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合浦珠母贝几丁质酶基因与章鱼胺受体基因的克

发布时间:2017-08-02 20:41

  本文关键词:合浦珠母贝几丁质酶基因与章鱼胺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功能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合浦珠母贝 几丁质酶基因 章鱼胺受体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破壳诱导表达 原位杂交


【摘要】: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是我国海水珍珠养殖的主要贝类,著名“南珠”即为其所产。近年来,由于养殖环境恶化、疾病虫害以及种质退化等原因导致合浦珠母贝珍珠产量及质量下降。几丁质是贝壳形成的的三大重要成分之一,而几丁质酶又是几丁质的调控蛋白。章鱼胺受体广泛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具有调节神经肌源性节奏收缩、调节cAMP水平、参与磷酸化途径等多种重要功能。为探究几丁质酶基因与章鱼胺受体基因在合浦珠母贝生长发育及贝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根据合浦珠母贝的高通量测序获得的转录组数据,克隆了合浦珠母贝几丁质酶-1基因与章鱼胺受体基因,并通过不同组织的表达分析、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破壳诱导表达分析和原位杂交实验推测了这两个基因的表达特性及生理功能。初步探讨了它们在合浦珠母贝生长、发育以及贝壳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展合浦珠母贝的繁育与育珠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合浦珠母贝Pf-Chi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本研究根据合浦珠母贝的转录组数据,筛选到一个几丁质酶基因片段,通过5’-RACE和3’-RACE技术得到了合浦珠母贝几丁质酶-1基因的cDNA全长,命名为Pf-Chi1(GenBank登录号:KT956975)。Pf-Chi1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2743bp,5'非翻译区(5'-UTR)为47bp,开放阅读框为2187bp,3'非翻译区(3'-UTR)为509bp,具有一个加尾信号(AATAAA)。该基因编码728个氨基酸,蛋白的预测分子量为78.41kDa,理论等电点(PI)为5.57,包含一个长度为19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功能结构域预测发现该蛋白具有4个保守结构域:1个N端催化结构域(GH18糖水解结构域)和3个几丁质结合结构域(CBM14结构域);几丁质酶-1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f-Chi1与其他物种Chi1具有同源性,相似度为22.43-31.4%,其中与太平洋牡蛎的相似性最高为31.4%;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Pf-Chi1归类于双壳纲且与太平洋牡蛎Chi1聚为一支,说明Pf-Chi1属于双壳纲Chi1家族。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结果显示,pf-chi1mrna在合浦珠母贝的外套膜、闭壳肌、鳃、肝胰腺、血液、肠和性腺中均有表达,并且在外套膜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肠中表达量最低。在合浦珠母贝幼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pf-chi1mrna在担轮期、d型期、壳顶期、眼点期和变态期5个时期中均有表达,且在担轮期幼虫的表达量极显著的高于其他4个时期。上述结果表明pf-chi1基因可能在合浦珠母贝的生长发育、贝壳形成和幼虫的变态发育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f-chi1基因在破壳后0h、6h、12h、24h、36h和48h6个不同时间段在外套膜中的表达情况。破壳诱导表达qrt-pcr分析结果显示,pf-chi1mrna的表达量在破壳后先逐渐降低,在24h时显著增加(p0.05),随后逐渐降低到正常水平。上述结果表明,pf-chi1基因可能在合浦珠母贝贝壳的生长与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外套膜组织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pf-chi1基因在外套膜边缘内褶的外表皮细胞有较强的杂交信号出现,内褶的内表皮细胞与中褶的内表皮细胞有少量杂交信号出现,阴性对照没有杂交信号出现。以上结果表明pf-chi1基因可能在合浦珠母贝的贝壳形成与修复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2.合浦珠母贝pfoar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本研究克隆获得了合浦珠母贝章鱼胺受体基因的cdna全长,命名为pfoar(genbank登录号:kx082720)。