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程潮铁矿东区地面塌陷机制及扩展机制初探

发布时间:2018-02-27 16:52

  本文关键词: 地下采矿 金属矿山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塌陷机制 扩展机制 悬臂梁板模型 出处:《岩土力学》2017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根据程湖东区塌陷历史与现状,借助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重建了地面塌陷三维地表模型,结合surfer绘制出了地面累计沉降等值线图和累计沉降值盆地;最初塌陷点大多分布在大理岩及围岩蚀变带中;塌陷区自东向西呈条带状分布,北部塌陷要比南部严重;塌陷区内呈现类似"角峰"、"刃脊"等冰川地貌的特点。根据地质条件、采矿情况以及监测资料分析,认为地下采矿是诱因,地质条件是内因,二者共同作用导致了塌坑大多首先在大理岩及围岩蚀变带区域中出现。在塌坑出现后,较高的水平构造应力得到释放,使得由NE向节理切割成悬臂梁板的岩体被折断。通过建立的力学模型分析得到岩体折断的范围达到了172 m宽。折断的岩体沿着折断面发生倾倒滑移破坏。这种力学扩展机制使得塌坑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一个大的塌陷盆地。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subsidenc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enghu Lake, the 3D surface model of ground collapse is reconstructed by means of 3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and the contour map of land subsidence and the basin of cumulative subsidence value are drawn with surfer. The collapse points a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marbles and surrounding rock alteration zones. The collapse areas are striped from east to west, and the collapse in the north is more serious than that in the south. The collapse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glacial landforms such as "corner peaks" and "edge ridges", etc.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collapse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glacial landforms such as "angle peaks" and "edge ridges". The mining situation and monitoring data analysis show that underground mining is the inducement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 is the internal cause. The combined action of the two causes the collapse pit first in the area of marble and surrounding rock alteration zone, and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collapse pit, Higher horizontal tectonic stresses are released, The rock mass which is cut from NE joint to cantilever beam plate is broken. The range of rock mass fracture is 172 m wid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stablished mechanical model. The toppling slip failure occurs along the fracture surface of the broken rock mass, which is a force of this kind of force. The mechanism of learning expansion makes the scope of the crater expand. Finally, a large collapsing basin was forme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114722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No.11602284)~~
【分类号】:P642.26;TD3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行架;刘云彪;;荆门某地面塌陷原因分析[J];岩土力学;2002年S1期

2 孙法德;鸡西市地面塌陷危害及防治对策[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5年02期

3 张红日;石潇;牛兴丽;陈杰;;山东省矿山地面塌陷状况与恢复治理[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8年03期

4 罗志吉;姚津;;前游子庄地面塌陷形成原因及防治[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年02期

5 高峰;;科学解读地面塌陷现象[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年17期

6 程鉴基;;广州市地面塌陷特征与防治对策的初步研究[J];建筑结构;2011年S2期

7 程鉴基;;广州市地面塌陷特征与防治对策初步研究[J];路基工程;2012年01期

8 俞解星;;强排水疏干引起地面塌陷的特征与防治[J];能源与环境;2012年04期

9 胡宗汉;唐山市东矿区地面塌陷形成机制及其防治[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1年04期

10 王慧,宋建民;山西煤炭开采对地面塌陷灾害的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200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士军;渠玉冰;卢磊;;河南省地面塌陷的类型及危害[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2年卷[C];2012年

2 张洪明;田维强;;沿河县谯家镇抬头井地面塌陷成因及机理分析[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文林;俞解星;;福建大田县蔡山矿区地面塌陷特征与防治[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雷万荣;黄永泉;唐春梅;江凌云;;江西莲花县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条件分析[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刘细元;廖六根;;萍乡矿区地面塌陷特征与治理建议[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陈洁金;阳军生;刘宝琛;王宏贵;;岩溶地面塌陷风险分析的模糊故障树模型[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8年

7 刘源;张可能;;桂林某公路地面塌陷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8年

8 张长敏;董贤哲;祁丽华;赵波;;采空区地面塌陷危险性两级模糊综合评判[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张国华;;江西省瑞昌市地震次生地面塌陷特征[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程国明;殷跃平;颜宇森;孟晖;王飞;;急倾斜煤层采空区地面塌陷及其对输气管道危害的数值模拟[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刘国荣;湖南虎塘村“7·25”地面塌陷成因查清[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2 应勇华;吉安治理地面塌陷有了地学依据[N];中国矿业报;2011年

3 李海湘;广州白云区地面塌陷300平方米[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4 武健强;地面塌陷对城市地质工作的启示[N];中国矿业报;2013年

5 刘国荣;武冈市邓元泰镇蔡家塘村发生岩溶地面塌陷[N];中国矿业报;2011年

6 特约记者 刘文祥 本报记者 刘如春;拿什么驱散“地陷”阴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7 特约记者 王志刚;平陵地面塌陷治理有了地学依据[N];中国矿业报;2008年

8 记者 赵应繁;武汉建岩溶地面塌陷监测预警网络[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9 刘学全;滁州居民区惊现大坑[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10 记者 章盛莉 通讯员 邹礼卿;地下水位降低引发塌陷[N];长沙晚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江龙;广州市地面塌陷成灾机制与危险性评价[D];广州大学;2006年

2 郭丰敏;舒兰市地面塌陷的危险性分区与评价[D];吉林大学;2006年

3 郑小战;广花盆地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形成机理及风险评估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谭红艳;广州市白云区地面塌陷危险性预测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5 卢丹美;广州市金沙洲地区地面塌陷特征及危险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6 杨旭;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质环境影响预测与综合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7 唐军博;云桂线珠琳段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机理研究与防治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8 马海会;临沂市区岩溶地面塌陷成因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谢雨军;湖南某县塌陷灾害易发程度分区与形成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10 余乐;城市地层不同形态空洞失稳破坏机制的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43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543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2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