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煤矿机械轴类零件超声检测声场与缺陷回波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9 11:18

  本文选题:轴类零件 + 超声检测 ; 参考:《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煤矿机械轴类零件长期在重载荷、潮湿、粉尘等恶劣环境下运行,容易产生疲劳裂纹等缺陷,直接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矿机械关键零部件缺陷超声信号提取与智能识别研究”(项目编号:51074121),针对煤矿机械轴类零件在役检测的要求,对超声探头辐射空间的声场、超声回波机理以及缺陷信号的提取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从声场计算理论出发,以空间脉冲响应为基础,研究了圆形和矩形换能器在半无限空间及斜楔块条件下任意点空间脉冲响应的计算方法,进而分析其在辐射空间的瞬态声压分布规律,得到声轴线上声压曲线,横向声束宽度等参数。针对空间脉冲响应直接计算时采用很高的采样频率,导致数据量大、计算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脉冲响应的快速算法,先用较高采样频率和较小步长计算换能器平面内脉冲响应作为原始数据,再用较低频率进行插值运算,并对计算参数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分析了超声波从产生、介质中传播、缺陷耦合以及最后被探头接收的全过程,建立了缺陷回波的数学模型,认为缺陷回波是探头表面振动特性与缺陷脉冲响应的卷积。根据惠更斯叠加原理的思想,把缺陷和接收探头离散成微小单元,接收到的超声回波是每个缺陷微元散射超声波的总和,利用空间脉冲响应和基尔霍夫近似建立了超声平面缺陷回波的数学模型,用大平面反射回波和大平面脉冲响应进行反卷积运算求出探头表面的振动特性,从声本质的角度阐明超声散射回波的特点,并详细分析了探头在不同偏置位置时缺陷脉冲响应的特性,认为缺陷回波是由直达波和边缘波共同被缺陷散射后的结果,直达回波和边缘回波极性相反,直达波的幅值远远大于边缘波。针对煤矿机械轴类零件现场超声检测时受到非线性、非平稳噪声干扰的问题,研究了超声信号的自适应去噪方法,提出利用IMF分量与原信号的相关系数的大小关系来重构超声回波信号的去噪算法。该方法成功将仪器噪声分解成独立的IMF分量,自适应性地重构了超声回波信号。对添加高斯白噪声的大平面回波信号进行经验模式分解(EMD)并重构,分解的IMF分量发生了模态混叠,针对这一问题,论文采用集成经验模式分解(EEMD)对超声信号进行处理,对EEMD分解的参数选择进行研究,用仿真超声信号添加不同幅值比的噪声,发现当幅值比为0.9时,重构信号的RMSE最小。用稀疏反卷积的方法从超声回波中提取出缺陷信息,针对反卷积的病态问题,提出基于高阶累积量和最优—最小化(HOC-MM)的超声信号反卷积算法。在超声子波非因果、非最小相位的假设下,用ARMA模型对超声探头振动特性函数进行建模,利用高阶累积量构造修正的Yule-Walker方程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该方法能够准确估计出超声子波。以?1范数为基础,将稀疏反卷积过程转化成有一个线性规划问题,并利用最优—最小化方法对?1范数正则化的代价函数进行求解,最后得到介质响应函数,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从时间序列中提取出缺陷的位置和大小等信息。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acoustic field calculation ,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impulse response of the ultrasonic probe in the field of semi - infinite space and oblique wedge block by using the spatial impulse response and the large - plane impulse response . An ultrasonic signal deconvolution algorithm based on high order cumulant and optimal - minimization ( HOC - MM ) is proposed by using sparse deconvolution method .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D4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嘉可;超声检测技术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J];冶金自动化;1980年03期

2 孙宗泰;;超声检测中钢材白点缺陷的定性定量问题[J];特殊钢;1981年03期

3 于凯军;曹俊卿;周立波;;石钢在线超声检测生产实践[J];河北冶金;2006年01期

4 时瑾龙;;浅谈超声检测钻具螺纹疲劳裂纹的实施技术[J];石油矿场机械;1990年02期

5 孙朝明;汤光平;李建文;;钢-铅黏接件超声检测的数值模拟与分析[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4年01期

6 李衍;超声表面SH波的特性评价——国外超声检测新动态[J];无损检测;2001年02期

7 姚志忠;;超声检测质量控制(续)[J];无损探伤;2012年02期

8 鲁延峰;沈晓红;李凯;;虚拟超声检测系统应用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9 何路华;崔伟;;超声检测对裂纹性质估判的可靠性探讨[J];石油化工设备;2014年02期

10 任猛;杨春华;章国伟;彭仁春;周振福;;超声检测缺陷分析及假象识别[J];大型铸锻件;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庆;曾靖;赵亚平;;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儿童胃排空的超声检测[A];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兰正福;李建国;于海容;乔华;姚宏辉;刘丽红;皮德凤;代全明;;超声检测肱动脉内径和血流变化估测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应用[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3 马小怀;江立新;张辰;郭永清;;分区扫查技术在钛合金超声检测中的应用[A];2014陕西省第十四届无损检测年会暨产品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4 华扬;;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超声检测评价标准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老年动脉硬化与周围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吕江州;袁磊;韩景荣;童南萍;付润芳;;超声检测中晚期孕产妇妊娠异常分析[A];第一届全国妇产科超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岳林先;邓立强;蔡志清;安绍宇;;结核性腹膜炎超声检测的临床价值[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汇编[C];2007年

7 刘丽;陈霰;王存平;;体位在超声检测小儿病变阑尾中的应用效果[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姜晓红;;超声检测在妇科计划生育手术中的应用[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陈忠;;棒料自动化超声检测工艺探讨[A];2014陕西省第十四届无损检测年会暨产品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10 田家玮;马娜;孙立涛;冷晓萍;;高频超声检测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A];2003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特约记者 肖云 通讯员 孙晶;研究院钢质金属储罐自动超声检测设备通过现场测试[N];石油管道报;2010年

2 师芳芳 张碧星;钛合金棒材超声检测设备[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3 朱立明;超声检测可预警早期冠心病[N];中国医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霞;换热设备污垢超声检测及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王亭;不锈钢凸/点焊连接超声检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董明;煤矿机械轴类零件超声检测声场与缺陷回波特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4 吴瑞明;数字化超声检测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张琦;大容量高保真海底管道超声检测数据处理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朱昌平;流体中低浓度异质物含量的超声检测原理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7 胡文刚;基于多值域特征及数据融合的焊缝缺陷超声检测与识别[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杨欣;动脉粥样硬化兔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超声检测价值[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9 陈渊;煤矿液压支架缸体环焊缝缺陷超声检测与评价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传用;面向在役工件的便携式超声检测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张鹏;机床超声检测附件中的耦合技术研究开发[D];中北大学;2016年

3 杨校华;基于FPGA的超声脉冲检测系统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4 刘方芳;基于机械手的叶片扫查超声检测技术[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赵景超;基于数字全息的激光超声检测信号接收及处理[D];南昌航空大学;2016年

6 赵振宁;金属薄板和动车车轮超声检测中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7 樊宇;多界面粘接构件粘接质量的超声检测与识别[D];内蒙古大学;2016年

8 朱维;编码激励在岩石超声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6年

9 朱丽容;肌骨超声检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关节病变的初步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10 郭杜斌;高速列车铝合金材料的超声检测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8196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8196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2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