pfoar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1890bp,5'非翻译区(5'-utr)为113bp,开放阅读框为1659bp,3'非翻译区(3'-utr)为118bp。该基因编码552个氨基酸,蛋白的预测分子量为63.167kda,理论等电点(pi)为9.19。功能结构域预测发现该蛋白具有7个跨膜结构域,具有g蛋白偶联受体的共性。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foar与其他物种oar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pfoar与太平洋牡蛎oar聚为一支。qrt-pcr检测结果显示,pfoarmrna在合浦珠母贝的外套膜、珍珠囊、肠、肝胰腺、鳃和闭壳肌中均有表达,并且在外套膜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合浦珠母贝幼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pfoarmrna在担轮期、d型期、壳顶期、眼点期和变态期5个时期中均有表达,且在变态期幼虫的表达量显著的高于其他4个时期。上述结果表明pfoar基因可能在合浦珠母贝的生长发育、贝壳形成和幼虫的变态发育阶段起重要作用。利用qrt-pcr技术检测pfoar基因在破壳后0h、6h、12h、24h、36h和48h6个不同时间段在外套膜中的表达情况。破壳诱导表达qrt-pcr的分析结果显示,pfoarmrna的表达量在破壳后的第36h显著升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pfoar基因可能在合浦珠母贝贝壳的生长与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合浦珠母贝 几丁质酶基因 章鱼胺受体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破壳诱导表达 原位杂交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17.4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3
  • 引言13-14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4-21
  • 1.1 合浦珠母贝研究概况14-17
  • 1.1.1 合浦珠母贝简介14
  • 1.1.2 合浦珠母贝的贝壳结构14-15
  • 1.1.3 合浦珠母贝的矿化器官——外套膜15-16
  • 1.1.4 合浦珠母贝的研究现状16-17
  • 1.2 几丁质和几丁质酶的研究概况17-18
  • 1.2.1 几丁质简介及研究概况17
  • 1.2.2 几丁质酶简介及研究概况17-18
  • 1.3 章鱼胺及章鱼胺受体的研究概况18-19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19-21
  • 1.4.1 研究目的19
  • 1.4.2 研究意义19-20
  • 1.4.3 技术路线20-21
  • 第二章 合浦珠母贝Pf-Chi1基因与PfOAR基因的克隆及分子特征21-46
  • 2.1 材料与方法21-34
  • 2.1.1 实验材料21
  • 2.1.2 实验试剂与耗材21-22
  • 2.1.3 主要仪器设备22-23
  • 2.1.4 主要溶液、培养基及缓冲液的配制23
  • 2.1.5 合浦珠母贝外套膜总RNA提取23-24
  • 2.1.6 引物设计与合成24-25
  • 2.1.7 cDNA全长的克隆25-33
  • 2.1.8 生物信息学分析33-34
  • 2.2 结果与分析34-44
  • 2.2.1 合浦珠母贝外套膜总RNA的提取34
  • 2.2.2 合浦珠母贝Pf-Chi1基因的克隆及分子特征34-40
  • 2.2.3 合浦珠母贝PfOAR基因的克隆及分子特征40-44
  • 2.3 讨论44-46
  • 2.3.1 合浦珠母贝Pf-Chi1基因44-45
  • 2.3.2 合浦珠母贝PfOAR基因45-46
  • 第三章 合浦珠母贝Pf-Chi1基因与PfOAR基因的表达分析及功能研究46-61
  • 3.1 材料与方法46-50
  • 3.1.1 实验材料46-47
  • 3.1.2 主要工具和试剂47
  • 3.1.3 不同组织以及不同发育时期的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47-48
  • 3.1.4 合浦珠母贝Pf-Chi1基因与PfOAR基因的破壳诱导表达48-49
  • 3.1.5 原位杂交49-50
  • 3.2 结果与分析50-58
  • 3.2.1 合浦珠母贝Pf-Chi1基因与PfOAR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荧光定量表达分析50-53
  • 3.2.2 合浦珠母贝Pf-Chi1基因与PfOAR基因破壳后荧光定量表达分析53-55
  • 3.2.3 合浦珠母贝Pf-Chi1基因原位杂交结果分析55-58
  • 3.3 讨论58-61
  • 第四章 结论61-63
  • 参考文献63-70
  • 附录1 缩略词表70-71
  • 附录2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参加的会议71-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达辉,江世贵,苏天凤,陈竞春;海水主要离子在合浦珠母贝精子激活中的作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9年06期

