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混花岗岩专题填图方法初探——以东昆仑加鲁河地区为例
本文选题:岩浆混合作用 切入点:浆混花岗岩 出处:《地质通报》2017年11期
【摘要】: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中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含有丰富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证据,被认为是研究岩浆混合作用的天然场所。适逢近阶段同源花岗岩谱系填图方案在造山带岩浆混合(浆混)花岗岩图区实践时深受质疑,本研究以东昆仑加鲁河地区浆混花岗岩为例,开展浆混花岗岩区专题填图试点工作,旨在探索一套适合浆混花岗岩填图的岩石单位划分方案。从野外地质、岩相学、岩石和矿物化学等不同角度论证了加鲁河花岗闪长岩及其内部包体形成于开放体系下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在填图工作中,将图区内的岩浆岩划分为浆混花岗岩和非浆混花岗岩2个超单元。以岩浆混合作用为理论依据,将浆混花岗岩超单元划分为基性端元、酸性端元和浆混产物3个二级单位,对于2个端元岩石单位按照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方面的差异(岩浆演化导致)再次划分最基本岩石单位——侵入体,对于浆混产物单位,建议可按照岩浆混合程度差异或者内部包体变化规律灵活划分基本岩石单位——浆混体。由此建立了一套可与同源花岗岩谱系单位相兼容的浆混花岗岩谱系单位划分方案,为岩浆混合花岗岩区开展填图工作提供了初步探索方案。
[Abstract]:In the granites of the East Kunlun orogenic belt, dark grainy inclusions are widely developed, which contain abundant evidence of the mixing of crust and mantle magma. It is considered to be a natural place to study magmatic mixing. In this study, magmatic mixed granite in east Kunluhe area was used as an example, and a pilot project of thematic mapping of magmatic mixed granite region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explore a set of rock unit division schemes suitable for magmatic mixed granite mapping. The mixing of crust and mantle magma formed in the open system by the granodiorite and its inner inclusions of the Kaluhe granodiorite has been demonstrat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of rock and mineral chemistry. The magmatic rocks in the map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superunits, magmatic mixed granite and non-magmatic mixed granit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agmatic mixing, the magmatic migmatite superun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ondary units: basic end element, acidic end element and magmatic mixture product. For the two end-member rock units according to their mineral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structure (resulting from magmatic evolution), the most basic rock units-intrusions are subdivided again, and for slurry mixing unit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basic rock unit-magma mixes can be divided flexibly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difference of magma mixing or the variation law of internal inclusions, and a set of granitic migmatite pedigree units compatible with the units of the homologous granite pedigree can be established. It provide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scheme for the mapping of magmatic mixed granite area.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东昆仑东段巴隆地区花岗岩类1∶5万填图试点》(编号:DD20160123-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昆仑二叠纪—侏罗纪镁铁质岩墙群几何学、运动学和岩石成因研究》(批准号:41272079);《北大巴山紫阳—岚皋地区古生代碱性火山-侵入杂岩中的卤素体系(F-Cl-Br-I)研究》(批准号:41502046)
【分类号】:P588.121;P6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心宜;中国花岗岩地质创新研究的若干回顾──庆贺著名花岗岩地质学家袁奎荣教授七十华诞[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廖忠礼,莫宣学,潘桂棠,朱弟成,赵志丹,王立全,江新胜;西藏过铝花岗岩研究近况[J];地学前缘;2003年04期
3 王德滋;华南花岗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高校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4 洪大卫;王涛;童英;;中国花岗岩概述[J];地质论评;2007年S1期
5 张旗;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贾秀勤;;21世纪的花岗岩研究,路在何方?——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六[J];岩石学报;2008年10期
6 邵其东;钱元明;吴登晨;;花岗岩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对一些问题的认识[J];西部探矿工程;2012年10期
7 王宠;;关于福建后侏罗纪的两种花岗岩相的简介[J];地质学报;1956年01期
8 Л.В.Таусон ,田华振;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类型[J];地质地球化学;1975年01期
9 张之平;;陕西秦岭地槽区花岗岩成因及成矿问题浅见[J];西北地质;1978年05期
10 S.Suensilpong;P.Putthapiban;N.Mantagit;王志泰;;含锡花岗岩的某些特征及其与构造条件的关系[J];云南地质;198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旗;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贾秀勤;;21世纪的花岗岩研究,路在何方?——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六[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2 廖忠礼;莫宣学;潘桂棠;朱弟成;王立全;赵志丹;江新胜;;西藏过铝花岗岩的初步研究[A];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聂凤军;裴荣富;吴良士;张洪涛;;内蒙古中南部古陆边缘花岗岩类及其演化[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5)[C];1992年
4 权恒;;内蒙古东部黄岗地区花岗岩类型及锡矿[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6)[C];1983年
5 王玉太;史明魁;谭运金;张传荣;;南岭地区含稀有金属花岗岩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演化特点[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C];1980年
6 ;中国花岗岩类化学元素丰度(2008年出版专著)[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7 张旗;王元龙;金惟俊;贾秀勤;李承东;;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花岗岩的识别[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旗;王焰;潘国强;李承东;金惟俊;;花岗岩源岩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四[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9 杨树锋;陈汉林;陈芙蓉;竺国强;姜继双;;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的磁性特征及地质意义[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10 杨树锋;陈汉林;姜继双;竺国强;;高温高压下华南两类花岗岩的波速特征及构造意义[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博雅;花岗岩类的成岩与成矿作用有本质差别[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通讯员 陈爽;从南走到北,从昼走到夜[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科强;浙西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施彬;东昆仑黑海地区加里东期过铝质花岗岩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3 周洁;江南造山带东段含钨花岗岩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4 叶张煌;江西三清山花岗岩地质地貌特征及形成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5 禹丽;三江腾冲—保山地块中生代岩浆岩成因及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郭春丽;赣南崇义—上犹地区与成矿有关中生代花岗岩类的研究及对南岭地区中生代成矿花岗岩的探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7 李永军;花岗岩类地质信息的采集与集成[D];长安大学;2005年
8 庞振山;河南省西部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地质特征及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白宪洲;滇西龙陵地区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及其成矿作用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李鹏春;湘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岩浆作用及其演化规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志才;滇西龙陵象达—平达地区中—新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罗刚;赣西北花山洞钨矿隐伏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定年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安永龙;中祁连中段丹德尔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时代及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张隆隆;内蒙古乌兰德勒钼铜多金属矿区花岗岩类岩体时空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刘跃;胶东早白垩世早期新城花岗岩成因及其成矿贡献[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李世民;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北向俯冲过程:西羌塘地块晚侏罗世岩浆岩约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陈虹;内蒙古阿拉善巴音诺尔公一带二叠纪侵入岩地质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魏娟娟;北武夷龙头岗—王坞铜多金属矿田花岗岩类岩浆作用与成矿[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王U,
本文编号:1658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658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