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密穗基因DEP2-1388的遗传分析及在杂交稻中的育种利用
本文关键词:直立密穗基因DEP2-1388的遗传分析及在杂交稻中的育种利用
【摘要】:通过EMS诱变籼型重穗恢复系蜀恢498,获得一个直立穗突变体R1338。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表现为植株变矮、穗直立、穗长变短、一次枝梗变短、着粒密度增加、穗部抗弯曲力极显著增强、籽粒增宽增厚、粒长变短。组织细胞学分析发现,穗颈节直径、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在穗部抗弯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遗传分析表明该直立穗表型受一对半显性核基因DEP2控制,通过重测序以及Mut Map方法定位发现,在R1338突变体中,DEP2第7外显子有一个A到G的碱基置换,导致第928个精氨酸(AGG)被置换成甘氨酸(GGG),推测R1338直立穗性状可能由DEP2中该SNP导致。用R1338、野生型与不同穗型不育系分别配组,R1338与弯曲穗不育系所配组合穗部表现半直立,且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杂种优势,与DEP1直立穗不育系配组表现为基因累加效应的直立穗。本研究还讨论了直立穗突变体R1338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西南科技大学水稻研究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
【关键词】: 水稻 直立穗 基因定位 群体密度 育种应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47147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长江上游优质抗病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编号:2014BAD01B03) 四川省生物质资源利用与改性工程技术中心开展开放基金项目和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2014KF01)资助~~
【分类号】:S511.21
【正文快照】: Genetic analysis of dense and erect panicle 2 allele DEP2-1388 and itsapplication in hybrid rice breedingYungao Hu1,2,Lianan Guo2,Guotao Yang2,Peng Qin1,Cunliu Fan2,Youlin Peng2,Wei Yan 3,Hang He3,Shigui Li11.Ri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chuan Agricultur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隆平;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J];杂交水稻;199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铮;霍二伟;卢兆成;徐士库;;杂交水稻主要性状对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2 徐士库;李慧龙;申关望;沈光辉;霍二伟;彭保宏;;Ⅱ优1511杂交水稻制种的父母本基本苗与赤霉素施用量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3 孙琪,李尚义,秦明文,薛庆安,张宝友,栾北木,汪浩;“胜泰1号”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2年02期
4 吴爽,王守海,罗彦长,王德正,李成荃;两系杂交中籼65002的栽培技术研究Ⅰ不同栽培措施对两系杂交中籼65002的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1999年01期
5 罗志祥,苏泽胜,施伏芝;杂交中籼高产育种的增产关键[J];安徽农业科学;2000年05期
6 路华忠,李尚义,秦明文,许良彪,孙琪,黄福建;北方超级稻在皖东试种表现[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1期
7 袁勤,倪林娟,曹黎明,吴月兰;杂交粳稻新组合“申优1号”选育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5期
8 曹明龙,吕孝林,刘传光;理想株型在超级稻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9 吴爽;占新春;周桂香;张培江;徐继萍;张国良;;不同施氮方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中籼丰两优1号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10 王保林;周秋峰;马香花;赵建国;;超级小麦的品种选育[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万建民;;农作物超高产与分子设计育种[A];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第九十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C];2004年
2 曾汉来;张端品;谢国生;;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应用的安全性对策探讨[A];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4年
3 陈友订;万邦惠;张旭;黄农荣;黄秋妹;;两系法超级杂交稻粤杂122的动态株型结构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邓启云;袁隆平;蔡义东;陈立云;;超级杂交稻模式组合的形态学优势分析[A];2005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二)[C];2005年
5 黄群策;赵帅鹏;;离子束介导技术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前景[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黄群策;李玉峰;;离子注入后同源四倍体水稻双胚苗突变性状的表达特点[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邓安凤;胡廷菊;何兴林;杨从党;李贵勇;夏琼梅;;云南省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A];云南省“粮食高产创建”省农科院“八百双倍增工程”科技培训暨云南农业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树坤;水稻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基础解析及株型QTL精细定位[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旭毅;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库源构建和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重荣;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新基因发掘[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4 李艳大;水稻株型与光能利用的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智权;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剖析水稻籼粳亚种间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6 陈红;促进我国水稻育种创新的新品种保护政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7 邓启云;超级杂交水稻形态性状特征及其遗传规律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0年
