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震地面监测系统的优化设计
本文选题:微地震定位 切入点:震源扫描算法 出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水力压裂微地震定位中,监测系统的选取直接决定了定位的效果,并最终影响对压裂效果的评估。采用震源扫描算法对合成的地震信号进行定位以评估不同监测系统的定位效果。通过测试不同的检波器布设模式、布设范围以及布设间距对不同深度的微震事件的定位效果,得到了地面监测系统优化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检波器数目基本相同时,星状系统优于网状系统;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大检波器布设范围,增加接收线数,增大检波器间距,可以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定位效果;监测系统布设范围的半径,应该与震源的深度相当,或略大于震源深度;若已知震源分布的大致范围,监测系统的检波器应该侧重于该范围布设等。
[Abstract]:In hydraulic fracturing micro-seismic location, the selection of monitoring system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effect of positioning. Finally, it influences the evaluation of fracturing effect. The synthetic seismic signal is located by source scanning algorithm to evaluate the loc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monitoring system. Some basic principles for the optimal design of ground monitoring system are obtained, such as, when the number of geophone is basically the same, the star system is superior to the mesh system, and in a certain range, By increasing the range of geophone layout,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receiving lines and increas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geophones, a better positioning effect can be obtained on the basis of saving cost, and the radius of the scope of the monitoring system should be equivalent to the depth of the source. The geophone of the monitoring system should focus on the layout of the range i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ource is known to be a little larger than the depth of the source.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4058,41340009,U1262206)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2015RZ0032)联合资助
【分类号】:P631.4;TE3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向东;陈波;姜福兴;;微地震工程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S2期
2 刘建中,王春耘,刘继民,赵玉武,刘志鹏;用微地震法监测油田生产动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2期
3 T. Wallroth ,朱成宏;用注水激发的微地震描述裂隙储层[J];石油物探译丛;1996年06期
4 刘建安,马红星,慕立俊,邱筱琳;井下微地震裂缝测试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J];油气井测试;2005年02期
5 王亚娟;张华光;王成旺;刘利霞;邓军;胡淑娟;;利用微地震测绘和压裂模拟分析进行水力裂缝增长动态研究[J];国外油田工程;2006年10期
6 朱卫星;;相关滤波在微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年02期
7 黄今;苏华友;沙椿;何刚;郝名扬;;锦屏电站微地震监测仪故障分析与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11期
8 周仲礼;王琪;殷静;范谭广;谈伟敦;;用微地震发现高速岩性及识别油气[J];吐哈油气;2008年03期
9 黄今;苏华友;卢国胜;杜林;范波峰;;采动过程中微地震定位方法研究[J];现代矿业;2009年02期
10 黄克献;李利立;刘军芳;岳琳;杨启明;;微地震地下影像技术在注水破裂监测和剩余油分布研究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储仿东;王永辉;李永平;衡峰;容娇君;;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在致密砂岩中的应用实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余洋洋;梁春涛;杨宜海;;微地震监测系统的设计[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张佩;张海江;M.Nafi Toksoz;;犹他州Cove Fort-Sulphurdale地区微地震震源机制研究与应用[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2: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论文集[C];2014年
4 骆循;;矿山与大型地下工程灾害监测的微地震技术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特约记者 林勇;胜利油田首次自主微地震压裂监测采集试验成功[N];东营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江海宇;油田压裂微地震地面监测速度模型校正及定位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况文欢;结合地震学和地质力学对微地震数据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张唤兰;微地震数值模拟及震源定位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超;微地震正演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李亮;微地震信号自动检测及震源扫描分割矩阵反演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于子超;水力压裂微地震信号提取与裂缝反演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蒋腾飞;微地震数据去噪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5 王子阳;砂砾岩体人工裂缝及地层物性的微地震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6 屈敬翔;面向页岩气勘探的微地震采集记录仪研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王东鹤;基于射线理论的微地震速度模型校正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刘昕;基于高阶累积量和Shearlet变换的微地震数据噪声压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常凯;稀疏约束反演在微地震插值与成像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10 金泽龙;微地震波形初至自动拾取和震源定位效果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61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561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