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马尾松生长对煤矸石—水—植物系统中锰的迁移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4 01:22

  本文选题:马尾松 切入点:煤矸石 出处:《贵州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我国是煤炭开采和用量大国,多年来在过于追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忽视了生态环境已被严重破坏的事实。大量的煤矿等资源被过度的开采,并在不当的开采、加工、利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产生了明显的生态破坏,现已成为管理部门及学者重点关注的对象。植物作为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关键组分,且部分植物具有较高的吸收并积累污染物的能力,使其成为矿区土壤修复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作为我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植被类型,其独特的生物耐性使其成为荒山造林及矿山植被恢复等的优势先锋物种,研究马尾松对煤矸石堆场污染物迁移中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对煤矸石堆场及周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煤矸石堆场周边环境的主要污染物,进一步研究了煤矸石堆场上生长的马尾松对主要污染物的吸收与累积效应,深入分析了马尾松根系对煤矸石中Fe、Mn迁移的影响,通过野外采集马尾松根际土壤、根际土壤溶液及煤矸石堆场渗透水,结合盆栽试验、模拟淋溶试验,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测定了煤矸石、水、植物中Fe、Mn、有机酸等含量,同时对煤矸石中不同形态的Fe、Mn进行了测定分析,探讨了马尾松生长对煤矸石—水—植物系统中Fe、Mn的迁移特性,及马尾松生长对煤矸石中Fe、Mn向水体迁移的调控作用,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煤矸石堆场周边地表水体受堆场排水影响,出现了Fe、Mn等大部分离子含量明显超过自然水体的现象,其中Mn含量达到了8.78~34.47 mg/L,是“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标准”限值的88~345倍。而堆场周边土壤也出现了明显的Fe、Mn累积现象,其中Mn的含量可达226~1039 mg/kg,其累积指数达2.77,产生了明显的累积现象。(2)马尾松对Fe、Mn元素有一定的累积作用,尤其对Mn有明显的累积效果,其枯叶Mn含量可达1477~2352mg/kg,富集系数达到了9.02。马尾松通过根系分泌物、根系吸收及叶片累积等作用,使在煤矸石堆场上生长的马尾松根际土壤溶液的Fe、Mn含量明显低于非根际土壤溶液;且使在盆栽条件下,有马尾松生长的盆栽渗透水中Fe、Mn的含量明显比没有马尾松生长的盆栽渗透水减少,其中Mn的减幅可达23.50~93.27%。因此,马尾松生长对减少煤矸石中Mn向水体的迁移有明显作用。(3)煤矸石堆场上生长的马尾松根际土总有机酸含量为0.34~0.66mmol/kg,低分子有机酸及富里酸能增加煤矸石中Fe、Mn的溶出,且随着有机酸浓度增加溶出量明显增多,当有机酸浓度从0.5mmol/L增加到25mmol/L时,浸出液Mn的浓度增加了1.11~2.32倍。不同类型的有机酸对煤矸石中Fe、Mn的溶出有较大差异,其中草酸对Fe的溶出作用较大,其次为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富里酸对Fe的溶出作用较小;但富里酸对Mn的溶出作用较强,其次是草酸,柠檬酸、酒石酸及苹果酸对Mn的溶出作用相对较小。(4)有机酸能增加煤矸石中Mn的水溶态、可交换态、无定形铁氧化态的含量,且随着有机酸浓度的提高而增强;其中草酸淋溶能明显增加Mn的可交换态、无定形铁氧化态含量,增幅分别达30%、11%;而富里酸则能进一步增加Mn的可交换态含量,增幅达140%,明显增加了煤矸石中Mn的有效性及活力。(5)环境因子的变化对煤矸石中Fe、Mn溶出也产生明显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增加,各处理淋出液Fe、Mn等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含水量的增加也能促进煤矸石Fe、Mn的释放。而交替式的增温降温处理能明显减少煤矸石Fe、Mn的溶出,其中富里酸处理的降幅最明显,且Fe比Mn更明显,Fe的降幅最高可达36.59%。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52;X1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荀兰平;;煤矸石山的治理方法探讨[J];科技资讯;2006年34期

