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和GIS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
本文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层次分析法 证据权法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矿产资源是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过度开发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带来矿区和周边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掌握矿产开发、矿山地质灾害的情况,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评价,有利于政府部门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以及恢复治理工作的开展。论文依托于“山东省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项目,以山东省烟台市胶东工作区为研究区。首先搜集了地理数据、遥感影像、矿业权数据等基础资料,其次基于国产卫星影像提取自然地理信息,并对矿产开发及地质灾害信息进行调查,掌握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的情况。同时基于地质灾害资料,运用证据权法提取地质灾害敏感区信息。最后基于以上调查得到的与矿山地质环境相关的指标层信息,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取得如下成果:(1)根据应用的要求对高分一号的预处理、资源三号卫星立体像对的地形提取技术进行研究,得到研究区植被覆盖、地形地貌指标层信息。(2)根据面向对象的分类的原理,对其影像分割、信息提取等技术方法在国产卫星影像上进行应用,得到矿产开发占地指标层信息。同时基于目视解译及野外验证的方法调查地下开采点、矿山地质灾害的信息。(3)引入矿产资源评价预测中广泛应用的证据权法,基于矿山地质灾害与证据层的空间关系,计算证据层对于地灾发生的贡献值,以后验概率的形式给出评价单元格内未来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值,从而得到地质灾害敏感区指标层信息。(4)建立评价单元格,通过和前文中得到的与矿山地质环境相关的指标层信息进行叠加综合统计,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各要素对于矿山环境的影响,结合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分级标准,从而得到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分区(良好、较好、一般、较差),以此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评价。从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RS与GIS技术可以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其结合相应的指标体系、方法对矿山地质环境的评价也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及全面性。
[Abstract]:Mineral resource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um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but overexploitation will also cause varying degrees of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t will bring hidden danger to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of people in mining area and surrounding area, grasp the situation of mineral exploitation and geological disaster of mine, and evaluate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ine. It is beneficial for the government to develop mineral resources rationally and to restore and control the mineral resources.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oject of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Taking Jiaodong working area of Yant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area, this paper firstly collects the basic data, such as geographical data, remote sensing image, mining right data, and then extracts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based on domestic satellite image. The information of mineral exploitation and geological hazard is investigated, and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ine in the study area is grasped. At the same time, the inform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 is based on. Using the method of evidence weight to extrac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sensitive area of geological hazard.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survey, the index layer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ine is obtained. To carry out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evaluation. The following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1)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pplication, the pretreatment of Gaofen No. 1 and the topographic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the satellite stereo image pair of Resource-3 are studied, and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study area is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object oriented classification, the methods of image seg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re applied to domestic satellite images.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method of visual interpretation and field verification, the underground mining sites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e geological hazard and evidence layer, the contribution value of evidence layer to the occurrence of ground disaster is calculated by introducing the evidence weight method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the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The probability value of the future geological hazard in the evaluation cell is given in the form of posterior probability, and the index layer information of the sensitive area of geological hazard is obtained. 4) the evaluation cell i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statistics of the index layer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obtained in the previous pap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mine environment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Combined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the division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good, good, general, poor) is obtained.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we can see that RS and GIS technology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vestigation.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index system, the evaluation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by the method is reasonabl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D1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昌;攀枝花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四川地质学报;2000年02期
2 李玉昌;攀枝花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资源·产业;2000年08期
3 尤孝才;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问题与保护对策探讨[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2年04期
4 王兰芝 ,刘洪亮;山东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J];山东地质;2002年06期
5 尤孝才;矿山地质环境容量问题探讨[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年03期
6 段玉虎;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3年02期
7 ;湖南强化矿山地质环境管理[J];采矿技术;2003年01期
8 李振福,李玉纯;浅谈矿山地质环境管理[J];黄金;2004年03期
9 李欣松;广西首次全面调查矿山地质环境[J];南方国土资源;2004年04期
10 池永翔;福建省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与保护的思考[J];福建地理;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河;;小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与对策分析[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2 王爱玲;郝汝铤;谢春梅;苏铁网;张贵春;王素洁;彭艳苓;;治理地质环境 构建绿色矿山——天津市水泥石矿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与治理[A];2009全国水泥矿山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红珠;王来贵;冯美生;曹春雨;;涉及残余资源的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思考[A];全国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与灾害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林;田稼;杨胜元;;贵州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初探[A];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伟;兰井志;;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A];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永生;董建美;谭文兵;;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规划与设计编制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A];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卓弘春;余振国;王联军;赵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A];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蒋正举;刘金平;;基于物—场模型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降低途径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9 邱志勇;王远西;;滁州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保护治理对策[A];“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专辑[C];2010年
10 王福祥;向文远;徐有光;邢海国;;大峡煤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研究[A];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3大队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陈国平;我市启动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工作[N];孝感日报;2005年
2 付云霞 袁西龙 唐文亮;青岛提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N];中国矿业报;2007年
3 毛丽萍 张辉绪;湖北设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N];中国矿业报;2007年
4 吴林红;安徽率先立法保护矿山环境[N];中国矿业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谢必如 本报特约记者 白文起;不作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害处多[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6 记者 贺正;湖南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有了标准[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7 王海涛;我国增投3亿治理矿山地质环境[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8 白晓东 记者 金鑫;治理矿山恢复青山绿水[N];哈尔滨日报;2006年
9 通讯员 漆亚飞 黄早林;铁山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N];黄石日报;2007年
10 毛学农;我省立法保护矿山地质环境[N];江淮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伟;基于证据权法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何兴江;地下采矿与地质环境互馈机理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3 Loua Kokolv Augustin;基于GIS和CROPWAT的内蒙古河套灌区作物的最优灌溉制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4 唐惠燕;基于GIS江苏种植结构演变研究(1949-2011)[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孙国霞;基于电接触理论的GIS母线接头过热性故障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6 武锋强;基于RS、GIS的生态环境评价与生态熵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段佩利;基于GIS和水足迹理论的吉林省粮食生产用水效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刘萍;基于RS的太原城区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9 郭银巧;棉花形态建成模型与基于模型和GIS的数字棉作系统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10 石晓燕;基于生长模型与GIS的小麦生产力预测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清威;平煤八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康日斐;济南市露天开采集中区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与环境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3 杨毅;黑龙江省鹤岗市源丰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可行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张金月;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评价及保护与治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刘传深;吉林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黄于新;广东省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综合分区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丁爱辉;青州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彩霞;华蓥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任敬存;包头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10 陈铁力;辽宁省梨树沟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83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483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