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对虾MKK3基因cDNA克隆及其在氨氮胁迫下的表达
本文关键词:中国明对虾MKK3基因cDNA克隆及其在氨氮胁迫下的表达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明对虾 MKK基因 氨氮胁迫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
【摘要】: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3(MKK3)基因全长c DNA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为1434 bp,开放阅读框长1011 bp,5′非编码区长33 bp,3′非编码区长390 bp,将该基因命名为Fc MKK3。推测该基因编码33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7.89 k D,理论等电点为6.08。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Fc MKK3基因与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和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的相似性分别为69%和68%,与其他节肢动物MKK3聚为一类。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Fc MKK3基因在肌肉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为鳃。氨氮胁迫后该基因在中国明对虾肠、鳃、胃、心脏、肝胰腺、肌肉和血细胞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并有不同的时空表达趋势,表明Fc MKK3基因可能在中国明对虾应对非生物胁迫反应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 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MKK基因 氨氮胁迫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
【基金】: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4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172401)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螯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015ASKJ02)
【分类号】:S917.4
【正文快照】: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虾类之一[1]。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陆源污染物的增加,养殖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使对虾的适应性降低[2],其中残饵、虾体排泄物等有机物质在海水中经微生物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态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萍,李健,何玉英,孔杰,王清印;中国明对虾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与保护策略[J];海洋水产研究;2004年05期
2 来琦芳,王慧,房文红;环境因子和生物自身因子对中国明对虾渗透浓度和离子浓度的影响[J];海洋渔业;2005年03期
3 黄旭雄;周洪琪;;不同规格中国明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黄国强;董双林;王芳;穆迎春;董少帅;刘相义;;中国明对虾能量代谢与生长的关系[J];水产学报;2006年01期
5 李静云;李健;王群;战文斌;;氟苯尼考3种不同给药方式在中国明对虾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海洋科学;2006年07期
6 刘志远;励建荣;李学鹏;李婷婷;王彦波;黄和;陈华健;陆维克;;中国明对虾肌肉组织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建立[J];水产学报;2013年02期
7 迟艳红;李诗豪;王冬冬;孙玉苗;李富花;相建海;;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Akt/PKB基因在病原刺激下的表达和功能分析[J];海洋与湖沼;2013年03期
8 肖广侠;宋文平;郭彪;高燕;;渤海湾中国明对虾的生长特性[J];海洋渔业;2014年02期
9 范克俭,王群,李健,战文斌;磺胺甲基异(口恶)唑在中国明对虾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齐鲁渔业;2005年08期
10 黄国强,董双林,王芳;不同饵料搭配对中国明对虾生长和饵料转化效率的影响[J];南方水产;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帅;王金星;;中国明对虾翻译控制肿瘤蛋白基因及其表达模式[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刘梅;孙姝娟;王雷;王宝杰;蒋克勇;;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TOR基因的分子克隆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初步研究[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孔杰;孟宪红;王伟继;刘萍;张庆文;王清印;;朝鲜半岛南海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一个群体的种质调查[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马洪明;相建海;;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alpha2-巨球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张继泉;李富花;相建海;;中国明对虾抗脂多糖因子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晓军;田丽萍;张绍萍;李富花;相建海;;中国明对虾肌动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分析[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谢玉素;李富花;张成松;于奎杰;;二倍体和三倍体中国明对虾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的分析[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郭明申;康现江;;中国明对虾精子发生和形成过程中的膜复合体变化[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刘志远;李学鹏;励建荣;;中国明对虾肌肉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与优化[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刘逸尘;孙金生;李富花;相建海;;中国明对虾血淋巴中丝氨酸蛋白酶同源物及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重组表达和功能分析[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程瀚;中国明对虾重新“蹦”上百姓餐桌[N];滨海时报;2011年
2 范建;创新泉源使我文思如涌[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伟;中国明对虾重要分子伴侣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2 韦柳枝;低溶解氧对中国明对虾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芳;光照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张继泉;中国明对虾免疫等相关基因的克隆、重组表达与功能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5 刘逸尘;中国明对虾体内凝结反应过程中相关免疫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6 杜欣军;中国明对虾先天免疫的模式识别与效应分子[D];山东大学;2007年
7 黄冰心;基于凝胶电泳的中国明对虾血浆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8 桂朗;中国明对虾两种免疫相关蛋白的表达与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9 孙杰;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几种免疫相关因子的分离纯化、基因克隆及相互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10 张庆利;中国明对虾免疫系统中抗氧化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文杰;中国明对虾抗脂多糖因子基因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重组表达[D];山东大学;2007年
2 阎慧;中国明对虾核转录因子NF-κB家族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3 迟艳红;中国明对虾Rac1/PI3K/Akt通路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关系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4 李晓华;中国明对虾双功能分子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脂蛋白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张晋康;中国明对虾淋巴器官在弧菌刺激下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6 范克俭;土霉素和新诺明在中国明对虾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温荣;中国明对虾繁殖和免疫相关功能基因的重组表达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8 许振龙;中国明对虾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秦昆;中国明对虾精细胞和精子核碱性蛋白种类及生化特性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10 张绍萍;中国明对虾和玻璃海鞘的核型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本文编号:552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552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