2 荀兰平;;煤矸石山的治理方法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2期

3 张成梁;杜永吉;李美生;吕皎;袁良红;;自燃煤矸石山热能资源及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4 王伟;张洪江;张成梁;郑国强;李美生;;煤矸石山植被恢复影响因子初探——以山西省阳泉市280煤矸石山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8年02期

5 郑国强;张成梁;张洪江;王伟;李美生;张勇;;温度对煤矸石山水分及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山西省阳泉市煤矸石山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年03期

6 魏忠义;王秋兵;;大型煤矸石山植被重建的土壤限制性因子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1期

7 张庆利;渠立权;;煤矸石山生态复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8 ;本溪市煤矸石成为制砖业的主要资源[J];辽宁建材;2009年10期

9 于桂芬;杨亚平;王淑娟;;潞安煤矸石山治理后植被衰退防治技术研究[J];煤;2011年06期

10 刘相国;;防止煤矸石山的自燃[J];环境保护;198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刚;张恩;马霄;李威特;;煤矸石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探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丽娜;刘金辉;张峰;;煤矸石山的综合治理[A];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弘弛;;山西晋城地区无烟煤矿区自燃煤矸石山治理实践[A];煤矿固体弃物处置与利用技术论文集[C];2004年

4 张成梁;黄艺;袁良红;王书宏;;自然煤矸石山生境构建技术[A];工程绿化理论与技术进展——全国工程绿化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章煜;王涛;皮明建;;浅谈平顶山煤矸石山治理方法及原理[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2年卷[C];2012年

6 隋淑梅;徐颖;;对矿区煤矸石山植被恢复限制性条件的研究[A];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分会专刊[C];2006年

7 郝成君;翟子陆;王岩;;煤矸石有效成份的化学提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8 朱玮;刘晶;李伟文;徐茂岭;;滕州市煤矸石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止对策和措施[A];山东水利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年

9 赵广东;王兵;苏铁成;李刚;白秀兰;;极端困难立地植被综合恢复技术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10 ;自燃煤矸石山注浆灭火技术[A];煤矿固体弃物处置与利用技术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勇;煤矸石砖厂为何吃不饱[N];人民日报;2005年

2 黄朝武;淄博:让煤矸石从“沉睡”中“苏醒”[N];农民日报;2006年

3 任润山 薛喜忠;煤矸石铺上高速路 企业实现合作共赢[N];中国煤炭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李元友邋陈玮英;绿化煤矸石山平煤二矿变废为宝书写神奇[N];中国企业报;2008年

5 刘国荣;洪山殿煤矿综合利用煤矸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6 通讯员 司成钢 记者 侯忠江;本溪煤矸石成了资源“香饽饽”[N];科技日报;2009年

7 吴敏 郑金富 何兴明;邵武:300万吨煤矸石派上新用场[N];闽北日报;2009年

8 张韶军;煤矸石寒区筑路技术有突破[N];中国交通报;2009年

9 记者 杜发强;我省首条煤矸石制砖生产线正式投产[N];平凉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吴正楠;1500万吨煤矸石的出路[N];甘肃经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姜利国;煤矸石山中多组分溶质释放—迁移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2 陈祖拥;马尾松生长对煤矸石—水—植物系统中锰的迁移特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3 许丽;阜新矿区煤矸石山生境演变特征及其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4 张成梁;山西阳泉自然煤矸石山生境及植被构建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高杨;自燃煤矸石山隔离层覆压阻燃参数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6 黄文章;煤矸石山自然发火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7 曹启坤;自燃煤矸石在水泥、混凝土及路基中应用的试验研究及机理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祥雨;温度影响下煤矸石内铁离子迁移的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常贺;淮北煤矸石在高等级公路路基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窦琳;风化作用下煤矸石中重金属释放的地球化学效应[D];长安大学;2015年

4 郭旋;煤矸石的微波加热特性及其煤层气脱氧工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邢纪伟;成庄矿3~#和15~#煤矸石氧化特性及堆放参数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6 董擎;煤矸石堆体内部水分运动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7 贺文俊;煤矸石风化强度特性及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8 玄令志;煤矸石粗骨料抗冻植被混凝土试验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9 韩江;浅析煤矸石山的综合治理[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10 魏嵬;煤矸石基质改良及草被植物适应性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63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563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0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