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阳离子基多响应性聚合物的RAFT制备及其在基因载体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7-20 09:27

  本文关键词:阳离子基多响应性聚合物的RAFT制备及其在基因载体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RAFT聚合 多重响应 嵌段 核交联星型 基因载体


【摘要】:阳离子基聚合物是非病毒基因载体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近些年受到研究者广泛青睐,但是阳离子基聚合物作为基因载体的效率较低、安全性差导致其在体内应用受到严重限制。因此,设计一种肿瘤组织某种环境特性敏感的基因载体结构,实现肿瘤靶向释放,从而提高治疗疗效和降低毒副反应就显得尤为迫切。多重响应性聚合物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时,通过改变其功能单体可以使非病毒基因载体具有基因容量大、毒性低、且可大量制备等优势,因而受到普遍关注。由于可逆加成链转移聚合(RAFT)反应条件温和、适用单体范围广及分子设计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多响应聚合物的制备中,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是利用RAFT设计合成两种不同结构的多重响应性阳离子嵌段和核交联星型聚合物,对比其结构与性能的差异并对其作为智能基因载体的能力进行研究,期望为基因治疗提供低毒的环境特性敏感的非病毒基因输送载体。本文选用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A)为单体,以自制的苄基三硫代碳酸基丙酸(BSPA)为链转移剂,通过RAFT法聚合制备了pH响应性的聚合物聚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AEA);然后再以生物相容性、水溶性好的聚乙二醇甲醚丙烯酸酯(POEGA)和2-(2-乙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酯(DEGA)为单体,采用RAFT聚合制备了温敏性聚合物P(OEGA-co-DEGA)(POD);再以DMAEA为单体,POD为大分子链转移剂,制备线型阳离子嵌段共聚物臂POD-b-PDMAEA;最后以可还原降解的N,N'-双丙烯酰胱胺(BAC)为交联剂,以POD和PDMAEA为臂采用先臂法(“arm first”)一锅交联聚合制备了阳离子基核交联星型聚合物CCS。借助核磁共振氢谱(1H-NMR)、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对POD-b-PDMAEA和CCS的结构、相对分子量及相对分子量分布进行表征;通过动态光散射(DLS)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聚合物溶液的温度、pH、盐响应性及聚合物聚集行为进行研究;采用自动电位滴定仪对聚合物的质子缓冲能力及pKa进行了研究;通过激光粒度仪、凝胶阻滞电泳对不同N/P比的复合物的压缩DNA能力和物理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RAFT聚合可以有效的控制线型嵌段和核交联星型聚合物的合成(相对分子量分布指数PDI1.3);POD-b-PDMAEA和CCS50:50中POD和PDMAEA的物质的量比例都接近1:1,其低临界溶液温度(LCST)在人体生理温度附近,星型的LCST比线型的低。线型嵌段和核交联星型聚合物都具有温度、pH、盐响应性,并归纳出它们不同条件下的聚集行为。星型聚合物水解速率较慢,其质子缓冲能力比嵌段的强,pKa比嵌段的小。实验表明,在N/P为1以上时,星型聚合物能够将DNA完全包裹并压缩,形成的纳米复合物粒径约200 nm。嵌段在N/P为4可以完全压缩DNA,N/P在4以上时,随着N/P增加,复合物粒径逐渐增大,且出现大粒径的聚合物。说明线型的压缩DNA能力没有星型的强,星型聚合物能够为DNA提供更好的稳定的空间结构且在高N/P下分子间不易形成聚集。由以上结果对比发现,核交联星形聚合物由于独特的分子结构和更大的缓冲能力比线型聚合物能更有效地保护DNA。
【关键词】:RAFT聚合 多重响应 嵌段 核交联星型 基因载体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背景9-25
  • 1.1 引言9
  • 1.2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研究进展9-16
  • 1.2.1 RAFT聚合机理9-11
  • 1.2.2 RAFT聚合的应用11-16
  • 1.3 刺激响应性聚合物的分类16-21
  • 1.3.1 温度响应性聚合物16-18
  • 1.3.2 pH/CO_2响应性聚合物18-19
  • 1.3.3 多重响应聚合物19-21
  • 1.4 刺激响应性聚合物作为基因载体的应用21-23
  • 1.5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及研究目标23-25
  • 第二章 阳离子基多响应核交联星型和线型嵌段聚合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25-37
  • 2.1 引言25-26
  • 2.2 实验部分26-29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26-27
  • 2.2.2 多重响应性嵌段共聚物POD-b-PDMAEA的制备27-28
  • 2.2.3 多重刺激响应性核交联星形聚合物CCS的制备28
  • 2.2.4 聚合物的表征28-29
  • 2.3 结果与讨论29-35
  • 2.3.1 多重响应性聚合物的制备流程图29-31
  • 2.3.2 多重响应性聚合物的结构表征31-35
  • 2.4 本章小结35-37
  • 第三章 阳离子基多响应核交联星型和线型嵌段聚合物的性能研究37-57
  • 3.1 引言37-38
  • 3.2 实验部分38-40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38
  • 3.2.2 实验方法38-40
  • 3.3 结果与讨论40-54
  • 3.3.1 多响应性聚合物的相转变行为研究及其影响因素40-47
  • 3.3.2 多响应聚合物的聚集行为机理探讨47-48
  • 3.3.3 核交联星形聚合物的降解性性研究48-49
  • 3.3.4 聚合物的水解行为49-52
  • 3.3.5 聚合物的溶解性问题探究52-54
  • 3.4 本章小结54-57
  • 第四章 阳离子基多响应性聚合物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57-69
  • 4.1 引言57
  • 4.2 实验部分57-60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57-58
  • 4.2.2 实验部分58-60
  • 4.3 结果与讨论60-68
  • 4.3.1 聚合物的pKa及质子缓冲能力60-61
  • 4.3.2 凝胶电泳实验61-63
  • 4.3.3 聚合物/DNA复合物的粒径及Zeta电位63-68
  • 4.4 本章小结68-69
  • 第五章 总结论与建议69-71
  • 5.1 总结论69-70
  • 5.2 创新点70
  • 5.3 建议70-71
  • 参考文献71-79
  • 致谢79-8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奇,张开;静态二次离子质谱在聚合物表面研究中的应用[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6年02期

