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小麦K-CMS恢复系1BL/1RS和非1BL/1RS核型的鉴定及育性恢复基因的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02 00:58
  为给K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K-CMS,本文简称K型不育系)的易恢性及恢复系的恢复度研究提供参考,以三个K型不育系及69份恢复系为材料,综合采用特异性分子标记及醇溶蛋白的A-PAGE检测方法对恢复系进行1BL/1RS核型鉴定,并初步推断恢复系恢复基因的遗传组成及其效应。结果表明,69份恢复系材料中,有65份属于非1BL/1RS类型(占94.2%),4份属于1BL/1RS类型(占5.8%);三个K型不育系的易恢性强弱依次为KTM3315A、KTP3315A、K3315A,且三个不育系间无显著差异。各恢复系间的恢复力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恢复系KR8-1-2的恢复能力较强且稳定。初步推测K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主效基因多位于1BS染色体上,恢复基因Rfv1效应约为60%,恢复基因Rfv2的效应约为10%。 

【文章来源】:麦类作物学报. 2016,36(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田间调查和恢复度统计
        1.2.2 小麦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1.2.3 1BL/1RS易位系的特异性PCR检测
        1.2.4 1BL/1RS易位系醇溶蛋白的A-PAGE检测
            (1)醇溶蛋白的提取及电泳
            (2)醇溶蛋白的A-PAGE检测
        1.2.5 SSR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K型不育小麦恢复系1BL/1RS核型的特异性检测结果
    2.2 K型不育小麦恢复系1BL/1RS类型的醇溶蛋白检测结果
    2.3 K型不育小麦恢复系的恢复能力及不育系的易恢性
    2.4 K型不育小麦恢复系恢复基因Rfv1和Rfv2的效应
3 讨论
    3.1 K型不育小麦恢复系非1BL/1RS核型的检测
    3.2 K型小麦不育系的易恢性及恢复系的恢复度差异
    3.3 K型小麦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组成及其效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部分冬、春小麦品种(系)1BL/1RS易位系的A-PAGE检测[J]. 王秀娟,郭世华,郝云凤,白民瑜,岳淑芳,廉搏,侯国峰.  麦类作物学报. 2007(03)
[2]T.spelta 1BS染色体对K型小麦不育系及保持系的效应研究[J]. 马翎健,陈亚鹏,宋喜悦,胡银岗,何蓓如.  西北农业学报. 2006(05)
[3]新引进小黑麦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J]. 张红,苏荣存,李冬梅,王洪刚.  德州学院学报. 2006(03)
[4]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Glu-3)亚基及高分子量醇溶蛋白(Gli-1)的分离图谱辨读方法[J]. 王瑞,张改生,王宏.  西北农业学报. 2006(01)
[5]1BL/1RS易位系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应用[J]. 周阳,何中虎,张改生,夏兰琴,陈新民,高永超,井赵斌,于广军.  作物学报. 2004(06)
[6]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等位变异对小麦加工品质性状的影响[J]. 刘丽,周阳,何中虎,王德森,张艳,Pea R.J..  中国农业科学. 2004(01)
[7]用Glu-B3、Gli-B1和SEC-1b复合引物PCR检测普通小麦1BL/1RS易位系[J]. 张立平,何中虎,陆美琴,庞斌双,张学勇,夏兰琴,Frank Ellison.  中国农业科学. 2003(12)
[8]K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SSR分子标记分析[J]. 刘保申,孙其信,高庆荣,孙兰珍,解超杰,李传友,倪中福,窦秉德,魏艳玲.  中国农业科学. 2002(04)
[9]非1B/1R类型和1B/1R类型小麦K型雄性不育系比较研究[J]. 宋喜悦,方鹏,马翎健,奚亚军,胡银岗,刘曙东,何蓓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10]几种鉴定小麦背景中1BL/1RS易位染色体的分子标记方法比较研究[J]. 魏育明,郑有良,周荣华,周永红,颜泽洪,贾继增,张志清.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01)



本文编号:3563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3563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d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