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下冬小麦与中国春的TPS基因表达分析
本文关键词:低温下冬小麦与中国春的TPS基因表达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冬小麦 低温 海藻糖 Ta TPS qRT-PCR
【摘要】: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基因(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TPS)是海藻糖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在植物耐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分析不同耐寒性的小麦品种中TPS基因在低温处理下的表达差异,明确TPS基因在抗寒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以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D1)和对照品种中国春(CS)为材料,设定一系列低温处理,用qRT-PCR分析7个TPS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低温驯化初期,TPS4和TPS7在D1中大量表达。低温驯化后期,D1中TPS1、TPS2、TPS4、TPS6和TPS7基因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CS中的表达量。TPS2、TPS3、TPS5和TPS6基因在小麦低温冷冻中后期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16℃下D1中的TPS1、TPS6和TPS7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同时期CS的72.8倍、308.68倍和32.83倍。D1中的TPS3基因在7个冷处理中有6个为下调表达,而TPS7基因在各处理下均为上调表达。本研究结果对高抗寒性新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尚志气象局;
【关键词】: 冬小麦 低温 海藻糖 Ta TPS qRT-PCR
【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金(LBH-Q14026)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2521035) 东北农业大学学科团队项目(2014-052)
【分类号】:S512.11
【正文快照】: 低温胁迫是植物主要的非生物逆境之一,严重阻碍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由于东北地区冬季漫长,气候严寒,对冬小麦的越冬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该地区长期以来不能种植冬小麦。冬小麦增产潜力较高,如果培育出能在当地安全越冬的冬小麦,发挥冬小麦的增产潜力,将对提高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斌,王文虎;徽县优质专用冬小麦品种现状及发展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2001年04期
2 ;冬小麦──庆农5号[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1年06期
3 赵登程;冬小麦──庆农6号[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1年06期
4 张坤普,杨秀风,张敏;耐盐高产冬小麦品种——德抗961[J];农业科技通讯;2003年12期
5 王刚,杨建功,刘德荣,陶卫新,杨自军,吴彦梅,王双喜;冬小麦不同时期机播旱追肥对其产量的影响[J];宁夏农林科技;2003年04期
6 肖祖球 ,黄英;冬小麦品种——中优9507[J];中国农技推广;2003年01期
7 张国芹,魏树爱;优质冬小麦品种—中优9507[J];天津农林科技;2003年06期
8 俞钧山,杨春辉,王冰,杨君;早熟优质高产专用冬小麦品种中优9507的引进示范推广[J];作物杂志;2004年01期
9 索玉斌;;压种冬小麦的关键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9年01期
10 ;冬小麦死亡原因及安全越冬主要措施[J];辽宁农业科学;197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月华;刘强;冯立辉;刘亚;侯丽敏;侯大山;李辉利;;节水型冬小麦品种的分类、产量变化规律及应用研究[A];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高桂芹;董玉武;;冀东冬小麦安全越冬的探讨[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卫建;陈金;田云录;;冬小麦生产力对气温升高的响应特征及其生理生态机制[A];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陈楠;李汉浸;杜丽娅;许庆娥;;2010年濮阳市冬小麦生长状况与异常气象条件关系探究[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翟丙年;袁翠萍;李生秀;;黄土高原冬小麦氮效率的基因型差异[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崔红;于晶;苍晶;;冬小麦“东农冬麦1号”抗寒相关基因的克隆与测序[A];第六届中国植物逆境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刘延涛;于利华;王家仁;;井灌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指标化栽培实践与技术探讨[A];淄博市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论文集[C];2008年
8 黄玲;;不同年代冬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分析[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韩金玲;马春英;杨晴;李雁鸣;;施锌对冬小麦群体物质生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10 马玉平;王石立;张黎;侯英雨;庄立伟;王馥棠;;遥感与区域冬小麦生长模型结合方法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记者 李刚;惠农千亩冬小麦示范成功[N];宁夏日报;2009年
2 杨琪;彩色冬小麦首次在青藏高原引种成功[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4年
3 实习生 马晶晶 毛文婷 记者 陈星;冬小麦的播前准备工作[N];新疆科技报(汉);2007年
4 刘加勇 孙仁昌;牡丹江市人工杂交冬小麦抗低温耐倒春寒[N];农民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刘荣彬;寒凝大地发春华[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6 范迎春;东农育出我国首个寒地冬小麦品种[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7 记者 张丽 加那提;冬小麦“伊农20号”创亩产620公斤高产纪录[N];新疆科技报(汉);2009年
8 通讯员 王祥峰 记者 魏东;“济麦22”创三项全国第一[N];科技日报;2012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王静 实习生 刘爽;为了大地的丰收[N];伊犁日报(汉);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倩;基于天气预报信息解析的冬小麦灌溉预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孙学成;钼提高冬小麦抗寒力的生理基础及分子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3 贾良良;应用数字图像技术与土壤植株测试进行冬小麦氮营养诊断[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4 李青松;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对钠、钾离子吸收及耐盐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5 聂兆君;两个冬小麦品种吸收利用土壤钼的差异及其调控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6 付雪丽;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性能动态特征及其主要栽培措施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7 张彬;冬小麦对昼夜不同增温的地下生物学响应特征及其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黄玲;河南中部不同年代主栽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特性差异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9 李瑞奇;河北省冬小麦品种遗传分析和超高产特征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10 付连双;土壤水分对寒地冬小麦越冬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强;黄淮海平原当代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特性差异及其生理生化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高明;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范梅凤;冬小麦高光谱特征及叶片和土壤水反演模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多佳;寒地冬小麦东农冬麦1号抗寒相关蛋白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5 董淑琦;冬小麦诱导小列当种子发芽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6 阎彩萍;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经济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7 耿婷;近50年气候变暖对江苏省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8 王江;冬小麦主要发育期农田小气候与大气候相关规律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3年
9 李燕强;不同冬小麦品种冠层光谱特征及其与农学参数关系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10 白雪娇;冬小麦氮素营养及其冠层生物理化参量高光谱遥感监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82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582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