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标记PM19-A1对1015份小麦抗穗发芽基因型的筛选及其有效性验证
本文关键词:分子标记PM19-A1对1015份小麦抗穗发芽基因型的筛选及其有效性验证
更多相关文章: 小麦 收获前穗发芽 种子休眠 PM-A TaVp-B
【摘要】:为了解与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PM19-A1在我国小麦品种资源中的分布及其分子标记PM19-A1的有效性,并筛选抗穗发芽等位基因组合,利用标记PM19-A1对1 015份小麦品种资源(包括我国253份微核心种质、603份全国主要麦区品种资源以及153份国外引进材料)进行检测,于2015年测定其中540份材料的种子萌芽指数(GI)和田间自然降雨整穗发芽率(FS),验证该基因标记的有效性;结合TaVp-1B的基因型,筛选PM19-A1/TaVp-1B抗穗发芽等位基因组合;并以大白皮和六月黄(携带PM19-A1a等位基因类型)通过后熟的种子为材料,进行高温(38.5℃)、不同浓度ABA(50μmol·L-1和125μmol·L-1)以及GA(1mmol·L-1)处理,分析该基因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PM19-A1基因存在两种等位基因类型(PM19-A1a和PM19-A1b),等位基因类型为PM19-A1a的材料,其平均GI和FS均显著低于等位基因类型为PM19-A1b的材料,为抗穗发芽等位类型;PM19-A1a在我国微核心种质、全国主要麦区品种资源和国外引进材料中的分布频率分别是17.4%、7.7%和31.8%;筛选出抗穗发芽等位基因组合PM19-A1a/TaVp-1Bc;高温和ABA处理均能诱导PM19-A1基因表达上调,GA处理则抑制其表达上调;不同抗穗发芽品种中PM19-A1基因对ABA(P0.01)以及GA(P0.05)的敏感性反应存在显著差异。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小麦 收获前穗发芽 种子休眠 PM-A TaVp-B
【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1)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201203033-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01372)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08085MC60) 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项目(AHCYTX-02)
【分类号】:S512.1
【正文快照】: ened seeds collected from wheat landraces Dahuangpi and Liuyuehuang carrying PM19-A1aallele weretreated with high temperature(38.5℃),ABA(50μmol·L-1and 125μmol·L-1),and GA(1mmol·L-1).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M19-A1 gene contains two allelic variatio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南省小麦抗穗发芽技术获重大突破[J];河南农业科学;2005年08期
2 王凤宝;付金锋;董立峰;;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小麦抗穗发芽的关系及抗穗发芽新品种秦麦3号的选育[J];麦类作物学报;2006年05期
3 罗家传;朱高纪;吴秋艳;孙艳华;崔晓东;;河南主栽小麦品种抗穗发芽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08年12期
4 ;抗穗发芽性育种[J];麦类文摘;1995年05期
5 薛香,茹振钢,欧行奇,马国才;河南省小麦品种(系)抗穗发芽性的研究初报[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9年03期
6 王凤宝;董立峰;付金锋;;小麦抗穗发芽酶反应生化标记选择法[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7年03期
7 王新国;任江萍;尹钧;;小麦抗穗发芽机理研究现状[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1期
8 王平信;;皖麦52抗穗发芽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5期
9 李木子;;科学家发现小麦抗穗发芽基因[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3年05期
10 肖世和;国外小麦抗穗发芽研究概况[J];麦类作物学报;198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斌;万映秀;曹文昕;赵莉;王瑞;张平治;;小麦抗穗发芽品种资源的筛选[A];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尹钧;任江萍;李志岗;李磊;周苏玫;卫丽;宋丽;;转基因抗穗发芽小麦的获得[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尹钧;任江萍;李永春;李磊;;抗穗发芽转基因小麦的创育[A];全国作物生物技术与诱变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军;河南农业大学推广小麦抗穗发芽转基因技术[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2 ;垦红14号小麦[N];农民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春利;小麦抗穗发芽分子标记的发掘与验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2 周苏玫;反义TrxS基因在小麦中的表达、生理生化作用与抗穗发芽特性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哓波;源于节节麦的抗穗发芽主效QTL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2 赵斌;几个小麦抗穗发芽分子标记的有效性检验及抗穗发芽品种资源的筛选[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勇;白皮小麦抗穗发芽候选基因位点的关联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4 杨雪;冬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选择对面粉白度及抗穗发芽的影响[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年
5 王芹;秃头麦—泰山1号重组自交系群体抗穗发芽QTL的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王智琴;春性小麦抗穗发芽基因的转移及再生植株的培养[D];山西农业大学;2001年
7 张江丽;小麦耐涝和抗穗发芽QTL的定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8 吕军朋;RING finger类基因功能研究及抗穗发芽转基因小麦的创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任立世;抗穗发芽基因型和GA20ox1基因等位变异在中国历史小麦品种中的检测[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10 罗正良;水稻抗穗发芽主效QTLqPSR8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56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656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