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留-充开采方法下地表沉陷控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 地表沉陷 膨胀特性 数值模拟 条带开采 置换开采 出处:《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浅埋煤层开采下的地表沉陷控制理论及控制方法,提出不同开采方法相结合的开采模式。以关键层理论为依据,试验研究为基础,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采-留-充相结合的开采方法对该矿区地表沉陷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充填材料中加入膨胀剂能提高充填体的接顶率;采用采-留结合的方式开采时,采25 m留25 m时地表变形最小,煤柱能够保持长期稳定性;采用采-留-充开采时,若完全置换留设煤柱,即置换25 m煤柱时,充填高度需达到4.5 m,此时充填高度等于采厚,可有效控制地表变形;若置换20 m煤柱时,充填高度只需达到4.3 m,此时充填体最终抗压强度为7.41 MPa,能够维持充填体的长期稳定。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trol theory and control method of surface subsidence in shallow coal seam mining, the mining mode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mining methods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key layer, the experimental study is based 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The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mining methods combined with mining, retention and charging on the surface subsidence of the mine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dition of expansive agent to the filling material can increase the roof connection rate of the backfill, and when mining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mining and retention, The surface deformation is minimum and the coal pillar can maintain long-term stability when mining 25 m or 25 m, if the coal pillar is completely replaced, that is, when 25 m pillar is replaced, the filling height should reach 4.5 m, and the filling height is equal to the mining thickness. If the filling height is only 4.3 m, the ultimat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filling body is 7.41 MPA, which can maintain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filling body.
【作者单位】: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太原理工大学采煤工艺研究所;
【分类号】:TD3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剑峰;;地表沉陷治理的新方法[J];能源环境保护;2009年04期
2 公茂旭;陈加更;吕国庆;;承压含水层自身性质对地表沉陷的影响规律[J];煤矿安全;2013年02期
3 许凯;;固体充填综采地表沉陷规律研究[J];煤矿安全;2013年04期
4 张义之;再论矿床排水疏干引起的地表沉陷[J];化工矿山技术;1979年04期
5 王冠平;;煤矿地表沉陷对建筑物的影响评价[J];煤矿环境保护;1989年03期
6 张和生,刘洪福,韩建伟;测氡技术在地表沉陷观测中的应用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7 彭和Y·罗,房维军,鱼云龙;预测沉陷影响的模拟[J];陕西煤炭技术;2000年01期
8 蒋建平,高广运;地下工程引起的不均衡地表沉陷分析[J];煤炭学报;2003年03期
9 姜晨光,贺勇,梁安波,盖玉松,廖明全;矿区地表沉陷规律的新认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1期
10 姜晨光,钟建民,贺勇,廖明全,崔专,栾永健;矿山地表沉陷盆地的监测与数学模拟[J];矿业快报;200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仲杰;佟利明;;地表沉陷灾害机理与控制方法[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李永树;;地表沉陷区交通运输安全性预测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滕永海;王金庄;赵洪亮;;高强度开采地表沉陷规律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庞庆刚;;钱家营矿地表沉陷区综合治理问题的探讨[A];2010全国“三下”采煤与土地复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陈新建;赵法锁;赵兵朝;刘小平;吴韶艳;;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预测[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运江;闫增会;庞尔雷;;鲍店矿上部采区地表沉陷规律的研究与实践[A];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麻凤海;范学理;王泳嘉;;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的时间空间过程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8 德民;马凤山;张亚民;杨长祥;贾高华;;急倾斜矿体分步充填开采对地表沉陷的影响[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9 石兴华;石富源;;采煤引起地表沉陷的防治与土地复垦生态景观技术[A];2010全国“三下”采煤与土地复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朱国超;;红柳林煤矿首采工作面地表沉陷监测设计[A];西部矿山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屈金星;煤矿地表沉陷问题严重[N];中国矿业报;2003年
2 记者 吴华国 冯丽;萍乡:采煤导致78平方公里地表沉陷[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广伟;软弱覆岩地表沉陷机理研究及应用[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2 王晖;青兰高速公路沿线北八特采空区地表沉陷机理及其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彭帅英;高速公路下伏多层采空区地表沉陷数值模拟及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赵国忱;矿山地表沉陷综合治理投资决策系统研究及应用[D];东北大学;2006年
5 张学东;工矿区地表沉陷D-InSAR监测模式与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6 阎跃观;DInSAR监测地表沉陷数据处理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7 张连贵;兖州矿区非充分开采覆岩破坏机理与地表沉陷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8 胡海峰;不同土岩比复合介质地表沉陷规律及预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伟;地表沉陷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2 王瑞;基于GIS矿山地表沉陷预警信息系统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晨;煤矿开采地表沉陷预计与生态恢复[D];山西大学;2015年
4 李小庆;淮北矿区开采地表沉陷规律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5 白二虎;条带式Wongawilli采煤法覆岩与地表沉陷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徐飞亚;寺河矿地表沉陷特征与特高压线塔保护煤柱优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韩东峗;山区地下采煤地表沉陷数值模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8 董军业;巨厚火成岩下隔离注浆充填控制地表大面积突然塌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9 刘瑞斌;固体充填综采地表沉陷预测方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10 娄高中;老君堂煤矿不稳定煤层地表沉陷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02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502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