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铂前药的多功能基因载体用于肿瘤协同治疗
发布时间:2023-05-14 20:35
化疗是目前癌症治疗中最为有效的三大传统治疗手段之一,其中,金属铂类化合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化疗药物,在临床中参与一半以上的癌症治疗。然而,金属铂类化合物由于缺乏选择性,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对正常组织或器官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同时,溶解度低、血液循环时间短、易被代谢等问题导致其生物利用率较低;更为严重的是,先天或后天因多次化疗产生的耐药性,极大地限制了铂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作为一种能从遗传物质基础上治愈疾病的新兴技术,基因疗法在癌症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化疗药物,基因药物靶点明确、选择性好、能够特异性调控各种致病基因的表达,且无耐药性。因此,针对肿瘤治疗中的耐药性和异质性等问题,通过联合基因治疗和铂药化疗,在基因水平调控癌细胞增殖状态的同时联合化疗药物,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考虑到小分子铂药用于化疗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基因药物在体内循环过程中易被降解、清除等不利因素,通过简单的设计制备铂药和基因药物的共递送系统用于实现化疗和基因治疗的协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已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展现出诸多优势,如改善药物溶解性、延长药物血液循环时间、增加靶向部位...
【文章页数】:17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治疗
1.1.1 铂药化疗
1.1.2 基因治疗
1.1.3 联合铂药化疗和基因治疗
1.2 联合治疗纳米递送载体
1.2.1 无机纳米载体
1.2.2 高分子纳米载体
1.2.3 其它载体
1.3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含铂聚前药纳米载体用于光控基因递送及协同逆转肿瘤耐药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2.2.1 主要药品及化学试剂
2.2.2 主要生化试剂
2.2.3 测试仪器及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四价光敏铂trans,trans,trans-[Pt(N3)2(OH)2(py)(NH3)] (Pt(Ⅳ)的合成
2.3.2 光敏铂前药骨架的阳离子聚合物(PtCP)的合成
2.3.3 合成罗丹明B(RhB)标记的PtCP (RhB-PtCP)
2.3.4 端氨基聚乙二醇mPEG2k-NH2的合成
2.3.5 合成聚乙二醇接枝的透明质酸(HA-PEG,HP)
2.3.6 光源及光照条件
2.3.7 光响应主链含铂阳离子聚合物纳米粒(NPPtCP)的制备及表征
2.3.8 PtCP的缓冲能力
2.3.9 NP(PtCP/si(c-fos))的制备及表征
2.3.10 透明质酸遮蔽的复合纳米粒CNP(PtCP/si(c-fos))的制备及表征
2.3.11 抗反离子能力
2.3.12 CNP(PtCP/si(c-fos))的稳定性
2.3.13 Pt(Ⅳ)对基因的安全性
2.3.14 CNP(PtCP/si(c-fos))的光敏感性
2.3.15 检测叠氮自由基(N3
·)
2.3.16 叠氮自由基(N3
·)对基因的安全性
2.3.17 Pt及si(c-fos)的光响应性释放
2.3.18 细胞培养
2.3.19 NP(PtCP/si(c-fos))及CNP(PtCP/si(c-fos))的细胞内吞比较
2.3.20 叠氮自由基(N3·)诱导溶酶体破裂
2.3.21 光控溶酶体逃逸及基因卸载
2.3.22 细胞毒性评价
2.3.23 联合用药指数(Combination Index (CI))
2.3.24 细胞凋亡
2.3.25 Western blotting分析
2.3.26 细胞Pt内吞
2.3.27 确立肿瘤模型
2.3.28 Pt的体内分布