8 朱德峰;水稻超高产途径与株型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9 程式华;水稻环境敏感核不育系的分类、遗传及亚种间杂交稻亲本选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10 胡旺顺;IEF/SDS-PAGE技术及其在光温敏雄性不育水稻育性相关蛋白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姗;旱稻IRAT109辐照突变体的抗旱性鉴定和窄叶突变体(nal8)的初步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黄志城;旱稻极窄叶突变体和长穗颈隐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悦;辽宁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王新斌;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甬优6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杨旺兴;水稻籼粳交种质遗传多样性分类及其杂种优势利用分析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6 黄琳;杂交水稻新组合竞争优势的比较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7 王玉;利用复合性状开展QTL作图的有效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8 刘广银;水稻不同基本苗群体经济产量直接形成期叶片光合速率与物质积累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王德仲;水稻细卷叶基因NRL2_((t))的精细定位[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艳华;不同细胞质粳稻不育系的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耀祥;陈顺佳;陈金灿;林建良;张俊英;刘丽娴;罗林;连兆铨;;水稻丛化育种[J];广东农业科学;1983年01期
2 周开达,马玉清,刘太清,沈茂松;杂交水稻亚种间重穗型组合选育──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与实践[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3 杨守仁,张龙步,王进民;水稻理想株形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初论[J];中国农业科学;198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俊梅,李生荣,庞启华,陶军,周强,杜小英;小麦漯珍一号黑种皮的遗传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黄永秀;木下俊郎;高桥万右卫门;金东植;金虎男;;水稻出穗性遗传分析[J];延边农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3 ;《农业试验统计和遗传分析软件包》通过技术鉴定[J];江苏农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4 刘建昌;水稻绒叶片的遗传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1998年02期
5 黄瑾;骆惠生;张勃;贾秋珍;金明安;曹世勤;金社林;;普通小麦芒的遗传分析[J];甘肃农业科技;2011年02期
6 高之仁;明道绪;何祖才;;极大似然法在遗传分析中的应用(续)[J];四川农业科技;1980年04期
7 莫惠栋;;三重测验杂交的遗传分析[J];江苏农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8 邓崇岭,李永权,梁家禧;甜橙叶片性状遗传分析时采样技术研究[J];浙江柑桔;1989年02期
9 林健荣;钟生泉;史奕山;罗小薇;;蚁蚕绝食生命率的遗传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1991年06期
10 洪德林,一井真比古;水稻短根的遗传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俊梅;李生荣;庞启华;陶军;周强;杜小英;;小麦漯珍一号黑种皮的遗传分析[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马传喜;王晓波;司红起;韩俊;周娜;何克勤;;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品种间差异及其遗传分析研究进展[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3 邓晓娟;张海清;;标8S淡黄叶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和精细定位[A];第二届全国种子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陈禅友;陶成学;丁毅;;豇豆耐盐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姚强;贺苗苗;陈宏灏;郭青云;井金学;;小麦品种兰考5号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和单体定位[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6 曹墨菊;荣廷昭;朱英国;;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鉴定及遗传分析[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谭艳平;王春台;朱英国;刘学群;;三种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的遗传分析[A];湖北省暨武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和第十五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曹钢强;朱军;;水稻复合性状的发育和成因条件QTL遗传分析[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9 韩光明;赵明辉;陈温福;;超绿水稻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朱保葛;;大豆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分子标记研究[A];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生平;水稻耐盐性的遗传分析及耐盐相关基因的克隆[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2 王辉;水稻选择导入系产量性状的遗传剖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3 汪斌;水稻耐盐性和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剖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2年
4 柯庆明;水稻对镉累积的遗传生态学特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5 陶爱林;光温敏不育水稻不育临界温度的遗传及分子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6 金黎平;二倍体马铃薯加工品质及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7 何婷婷;水稻Rf-1 PCR片段序列变异及海拔和细胞质导致的遗传偏分离[D];云南农业大学;2013年
8 万俊芬;鲍与扇贝遗传育种中的分子标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9 王春明;水稻RFLP连锁图谱构建及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10 姚明华;辣椒抗CMV的遗传分析及相关QTL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思佳;杂色山雀社会配偶间遗传关联度对婚外父权发生率影响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邱君志;龙特浦A育性不稳定性的遗传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1年
3 陈楚;水稻直链淀粉的遗传及应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3年
4 马良勇;水稻有利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5 田翠;复粒稻小穗簇生突变体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初步定位[D];重庆大学;2010年
6 孙红芹;两个恢保性能不同的水稻品种的恢复性遗传分析[D];扬州大学;2004年
7 韩俊;扬麦158×淮麦18组合早代PPO活性变异及其遗传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06年
8 肖yN;胚胎学和遗传学结合研究水稻双苗的遗传[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9 张帆;基于SNP遗传谱的复杂疾病基因作图与网络构建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周娜;小麦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检测及其遗传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73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67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