2 胡承明;;利用细菌处理聚合物表面[J];世界科学;1989年11期

3 李兵,张开;聚合物表面与材料的耐候性[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0年03期

4 童乙青;热分析在聚合物阻燃研究中的应用[J];塑料科技;1993年01期

5 黄发荣;聚合物材料再循环利用的研究与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7年02期

6 董光能,李健,谢友柏,虞烈;聚合物摩擦系数的周期性降低现象[J];摩擦学学报;2000年03期

7 E.P.Ivanova,D.K.Pham,Y.V.Alekseeva,G.M.Demyashev,D.V.Nicolau;水溶液中蛋白质在聚合物表面共价及非共价吸附的控制(英文)[J];光散射学报;2005年03期

8 梅光泉;张翘楚;曾锦萍;;金属基树枝形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9 Allen Zielnik;;聚合物的降解与耐久性[J];环境技术;2007年03期

10 邹其超;唐琴琼;武利民;;反气相色谱法表征聚合物表面性质的方法比较[J];分析化学;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桂秋;郭楚;刘湘宁;原续波;盛京;;聚合物表面等离子体处理及其界面间的相互作用[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2 甘胜华;刘莲英;马育红;杨鹏;杨万泰;;光活化聚合物表面烷基及其硅烷化:一种简单普遍在惰性表面制备高密度伯氨基用于蛋白质固定的方法[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3 王齐华;;聚合物表面性能研究[A];先进润滑抗磨材料研讨会论文集(PPT版)[C];2007年

4 杨鹏;张雪霞;杨彪;赵洪池;陈劲春;杨万泰;;面向蛋白质微排列的聚合物表面胺基化技术[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宋文龙;孙涛垒;宋延林;白玉白;刘凤岐;江雷;;电响应聚合物表面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6 张玉军;王琛;陈杰tb;;远程等离子体改性聚合物表面的自由基变化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陈志方;王新平;;玻璃态聚合物表面重构机理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陈红;王艺峰;胡小洋;詹红彬;马悠琴;李晓;M.A.Brook;H.Sheardow;;具有生物亲和活性的聚合物表面构筑与表征[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张玉军;王琛;陈杰tb;;远程氩等离子体引发的聚合物表面接枝聚合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黄振华;邓建平;徐晶晶;杨万泰;;玉米淀粉在CPP膜表面偶合改性的研究[A];中国感光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和第七届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秀梅;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固封重金属及原位转化分子筛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刘连晓;树形烷氧醚修饰的智能聚合物[D];上海大学;2015年

3 赵强莉;颗粒/气体在聚合物界面聚集行为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徐菁;紫外光辐照法在聚合物表面引入小分子官能团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5 吴家龙;超临界流体辅助的聚合物系脱挥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6 赵洪池;聚合物表面羟基化及其在化学键组装和生物功能化方面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7 徐小飞;复杂构态聚合物流体热力学特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8 柴春鹏;小环冠醚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杨珊;仿细胞膜结构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徐孟进;聚合物材料的结构与性质积分方程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湘瑶;新型嵌段磷脂仿生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用于钛表面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耿文博;阳离子基多响应性聚合物的RAFT制备及其在基因载体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陈林伟;保温建筑材料—秸秆地聚合物的工艺优化及抗酸碱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4 李公义;聚合物与液氧相容性机理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5 马萌萌;聚合物纳米颗粒的酶法降解测试及酶吸附机理的初探[D];天津大学;2004年

6 李少英;聚合物表面微调控诱导蛋白质区域选择性吸附[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杜方凯;新型半刚性双重响应聚合物的设计合成、表征与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陆晓东;聚合物着火,燃烧特性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9 张英华;超交联微孔聚合物的制备与气体吸附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王艳玲;聚合物热分解机理的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67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567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d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