2.3.29 抑瘤实验
2.3.30 肿瘤组织氧化型自由基检测及肿瘤细胞溶酶体破裂
2.3.31 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分析
2.3.32 组织学及免疫荧光分析
2.3.33 TUNEL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四价光敏铂前药Pt(Ⅳ)的合成
2.4.2 PtCP的合成
2.4.3 mPEG2k-NH2的合成
2.4.4 聚乙二醇接枝的透明质酸(HP)的合成
2.4.5 NPPtCP,NP(PtCP/si(c-fos))及CNPPtCP/sic-fos)的制备及表征
2.4.6 CNP(PtCP/si(c-fos))的稳定性
2.4.7 Pt(Ⅳ)对基因的安全性分析
2.4.8 Pt(Ⅳ)和PtCP的光响应性
2.4.9 CNP(PtCP/si(c-fos))的光敏性
2.4.10 CNP(PtCP/si(c-fos))的靶向性
2.4.11 叠氮自由基(N3·)的产生
2.4.12 N3
·的安全性
2.4.13 N3
·辅助溶酶体逃逸及光控基因卸载
2.4.14 CNP(PtCP/si(c-fos))的体外抗癌效果评价
2.4.15 CNP(PtCP/si(c-fos))的抗癌机理分析
2.4.16 细胞凋亡检测
2.4.17 动物水平抑瘤实验
2.4.18 血液生化指标及H&E染色
2.4.19 机制研究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近红外光激活的多模式成像诊疗系统用于癌症联合治疗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3.2.1 主要药品及化学试剂
3.2.2 主要生化试剂
3.2.3 测试仪器及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四价光敏铂trans,trans,trans-[Pt(N3)2(OH)2(py)(NH3)] (Pt(Ⅳ)的合成
3.3.2 光敏铂前药骨架的聚合物(PtP)的合成
3.3.3 上转换纳米粒(UCNP)的制备及表征
3.3.4 UCNP@Pt的制备及表征
3.3.5 UCNP@Pt@siRNA的制备及表征
3.3.6 光源
3.3.7 UCNP@Pt@siRNA的近红外光响应性
3.3.8 UCNP@Pt@siRNA的近红外光响应性释放
3.3.9 细胞培养
3.3.10 UCNP@Pt@siRNA的细胞内吞
3.3.11 细胞毒性评价
3.3.12 细胞凋亡
3.3.13 Western blotting分析
3.3.14 确立肿瘤模型
3.3.15 多模式成像
3.3.16 抑瘤实验
3.3.17 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分析
3.3.18 组织学及免疫荧光分析
3.3.19 TUNEL检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t(Ⅳ)的合成
3.4.2 PPt的合成
3.4.3 UCNP@Pt@siRNA的制备及表征
3.4.4 UCNP@Pt@siRNA的光敏感性
3.4.5 UCNP@Pt@siRNA的细胞内吞
3.4.6 UCNP@Pt@siPlk1的体外抗癌效果评价
3.4.7 MR/CT/UCL三模式成像
3.4.8 动物水平抑瘤实验
3.4.9 血液生化指标及H&E染色
3.4.10 机制研究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链消除聚铂高分子用于高效CRISPR/Cas9基因编辑-化疗协同治疗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4.2.1 主要药品及化学试剂
4.2.2 主要生化试剂
4.2.3 测试仪器及方法
4.3 实验方法
4.3.1 四价铂前药cis,cis,trans-[Pt(Cl)2(N3)(OH)2][Pt(Ⅳ)]的合成
4.3.2 链消除聚铂高分子(CSPt)的制备
4.3.3 纳米粒NPCSPt的制备与表征
4.3.4 NPCSPt还原电势测定
4.3.5 NPCSPt/pNC的制备及表征
4.3.6 NPCSPt和NPCSPt/pNC的稳定性比较
4.3.7 NPCSPt和NPCSPt/pNC的还原敏感性
4.3.8 NPCSPt/pNC中Pt及pNC的响应性释放
4.3.9 细胞培养
4.3.10 细胞内吞
4.3.11 细胞转染
4.3.12 细胞毒性评价
4.3.13 细胞凋亡
4.3.14 细胞划痕实验
4.3.15 细胞增殖分析
4.3.16 确立肿瘤模型
