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隔热混凝土喷层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文选题:喷射混凝土 切入点:保温隔热 出处:《长江科学院院报》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当前矿井热害问题,对深井热源进行了阐述,从喷射支护材料角度出发,选取陶粒、玻化微珠、粉煤灰作为隔热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研制出一种新型隔热混凝土;由功效系数法得出最佳掺量配比,在保证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了保温隔热性能,其导热系数仅为普通混凝土的1/8。结合淮南矿区巷道锚喷支护工程,进行了回弹损失、围岩压力、混凝土应力和围岩收敛的现场试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该种隔热混凝土材料不仅隔热效果明显,而且工作性能完全符合井下喷射混凝土的施工需要,有利于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和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推广和使用价值。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thermal damage in coal mine, the heat source of deep well is expound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jet support material, a new type of insulating concrete is developed by orthogonal test by selecting ceramsite, vitrified microbead and fly ash as heat insulating material.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efficiency coefficient, the optimum mixing ratio is obtained. Under the premise of guaranteeing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concrete is only 1 / 8 of that of ordinary concrete. Combined with the roadway bolting and shotcreting support project in Huainan mining area, the springback loss is carried out. Field test of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concrete stress and convergence of surrounding rock shows that this kind of insulating concrete material not only has obvious insulation effect, but also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underground shotcrete construction.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safety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underground operators, and has good popularization and use value.
【作者单位】: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科技项目(anhui-0003-2016AQ)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项目(KJ2015ZD20)
【分类号】:TD3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振林;;混凝土应力分析在煤矿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煤炭技术;2013年11期
2 王光华;;混凝土的断裂破坏机理分析[J];甘肃农业;2006年02期
3 林丽娟;;煤矿建筑中采用混凝土应力分析[J];煤炭技术;2012年07期
4 余在斌;王丽;周建;;机敏混凝土的研究现状与应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2年04期
5 刘浩;王爱风;谭征;;煤矿建筑中混凝土的应力分析[J];煤炭技术;2013年06期
6 贾彬;杨帆;陶俊林;姚华川;;混凝土高温力学特性与本构方程[J];混凝土;2014年02期
7 梁春华;郑金城;周寒清;陈伟;彭刚;;定侧压下混凝土双轴动态受压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年02期
8 田明革;易伟建;;施工期混凝土时间效应增量型数值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姚家伟;孙士勇;陈浩然;;混凝土多轴非线性本构模型的研究[J];混凝土;2011年04期
10 田明革;易伟建;;施工期混凝土时间效应数值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士起;成勃;李龙;李建业;;混凝土裂缝内粘外锔法综合处理技术研究[A];工业建筑(2009·增刊)——第六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曹伟;胡建周;宋玉普;;混凝土多轴受压疲劳强度分析[A];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第四届获奖工程专栏[C];2005年
3 王瑞敏;赵国藩;宋玉普;;混凝土在变幅重复应力作用下的疲劳性能研究[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卷)[C];1990年
4 林军志;赵明阶;许锡宾;岳冰;吕卫兵;;混凝土声学参数与应力相关性的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方自虎;周海俊;赖少颖;谢强;;ABAQUS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选择[A];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6 ;中文版权目录[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三卷)[C];1990年
7 陈建康;;混凝土的黏性与塑性[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范飞林;许金余;李为民;张军;;冲击载荷下混凝土动力本构模型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关萍;王清湘;赵国藩;;高强约束混凝土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A];高强混凝土及其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10 丁晓唐;丁鑫;刘海霞;郑艳;;混凝土拉伸软化曲线的试验对比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始金;略论严格控制预应力线形与位置的精确性[N];广东建设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吕培印;混凝土单轴、双轴动态强度和变形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2 田威;混凝土损伤演化的CT研究及其在细观数值模拟中的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3 闫东明;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吕天启;高温后混凝土静置性能的试验研究及已有建筑物的防火安全评估[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5 杜荣强;混凝土静动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在大坝分析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王肖戎;三维波纹钢板混凝土拱型复合结构理论分析与计算[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7 郑晓燕;锈蚀钢筋与混凝土动态粘结性能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霞;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单向板与双向板区分界限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罗学睿;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收缩徐变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乔倩倩;基于细观力学方法的混凝土多尺度损伤力学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鲍燕林;海水多因素侵蚀下混凝土力学性能劣化特征[D];宁波大学;2014年
5 胡伟华;不同工况下混凝土动态损伤特性研究[D];三峡大学;2015年
6 殷鹏洋;某机场混凝土围界异常开裂成因分析[D];燕山大学;2015年
7 宁晓旭;钢—混凝土组合梁收缩应力计算及测量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8 王茹;钢与混凝土双面组合梁裂缝宽度影响因素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9 贺志彪;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长期竖向荷载作用下徐变效应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6年
10 逄靖华;火灾后混凝土板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56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556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