2 邓岳文,杨丰华,湛波,杜晓东,黄韧;钻井泥浆和消油剂对合浦珠母贝稚贝的急性毒性试验[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凌立;谢莉萍;张勇;蒲训;张荣庆;;合浦珠母贝β-肌动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海洋科学;2006年08期

4 刘文广;何毛贤;;限食对合浦珠母贝幼虫生长、成活及变态的影响[J];南方水产;2010年02期

5 姜晶晶;张殿昌;麻建军;苏天凤;江世贵;;合浦珠母贝含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特征与表达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6 于文媛;王世锋;谢珍玉;陈诏;周永灿;;合浦珠母贝抗菌肽粗提液制备方法的优化[J];热带生物学报;2011年01期

7 吴燕燕;王晶;尚军;杨贤庆;胡晓;;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的结构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3年14期

8 黄惠全;;合浦珠母贝[J];水产科技情报;1977年Z4期

9 黎绍桢;徐振雄;曹李生;谢琼新;陈妃望;;防御藤壶附着合浦珠母贝的试验报告[J];湛江水产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10 王宜兴;广东大亚湾合浦珠母贝生长速度的观察[J];海洋科学;198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瑛;卢慧卿;;合浦珠母贝等珍珠层中微量元素锌的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0)[C];1987年

2 刘上峰;赵莹;刘博闻;何珊;王钊;;合浦珠母贝矿化相关基因的分子克隆[A];中国当代新医药论丛[C];2004年

3 林静瑜;谢莉萍;张荣庆;;变性剂和修饰剂对合浦珠母贝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构象的影响[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谢莉萍;林静瑜;肖锐;张荣庆;;合浦珠母贝碱性磷酸酶的纯化和性质研究[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吴燕燕;宫晓静;李来好;杨贤庆;;合浦珠母贝肉抗菌肽的抗菌活性研究[A];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喻达辉;贾晓平;陈素文;李夏;朱嘉濠;;合浦珠母贝卵子电击脉冲参数的初步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7 喻达辉;贾晓平;陈素文;李夏;朱嘉濠;;合浦珠母贝卵子电击脉冲参数的初步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璐;黄桂菊;喻达辉;;合浦珠母贝α-淀粉酶基因克隆及其基因组结构分析[A];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麻建军;张殿昌;姜晶晶;蒲含林;江世贵;;合浦珠母贝两种组织蛋白酶L序列分析与组织表达[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10 吴信忠;潘金培;;热带海洋珍珠贝类立克次体病研究Ⅵ. 养殖合浦珠母贝群体立克次体病流行病学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暨张玺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马华;合浦珠母贝良种生长速度提高15%[N];中国渔业报;2011年

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一种合浦珠母贝抗菌肽基因及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N];中国渔业报;2012年

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一种合浦珠母贝数量性状基因聚合育种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N];中国渔业报;2014年

4 范翔宇;乌泥古珠池焕发青春[N];北海日报;2009年

5 ;为我国水产育种发展奠定坚实基础[N];中国渔业报;2010年

6 水科;构建现代种业体系 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N];中国渔业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岑;合浦珠母贝贝壳形成相关蛋白及基因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2 闫振广;合浦珠母贝贝壳珍珠层形成机理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3 杜晓东;合浦珠母贝两个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

4 周玉娟;合浦珠母贝TGFβ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才钢;合浦珠母贝生长和抗才女虫寄生病性状的遗传评估[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2 孔玮;合浦珠母贝外套膜细胞培养及其矿化功能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周小双;合浦珠母贝糖胺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4 邓正华;合浦珠母贝摄食生理与幼虫培育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5 王德清;合浦珠母贝几丁质酶基因与章鱼胺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功能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6 周代志;合浦珠母贝BMP3和BMP10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初步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7 王珍珍;合浦珠母贝IGFBP5、IGF2BP1及matrilin-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8 郭华阳;合浦珠母贝遗传选育及两种免疫基因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9 田倩;合浦珠母贝肉抗氧化肽活性和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郝博飞;合浦珠母贝家系选育与大珠母贝苗养殖试验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111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6111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e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