4.3.17 抑瘤实验
4.3.18 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分析
4.3.19 组织学及免疫荧光分析
4.3.20 TUNEL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t(Ⅳ)的合成
4.4.2 CSPt的合成
4.4.3 NPCSPt和NPCSPt/pNC的制备及表征
4.4.4 NPCSPt和NPCSPt/pNC的还原敏感性
4.4.5 溶酶体逃逸和基因卸载
4.4.6 NPCSPt/pEZH2高效的基因编辑能力
4.4.7 NPCSPt/pEZH2的体外抗癌效果及机理
4.4.8 动物水平抑瘤实验
4.4.9 血液生化指标及H&E染色
4.4.10 机制研究
4.5 本章结论
全文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17719
【文章页数】:17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治疗
1.1.1 铂药化疗
1.1.2 基因治疗
1.1.3 联合铂药化疗和基因治疗
1.2 联合治疗纳米递送载体
1.2.1 无机纳米载体
1.2.2 高分子纳米载体
1.2.3 其它载体
1.3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含铂聚前药纳米载体用于光控基因递送及协同逆转肿瘤耐药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2.2.1 主要药品及化学试剂
2.2.2 主要生化试剂
2.2.3 测试仪器及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四价光敏铂trans,trans,trans-[Pt(N3)2(OH)2(py)(NH3)] (Pt(Ⅳ)的合成
2.3.2 光敏铂前药骨架的阳离子聚合物(PtCP)的合成
2.3.3 合成罗丹明B(RhB)标记的PtCP (RhB-PtCP)
2.3.4 端氨基聚乙二醇mPEG2k-NH2的合成
2.3.5 合成聚乙二醇接枝的透明质酸(HA-PEG,HP)
2.3.6 光源及光照条件
2.3.7 光响应主链含铂阳离子聚合物纳米粒(NPPtCP)的制备及表征
2.3.8 PtCP的缓冲能力
2.3.9 NP(PtCP/si(c-fos))的制备及表征
2.3.10 透明质酸遮蔽的复合纳米粒CNP(PtCP/si(c-fos))的制备及表征
2.3.11 抗反离子能力
2.3.12 CNP(PtCP/si(c-fos))的稳定性
2.3.13 Pt(Ⅳ)对基因的安全性
2.3.14 CNP(PtCP/si(c-fos))的光敏感性
2.3.15 检测叠氮自由基(N3
·)
2.3.16 叠氮自由基(N3
·)对基因的安全性
2.3.17 Pt及si(c-fos)的光响应性释放
2.3.18 细胞培养
2.3.19 NP(PtCP/si(c-fos))及CNP(PtCP/si(c-fos))的细胞内吞比较
2.3.20 叠氮自由基(N3·)诱导溶酶体破裂
2.3.21 光控溶酶体逃逸及基因卸载
2.3.22 细胞毒性评价
2.3.23 联合用药指数(Combination Index (CI))
2.3.24 细胞凋亡
2.3.25 Western blotting分析
2.3.26 细胞Pt内吞
2.3.27 确立肿瘤模型
2.3.28 Pt的体内分布
2.3.29 抑瘤实验
2.3.30 肿瘤组织氧化型自由基检测及肿瘤细胞溶酶体破裂
2.3.31 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分析
2.3.32 组织学及免疫荧光分析
2.3.33 TUNEL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四价光敏铂前药Pt(Ⅳ)的合成
2.4.2 PtCP的合成
2.4.3 mPEG2k-NH2的合成
2.4.4 聚乙二醇接枝的透明质酸(HP)的合成
2.4.5 NPPtCP,NP(PtCP/si(c-fos))及CNPPtCP/sic-fos)的制备及表征
2.4.6 CNP(PtCP/si(c-fos))的稳定性
2.4.7 Pt(Ⅳ)对基因的安全性分析
2.4.8 Pt(Ⅳ)和PtCP的光响应性
2.4.9 CNP(PtCP/si(c-fos))的光敏性
2.4.10 CNP(PtCP/si(c-fos))的靶向性
2.4.11 叠氮自由基(N3·)的产生
2.4.12 N3
·的安全性
2.4.13 N3
·辅助溶酶体逃逸及光控基因卸载
2.4.14 CNP(PtCP/si(c-fos))的体外抗癌效果评价
