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煤级煤的微孔介孔演化特征及其成因
本文选题:微孔 切入点:介孔 出处:《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探讨煤的微孔介孔演化特征及其成因,在华北二叠纪煤盆地,采取7个不同煤化程度的煤样,分别采用低压CO_2吸附法和液氮吸附法对各煤样的纳米孔隙进行表征;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A(Dubinin—Astakhov)、DR(Dubinin—Radushkevich)、BET、BJH等方程计算孔隙表面参数;分析煤的微孔(孔径2 nm)和介孔(孔径2~50 nm)的孔径分布、孔容和比表面积随煤级变化的规律;并探讨微孔形成的主控因素及介孔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微孔孔容和比表面积与煤的镜质体反射率高度正相关,微孔在吸附中占绝对支配性主导地位;微孔孔径分布曲线呈双峰分布,不同煤级煤样的曲线形态相似,极微孔随煤级增加最快;介孔比表面积和孔容随煤级增加逐渐下降,介孔孔径分布呈单峰分布,随着煤级的增加,煤的BET比表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呈U形分布;微孔的形成应主要受控于煤的类微晶参数和芳香层片间的堆垛结构,而介孔的形成应主要受控于煤侧链的变化和煤的基本结构单元间隙。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esoporous and mesoporous coal and their origin, seven coal samples with different coalification degrees were used in the Permian coal basin in North China. The nano-pores of each coal sample were characterized by low-pressure CO_2 adsorption method and liquid nitrogen adsorption method respectively.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Dubinin-Radushkevichh and other equations are used to calculate pore surface parameters, pore size distribution (pore size 2 nm) and mesopore (pore diameter 2 nm) of coal are analyzed, and pore volume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vary with coal rank.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micropore form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mesoporous formation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cropore volume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of coal, and micropores are dominant in adsorption. The distribution curve of micropore pore size is bimodal distribution, the curve shape of different coal grade coal samples is similar, the extremely micro pore size increases fastest with coal grade, the mesoporous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decrease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coal grade, and the mesoporous pore size distribution shows a single peak distribu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coal grade,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BET of coal decreases first and then increases, and the formation of micropores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microcrystalline parameters of coal and the stacking structure between aromatic layers. The formation of mesoporous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hange of coal side chain and the basic structural unit clearance of coal.
【作者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2157)~~
【分类号】:P61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雪海,焦宗福,秦勇,张万红,韩训晓;低煤级煤平衡水条件下的吸附实验[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傅雪海;秦勇;权彪;范炳恒;王可新;;中煤级煤吸附甲烷的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研究[J];地质学报;2008年10期
3 张俊凡;梁文庆;;山西省中高煤级煤的吸附特征[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4期
4 傅雪海,秦勇,李贵中,徐磊,胡超;特高煤级煤平衡水条件下的吸附实验[J];石油实验地质;2002年02期
5 张时音;桑树勋;;液态水影响不同煤级煤吸附甲烷的差异及其机理[J];地质学报;2008年10期
6 郭恒;张群;;高煤级Ⅲ无烟煤吸附甲烷的特征及其机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4年02期
7 张军营,任德贻,王运泉,赵峰华,许德伟;煤中有机态微量元素含量与煤级关系[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0年06期
8 邵子武,征志坚,李大相;热水地区煤级突变及其原因初探[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7年04期
9 金法礼,秦勇;高温高压下煤变形的实验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年01期
10 雷振民;费淑英;;中国主要煤系煤的变质规律及变质分区的煤级分布特征[J];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1994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可新;傅雪海;权彪;王继尧;申建;;中国各煤级煤的吸附/解吸特征研究[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庆玲;张群;张泓;崔永君;;我国不同时代不同煤级煤的吸附特征[A];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及环境保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雷振民;费淑英;;中国主要煤系煤的变质规律及变质分区的煤级分布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第11-12号)[C];1994年
4 刘宝明;张汉泉;夏斌;;南沙海域断裂演化特征及其与南海海盆的演化关系[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朱卫平;刘英会;;武夷—东海古陆存在的证据及其早期演化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6 洪汉净;汪一鹏;;我国大陆地壳变形的平均图象与演化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7 张元生;魏从信;张璇;郭晓;;2013年4月16日伊朗-巴基斯坦交界7.8级地震的热异常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代鸿章;陈翠华;顾雪祥;;云南者桑金矿床铅同位素演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焦淑沛;;塔里木—柴达木地洼区的地史演化特征及其归属问题[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5)——岩石、构造地质[C];1983年
10 郭彦双;马瑾;卓燕群;;平直断层失稳前应变场演化特征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可新;低煤级储层三相态含气量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2 张建国;强震前电磁辐射异常演化特征及其机理探索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炎昊;高煤级煤储层条件下的气体运移机理[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谢雷;宿迁市更新世晚期以来的色度指标与气候演化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姬新强;韩城矿区构造煤分子结构演化特征[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乔雨;吉林省中部高平原区地下水时空演化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赵博;平庄—马厂盆地地质构造及演化特征[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6 刘啸虎;准噶尔盆地克拉美丽山前构造及演化特征分析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49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649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