化周年变化规律的监测及初步讨论[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英;许永利;赵同科;李富平;;氮胁迫下高效玉米基因型的筛选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2 汤翠凤,徐福荣,余腾琼,叶昌荣,李贵勇,周海,李俊,戴陆园;水稻耐低磷种质的初步筛选[J];分子植物育种;2005年05期

3 吕伟仙,葛滢,吴建之,常杰;植物中硝态氮、氨态氮、总氮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年02期

4 汤继华;谢惠玲;黄绍敏;胡彦民;刘宗华;季洪强;寇志安;;缺氮条件下玉米自交系叶绿素含量与光合效率的变化[J];华北农学报;2005年05期

5 戴宏林,吴小骏;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植物干样品中的氮含量[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6 陈昌斌,戴小密,俞冠翘,沈善炯;组成型nifA对大豆根瘤菌(Rhizobium fredii)HN01lux结瘤固氮效率的促进作用[J];科学通报;1999年05期

7 陈志伟;何婷;陆瑞菊;王亦菲;邹磊;杜志钊;单丽丽;何烨;黄剑华;;不同基因型大麦苗期对低氮胁迫的生物学响应[J];上海农业学报;2010年01期

8 汪自强,王美娥;春大豆氮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变异和性状间的相关研究(英文)[J];生物数学学报;2002年02期

9 吴魁斌,沈国清;对大豆氮素利用率及体内分配规律的研究[J];现代化农业;1998年12期

10 裴雪霞;王姣爱;党建友;张定一;;耐低氮小麦基因型筛选指标的研究[J];小麦研究;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娜;应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肾透明细胞癌转录组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学昌;应用~(15)N研究小麦吸氮动态及不同时期追施氮肥的作用[J];山东农业科学;1988年05期

2 刘芳,亓新华;氮肥对冬小麦碳氮营养代谢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1989年05期

3 王秋玲,谷传彦,郭凌云,马善伦,李建奇;黄淮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关系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1999年03期

4 赵秀芬,房增国;大豆、花生固氮与施氮关系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3期

5 姚艳;;大豆施肥技术要点[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6期

6 王敏,姚维传,张从宇;大豆高产栽培途径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1年02期

7 王林学;杨义;刘帮银;杨丽军;杨剑虹;;施氮量对玉米植株硝态氮含量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5期

8 汪李平, 李式军;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对水培生菜铁营养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9 刘春红,敖奎;不同培肥途径对土壤中氮含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3年02期

10 于秋菊,吴锜,林忠平,李景富;植物水孔蛋白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莫良玉;高等植物氨基酸态氮营养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2 姚拓;饲用燕麦和小麦根际促生菌特性研究及其生物菌肥的初步研制[D];甘肃农业大学;2002年

3 牛俊义;地膜春小麦根系生长、物质分配及叶片衰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2年

4 杨贵羽;土壤水变动下冬小麦根、冠生长动态模型的建立及根、冠动态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艳波;不同品种枣树SOD、POD、PPO活性与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3年

2 张政;氨基酸态氮对黄瓜的营养效应[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刘军;草甸黑土大豆平衡施氮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晨光;;1959年我们要成为大豆千斤场[J];中国农垦经济;1959年06期

2 田晨光;;1959年我们要成为大豆千斤埸[J];中国农垦;1959年06期

3 薛光,卓远清,薛加斌;杂草焚防除大豆地杂草的效果[J];植物医生;1996年04期

4 李晓军,李取生;松嫩平原两种覆被盐渍化特征的时空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5期

5 孙文广;王远利;;无公害大豆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06年07期

6 杨国禄;杨远忠;黎莉;;旱地套作冬大豆生物危害的防控[J];四川农业科技;2009年09期

7 ;“鲁保一号”防治大豆黄丝子[J];辽宁农业科学;1972年01期

8 刘宪华;李关兴;;拿扑净在大豆地应用初报[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4年02期

9 卢向阳;徐筠;;氟磺胺草醚对作物的药害及解决措施[J];农药;2006年05期

10 加依娜;叶菲拉;卡斯拉;;天钼肥在大豆上的肥效试验[J];农村科技;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朱更新;何春玲;;拿捕净防除大豆地禾本科杂草应用试验[A];第十九届全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陆文娟;王熊军;梁海玲;农梦玲;李伏生;;水分亏缺和施钾水平对大豆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3 王宗明;张柏;宋开山;段洪涛;;不同氮素水平下大豆地上生物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张心昱;陈利顶;李琪;齐鑫;马岩;傅伯杰;;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北京市延庆盆地为例[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5 彭德良;欧师琪;刘学敏;;大豆孢囊线虫的诊断技术[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5年

6 彭德良;欧师琪;刘学敏;;大豆孢囊线虫的诊断技术[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邹洪涛;黄毅;张玉龙;孙占祥;;东北风沙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模式春播前土壤墒情变化的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8 李长松;路兴波;尚佑芬;杨崇良;赵玖华;王升吉;;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调查及病原菌的初步研究[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9 许秀英;甘龙辉;陶冶;黄操军;;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土壤含水率预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乔林生;[N];期货日报;2011年

2 辽宁中期 时岩;[N];证券时报;2007年

3 康冰;[N];期货日报;2006年

4 石引岗 贾秀芳;[N];陕西科技报;2006年

5 程云;[N];湖北科技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祝培岭 叶晓阳;[N];黑龙江经济报;2005年

7 刘北平 王宝林 本报记者  沈才;[N];黑龙江日报;2006年

8 艾浩 李贵和 记者 金龙;[N];黑龙江日报;2005年

9 杨斌;[N];新疆科技报(汉);2008年

10 张立;[N];中国特产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进闯;大豆连作对根际土壤生物群落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2 宋涛;三江平原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长期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3 薛兰兰;秸秆覆盖保护性种植的土壤养分效应和作物生理生化响应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耿贵;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碳、氮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5 刘国宁;吉林省不同年代大豆品种光合作用与根系活力变化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6 刘延;田旋花和打碗花对草甘膦的耐药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7 汤勇华;中国农田化学氮肥施用和生产中温室气体(N_2O、CO_2)减排潜力估算[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焦平金;淮北平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规律及其模拟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彪;晋西黄土区苹果—大豆间作系统遮阴模拟对大豆生长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李灼;诊断2,4-D丁酯对大豆药害症状的指标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3 何进;干旱条件下大豆非水力根源信号、渗透调节同产量形成的耦合关系[D];兰州大学;2013年

4 梁鹏;α-萘乙酸对大豆苗期干旱的缓解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智慧;生物质对大豆双共生系统的影响及效应[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年

6 阮英慧;外源激素对开花期大豆抗旱生理特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7 李杨;驯化和育种对大豆单核苷酸多样性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2年

8 刘志远;施氮时期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9 郭璇;不同熟期大豆磷素吸收积累规律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10 吴园园;三唑酮对花期大豆干旱胁迫及旱后复水条件下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大豆氮素利用效率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5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65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c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