2.4.15 CNP(PtCP/si(c-fos))的抗癌机理分析
2.4.16 细胞凋亡检测
2.4.17 动物水平抑瘤实验
2.4.18 血液生化指标及H&E染色
2.4.19 机制研究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近红外光激活的多模式成像诊疗系统用于癌症联合治疗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3.2.1 主要药品及化学试剂
3.2.2 主要生化试剂
3.2.3 测试仪器及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四价光敏铂trans,trans,trans-[Pt(N3)2(OH)2(py)(NH3)] (Pt(Ⅳ)的合成
3.3.2 光敏铂前药骨架的聚合物(PtP)的合成
3.3.3 上转换纳米粒(UCNP)的制备及表征
3.3.4 UCNP@Pt的制备及表征
3.3.5 UCNP@Pt@siRNA的制备及表征
3.3.6 光源
3.3.7 UCNP@Pt@siRNA的近红外光响应性
3.3.8 UCNP@Pt@siRNA的近红外光响应性释放
3.3.9 细胞培养
3.3.10 UCNP@Pt@siRNA的细胞内吞
3.3.11 细胞毒性评价
3.3.12 细胞凋亡
3.3.13 Western blotting分析
3.3.14 确立肿瘤模型
3.3.15 多模式成像
3.3.16 抑瘤实验
3.3.17 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分析
3.3.18 组织学及免疫荧光分析
3.3.19 TUNEL检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t(Ⅳ)的合成
3.4.2 PPt的合成
3.4.3 UCNP@Pt@siRNA的制备及表征
3.4.4 UCNP@Pt@siRNA的光敏感性
3.4.5 UCNP@Pt@siRNA的细胞内吞
3.4.6 UCNP@Pt@siPlk1的体外抗癌效果评价
3.4.7 MR/CT/UCL三模式成像
3.4.8 动物水平抑瘤实验
3.4.9 血液生化指标及H&E染色
3.4.10 机制研究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链消除聚铂高分子用于高效CRISPR/Cas9基因编辑-化疗协同治疗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4.2.1 主要药品及化学试剂
4.2.2 主要生化试剂
4.2.3 测试仪器及方法
4.3 实验方法
4.3.1 四价铂前药cis,cis,trans-[Pt(Cl)2(N3)(OH)2][Pt(Ⅳ)]的合成
4.3.2 链消除聚铂高分子(CSPt)的制备
4.3.3 纳米粒NPCSPt的制备与表征
4.3.4 NPCSPt还原电势测定
4.3.5 NPCSPt/pNC的制备及表征
4.3.6 NPCSPt和NPCSPt/pNC的稳定性比较
4.3.7 NPCSPt和NPCSPt/pNC的还原敏感性
4.3.8 NPCSPt/pNC中Pt及pNC的响应性释放
4.3.9 细胞培养
4.3.10 细胞内吞
4.3.11 细胞转染
4.3.12 细胞毒性评价
4.3.13 细胞凋亡
4.3.14 细胞划痕实验
4.3.15 细胞增殖分析
4.3.16 确立肿瘤模型
4.3.17 抑瘤实验
4.3.18 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分析
4.3.19 组织学及免疫荧光分析
4.3.20 TUNEL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t(Ⅳ)的合成
4.4.2 CSPt的合成
4.4.3 NPCSPt和NPCSPt/pNC的制备及表征
4.4.4 NPCSPt和NPCSPt/pNC的还原敏感性
4.4.5 溶酶体逃逸和基因卸载
4.4.6 NPCSPt/pEZH2高效的基因编辑能力
4.4.7 NPCSPt/pEZH2的体外抗癌效果及机理
4.4.8 动物水平抑瘤实验
4.4.9 血液生化指标及H&E染色
4.4.10 机制研究
4.5 本章结论
全文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17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381771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