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高潜水位煤矿区采煤沉陷湿地及其生态治理

发布时间:2018-01-18 04:26

  本文关键词:高潜水位煤矿区采煤沉陷湿地及其生态治理 出处:《湿地科学》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开采沉陷湿地 高潜水位煤矿区 生态治理 关键技术


【摘要】:在高潜水位煤矿区,井工煤矿开采导致的大面积沉陷积水,使原有土地变为采煤沉陷湿地。对开采沉陷湿地进行合理规划和治理,可以使高潜水位矿区在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削弱开采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同时,有效地补充中国日益减少的湿地数量。探讨了采煤沉陷湿地的内涵及其在湿地分类系统中的归属,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变化过程,分别介绍了湿地公园、水产养殖、水库和污水处理等主要治理方式,以及水污染处理、水系修复与连通、基底改造、植物选择与布局和动态规划在内的采煤沉陷湿地的生态治理关键技术,为高潜水位地区生态修复和采煤沉陷湿地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Abstract]:In the high diving level coal mine area, the large area of subsidence water caused by the mining of the well worker coal mine makes the original land become the mining subsidence wetland, and the mining subsidence wetland is reasonably planned and treated. It can weake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mining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ecosystem succession, and make it exert the maximum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at the same time. Effectively replenish the decreasing number of wetlands in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wetland and its attribution in wet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alyzes its forming reasons and changing process, and introduces the wetland park respectively. Aquaculture, reservoirs and sewage treatment and other major treatment, as well as water treatment, water system restoration and connectivity, and base transformation.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ecological treatment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wetland, including plant selection, layout and dynamic planning,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ecological control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wetland in areas with high water level.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609)资助
【分类号】:X171.4;X752
【正文快照】: 中国煤炭产量和消耗量一直位居世界之首,2014年的煤炭产量达38.7×108t[4],而超过90%的煤炭产自井工开采,且多采用走向长壁全部垮落法,土地沉陷问题严重。据测算,井下开采万吨原煤,会形成0.20~0.33 hm2的沉陷地,全国沉陷地数量仍在以每年21×104hm2的速度增加[2]。高潜水位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洋,鲁奇;中国湿地保护初探[J];生态经济;2001年12期

2 吴志勇,黄川友;湿地构成变化与湿地保护[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年S2期

3 朱再保;岳阳市绿色志愿者保护湿地宣传行动[J];环境教育;2001年02期

4 ;青海湖湿地保护工程启动[J];吉林水利;2001年10期

5 张铁楼 ,徐庆元;北京湿地保护行动[J];绿化与生活;2001年06期

6 谢文海,王晓平;中国的湿地及保护[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刘振杰;认识湿地 保护湿地[J];中国林业;2001年21期

8 路永诚,孟德辉;无棣湿地进入自然基金计划[J];资源·产业;2001年10期

9 ;让“城市之肾”焕发青春 北京市已建湿地5万余公顷[J];海河水利;2002年02期

10 邹伶健;谈谈湿地与湿地保护[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艳岩;;黑龙江省湿地保护面临的挑战及法律对策[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陶信平;商原李刚;袁婧;;湿地保护问题初探[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3 郭广军;贺芳丁;窦友杰;王少军;藏其运;;湿地与水环境[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利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4 郭广军;贺芳丁;窦友杰;王少军;藏其运;;湿地与水环境[A];山东省科协重点学术研讨活动成果——山东生态省建设与发展论文汇编[C];2004年

5 任青萍;;重视我国的湿地保护工作——以江苏、浙江、上海湿地为例[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6 王志宝;;湿地与环境[A];首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施葵初;;安徽湿地保护的几点思考[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唐焰;任青萍;;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与创建和谐社会[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星泽;;我国湿地保护法律问题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田竹君;;水资源与湿地保护[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王蓓蓓;湿地保护不能没钱[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王志宝 原国家林业局局长;强化湿地保护管理刻不容缓[N];中国环境报;2005年

3 马吉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水利部门应该在湿地保护中发挥作用[N];中国水利报;2005年

4 陈楚荣;珠海成为“湿地之市”[N];广东建设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刘慎元 陈晓莉;湿地社区:矛盾与冲突[N];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

6 雷昆 张定;加强湿地保护刻不容缓[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7 王金元;走进伦敦湿地中心[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8 张田勘;世界湿地保护喜忧参半[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9 ;让北京湿地永续利用[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10 崔丽娟;湿地为人类带来什么?[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志民;基于土壤水分胁迫与稳定同位素的鄱阳湖湿地生态水文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2 刘雁;吉林省西部湿地时空动态变化的气候水文效应及情景模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闫虎;塔里木河湿地生态需水量及植被变化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沙晨燕;不同类型河滨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福田;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评估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6 刘凯;基于知识发现的珠江口湿地识别监测及演变规律挖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7 袁勇;干旱情景下湿地生态水文演变及综合应对[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8 王兴菊;寒区湿地演变驱动因子及其水文生态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孙永军;黄河流域湿地遥感动态监测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10 郝敬锋;城市化区域景观多功能特征与湿地水环境效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彦超;黑龙江省湿地保护立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李婷;湿地保护利用政策绩效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解妍秋;连云港市湿地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4 吴翠翠;济—菏高速公路建设对稻屯洼湿地的影响及保护措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苏静;我国地方法律中的湿地保护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杨楠楠;湖北省湿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马恒天;宁夏湿地保护立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国庆;西部地区湿地保护立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9 夏惠;北京市湿地保护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

10 陈颜;中国湿地保护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394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4394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a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