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家与公众互动的视角破解转基因科普困境
本文关键词:从科学家与公众互动的视角破解转基因科普困境
【摘要】:以转基因为代表的争议性话题的科普一直以来是科学传播领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之一。为此,科学共同体、科学家、科学新闻记者、意见领袖、游说团体、广大公众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时在"反转"与"挺转"之间似乎有不可逾越的隔阂,而两派也各说各话,这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平等对话的平台,另外一方面也在于双方所持的观点也难以"中和"。但是科学传播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我们不能抛开具体的社会情境来谈论某个话题的科学传播问题,因而解决转基因科学传播的困境还需要回归到具体的社会情境中来,同时也要为各利益相关方提供平等对话的平台和机会,从而让科学的辩论回到正当的途径和渠道中来。本文试图从科学家与公众互动的视角探讨转基因科普的困境。
【作者单位】: 中国科普研究所;
【关键词】: 转基因 科学传播 科学态度 对话
【分类号】:G206;G315
【正文快照】: 转基因对应的英文词语是Genetically modifiedorganism,简称GMO),其直译应为“基因修饰生物”,在国内通常称之为转基因。正式因为翻译的问题,让转基因及其转基因科普被污名化了。因为单纯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转”具有改变的意思,其结果有好有坏,而“修饰”是为了变更好。同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殿华;;现代迷信的流传与科学传播的误区[J];社会科学家;2005年S2期
2 谭小琴;;科学传播:我们迷失了什么[J];科普研究;2007年02期
3 李欣;;从科学传播新发展看媒体的定位[J];电影文学;2008年12期
4 谢彦;;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的科学传播[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1期
5 侯丙孬;;农村科学传播媒介问题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6 李斌;;启蒙与科学传播[J];科普研究;2011年04期
7 李永广;;科学传播创新在科技场馆的实施[J];科技传播;2011年16期
8 姜照君;;媒介变迁视角下我国科学传播的理念转向及路径选择[J];文化产业研究;2013年00期
9 翟杰全,杨志坚;对“科学传播”概念的若干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刘华杰;整合两大传统:兼谈我们所理解的科学传播[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铁;;科学传播应重视规范性和科学性——以近年几家大报的若干文章为例[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香平;;科学传播需要双力驱动[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姜照君;陈清;;科学传播的“边缘化”[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孙红霞;任嵘嵘;;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新探[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吴琦来;普宏;孟雷;;关于中日高校科学传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舒志彪;来英;;电视科学传播能力研究——以科教栏目为例[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7 石国进;;应急条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8 潘启龙;;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的一个科学传播评价框架[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黄时进;;受众媒介素养:构建科学传播的基石[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10 魏峰;郑钰;;在科学与媒体的接壤中开展的传播研究——浅谈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A];科学与艺术·数字时代的科学与文化传播——2012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红;科学传播的叙述转向及其哲学思考[D];南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卫征;科学传播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李泳涵;科学传播的学科基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林小丰;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科学传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黄悦翎;媒介变迁视阈下的近现代中国科学传播研究(1840-2012)[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杨飞;科学传播与新闻传播的比较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6 程忆涵;SNS科学传播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杨俊朋;美、英、澳大学科学传播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张彩娥;公众兴趣小组与科学传播[D];河北大学;2010年
9 张兰兰;论《遐迩贯珍》的科学传播[D];河北大学;2010年
10 曹志;网络时代的科学传播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75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675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