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相山矿田铀铅锌多金属年代学特征及成矿模式
本文选题:铀矿 切入点:铅锌矿 出处:《地学前缘》2017年05期
【摘要】:江西相山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火山岩型铀矿床的发育地区之一,近年来在其深部发现了大量的铅锌矿脉,为进一步确定铅锌矿与铀矿床的成因,本文利用蚀变矿物进行39 Ar-40 Ar法测年及C-H-O同位素特征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得到了矿田铀铅锌多金属矿化年龄并构建了矿田的成矿模式。铅锌矿的形成时间为137.5~138.3 Ma,铀矿床的成矿时间为(132.6±1.3)Ma、(122.8±1.1)Ma,结合流体包裹体特征,判断铀矿床具有两期成矿特点。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大部分来自于赋矿火山-侵入杂岩岩浆,变质水和大气水参与了成矿作用,深部(幔源)富铀流体物质的后期加入是矿田形成铅锌与铀两种不同矿化类型的重要原因。相山矿田的铀与铅锌矿化同属一个成矿系统,是矿田火山-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活动于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产物。
[Abstract]:Xiangshan area in Jiangx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olcanic type uranium deposit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lead and zinc vein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deep part of the deposit, in order to further determine the genesis of lead zinc ore and uranium deposit.In this paper, the age of uranium, lead and zinc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in the ore field has been obtained by means of 39 Ar-40 ar dating and C-H-O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altered minerals, and the metallogenic model of the ore field has been constructed.The forming time of lead-zinc deposit is 137.5 ~ 138.3 Ma, and that of uranium deposit is 132.6 卤1.3 ~ 122.8 卤1.1 Ma.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inclusions indicate that uranium deposit has two-stage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Most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and ore-forming materials come from the ore-bearing volcano-intrusive complex magma, and metamorphic water and atmospheric water take part in the mineralization.The late addition of deep (mantle) uranium-rich fluid material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wo different mineralization types of lead, zinc and uranium in the ore field.Uranium and lead-zinc mineralization in Xiangshan Orefield belong to a metallogenic system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volcanic magmatic hydrothermal metallogenic system activity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stages in the ore field.
【作者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2069) 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RGET1402) 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150554)
【分类号】:P61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亮;;浅谈遥感技术在地貌信息提取中的应用——以相山地区为例[J];四川建材;2012年03期
2 曹寿孙;;相山矿田成矿远景初步论证[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3 刘富军;姜勇彪;吴志春;;相山及其邻区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4 邵飞;邹茂卿;许健俊;毛玉峰;吕川;聂斌;;相山铀矿田攻深找盲之浅见[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5 林子瑜;李子颖;龙期华;张士红;;相山铀矿田三维地质新认识[J];铀矿地质;2013年04期
6 郑光高;吕古贤;胡宝群;曹小兵;;相山矿田邹家山矿床构造与矿化垂直分带特征[J];矿物学报;2011年S1期
7 周文斌,,李学礼;相山铀矿田成矿古水文地质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1995年01期
8 许军才;黄临平;;位场反演在相山火山岩型铀矿中的应用研究[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6年01期
9 张士红;;相山铀矿田航空伽玛能谱场特征[J];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03期
10 徐海江;单林;;相山及其邻区火山岩岩性特征及成因探讨[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文静;;相山南部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方根显;;重磁三维精细反演与相山找矿方向[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3 林子瑜;李子颖;龙期华;张士红;;相山铀矿田三维地质新认识[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程纪星;曹寿孙;乔宝强;谢国发;周玉龙;;相山铀矿田岩石电性特征及其引发的猜想[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C];2011年
5 张玉燕;李子颖;黄志章;李秀珍;修晓茜;;江西相山矿田铀与多金属元素关系研究[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6 周叶;魏祥荣;林舸;;江西相山铀矿田数值模拟研究[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邱爱金;;相山铀矿田山区重力与攻深找盲[A];地球物理与中国建设——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文集[C];1997年
8 龙期华;冯必达;;重力资料深层次处理在研究相山矿田基底特征中的应用[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胡荣泉;;相山铀矿田深部找矿实践与前景[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10 邱林飞;欧光习;张建锋;张敏;;江西相山居隆庵铀矿床成矿流体来源的地球化学证据[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万蓬;相山地区岩浆演化及其对铀成矿作用的制约[D];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15年
2 张万良;相山地区后遥感应用技术示范研究[D];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06年
3 陈越;相山铀矿田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地质结构研究[D];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14年
4 杨庆坤;江西相山矿田岩浆作用与铀多金属成矿[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孟艳宁;相山矿田西部铀钍矿床的成矿机理研究[D];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治武;相山火山盆地北部地区构造特征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寅翔;江西相山地区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及综合成矿预测[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3 周聪;相山火山盆地主要断裂构造特征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
4 饶泽煌;江西相山铀矿田基性岩特征及意义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5 彭泽露;江西省相山铀矿田遥感蚀变提取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
6 黄锡强;江西相山铀矿田热液蚀变特征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7 吴玉;相山铀矿田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D];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
8 邱林飞;相山居隆庵矿床铀成矿流体特征及其识别标志研究[D];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2009年
本文编号:1686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686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