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褐煤表面吸附水分子的微观机理

发布时间:2018-05-09 02:17

  本文选题:褐煤表面 + 水分子 ; 参考:《动力工程学报》2016年04期


【摘要】:应用密度泛函理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水在褐煤表面的微观吸附机理,在B3LYP/6-311G+(d,p)优化基础上,采用Gaussian09软件程序包计算得到褐煤表面构型及其不同煤水吸附构型,采用完全均衡校正法对其相互作用能校正重叠误差.运用Multiwfn程序和VMD软件,应用静电势分布图、散点图和约化密度梯度(RDG)填色等值图对不同褐煤表面模型进行图形化分析.结果表明:褐煤表面对水分子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属于弱相互作用,这些弱相互作用力以氢键作用为主,其余为范德华弱相互作用;羟基、羧基对水的吸附性最强,其他含氧基团(如醚键、甲氧基等)次之,苯环最弱;水分子吸附形成的相互作用区域并不简单地集中于某个基团或某个原子,而是与褐煤局部区域都形成一定的相互作用,这不仅增强了水分子的吸附作用,而且对褐煤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Abstract]:The microcosmic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water on lignite surface was studied by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t molecular level. Based on the optimization of B3LYP/6-311G dapp, the surface configuration of lignite and its different coal-water adsorption configurations were calculated by Gaussian09 software package. The complete equalization correction method is used to correct the overlap error. By using Multiwfn program and VMD software, the surface models of different lignite were analyzed graphically by using electrostatic potential distribution, scatter plot and reduced density gradient (RDG) color equivalent map.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of water molecules on lignite surface is physical adsorption, which belongs to weak interaction, these weak interaction forces are mainly hydrogen bond, the others are van der Waals weak interaction, the adsorption of hydroxyl group and carboxyl group on water is the strongest. Other oxygen-containing groups (such as ether bonds, methoxyl groups, etc.) are second, and benzene rings are the weakest; the interaction regions formed by the adsorption of water molecules are not simply concentrated in a group or atom, but interact with the local regions of lignite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not only enhances the adsorption of water molecules, but also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structure of lignite.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广东粤电靖海发电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76045)
【分类号】:TD849.2;O64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虞育杰;钟晶亮;刘建忠;;水热提质条件下褐煤脱氧过程的量子化学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年32期

2 高正阳;李晋达;范元周;陈嵩涛;吴培昕;;褐煤预干燥对锅炉传热特性及运行经济性的影响[J];动力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3 刘晓强;田之悦;储伟;薛英;;CH_4,CO_2和H_2O在非金属原子修饰石墨烯表面的吸附[J];物理化学学报;2014年02期

4 王永刚;周剑林;陈艳巨;胡秀秀;张书;林雄超;;~(13)C固体核磁共振分析煤中含氧官能团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3年12期

5 许惠英;王维;邹建卫;;PH_2X与五元杂环体系磷键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13年08期

6 虞育杰;刘建忠;王传成;胡亚轩;周俊虎;岑可法;;低阶煤脱水提质技术发展现状[J];热力发电;2011年09期

7 王宝俊;凌丽霞;章日光;谢克昌;;煤热化学性质的量子化学研究[J];煤炭学报;2009年09期

8 曾凡桂;贾建波;;霍林河褐煤热解甲烷生成反应类型及动力学的热重-质谱实验与量子化学计算[J];物理化学学报;2009年06期

9 王宝俊,张玉贵,谢克昌;量子化学计算在煤的结构与反应性研究中的应用[J];化工学报;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正阳;吕少昆;李晋达;杨朋飞;陈传敏;;褐煤表面吸附水分子的微观机理[J];动力工程学报;2016年04期

2 冯一纳;冯莉;廖全兰;王丽阳;宋均凤;郭帅帅;曹彤;;大学生创新计划中仪器分析煤结构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年04期

3 李建;刘猛;段钰锋;许超;;污泥掺混褐煤水热制固体燃料的理化特性[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6年02期

4 冯小飞;张成;张小培;黎盛鸣;葛江;陈刚;;水热提质对褐煤理化结构及复吸水特性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6年01期

5 王志超;杨忠灿;刘家利;赵勇纲;李炎;姚伟;;汽轮机抽汽预干燥褐煤热经济性分析[J];洁净煤技术;2016年01期

6 牛世伟;;褐煤热重分析与恒温失重特性研究[J];煤炭技术;2015年12期

7 麻志浩;阳虹;张玉贵;毕文彦;;不同煤级煤~(13)CNMR结构特性及演化特征[J];煤炭转化;2015年04期

8 冯一纳;冯莉;宋均凤;郭帅帅;王丽阳;廖全兰;曹彤;;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收获与感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年10期

9 何旭;刘晓强;何冰;王晗光;刘旭东;田之悦;储伟;薛英;;煤层气在含Al,Si,P和S煤结构模型上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5年09期

10 王威;;褐煤大分子结构模型及静态微观参数特征[J];煤炭技术;2015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刚;周剑林;陈艳巨;胡秀秀;张书;林雄超;;~(13)C固体核磁共振分析煤中含氧官能团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3年12期

2 沈望俊;刘建忠;虞育杰;朱洁丰;周俊虎;岑可法;;锡盟褐煤干燥和重吸收特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17期

3 沈望俊;刘建忠;虞育杰;周俊虎;岑可法;;低品位热源干燥低阶煤技术研究进展[J];热力发电;2013年05期

4 刘明强;刘建忠;王睿坤;周俊虎;岑可法;;热解温度对褐煤半焦成浆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08期

5 周剑林;王永刚;黄鑫;张书;林雄超;;低阶煤中含氧官能团分布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3年02期

6 吴威;阎维平;任海锋;马凯;孙俊威;;汽轮机抽汽干燥褐煤对电厂经济性影响的计算分析[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2年09期

7 李勤道;刘明;严俊杰;种道彤;韩璞;;锅炉烟气预干燥褐煤发电系统热经济性计算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20期

8 王春波;魏建国;黄江城;;300MW高炉煤气与煤粉混燃锅炉热力特性及经济性分析[J];动力工程学报;2012年07期

9 蒋倩;储伟;孙文晶;刘凤嗣;薛英;;甲烷与含氮有机杂环化合物吸附作用的DFT研究(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2年05期

10 郭晓克;刘明;肖峰;严俊杰;种道彤;;带废热回收的预干燥燃褐煤发电系统理论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宝,迟绍明,方芳,田国才,陶建民;密度泛函理论中的界限研究[J];云南化工;2003年03期

2 黎乐民;;密度泛函理论 中国科学家谈科学[J];科学观察;2007年02期

3 刘俊婉;;密度泛函理论 数据聚焦分析[J];科学观察;2007年02期

4 王可,王淑梅,于养信,高光华;用密度泛函理论预测带电半透膜性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5 李震宇,贺伟,杨金龙;密度泛函理论及其数值方法新进展[J];化学进展;2005年02期

6 张家虎;王秀军;;统计方法在提高密度泛函理论准确性的研究进展[J];分子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7 贾秀华;鲁玉祥;齐国梁;;密度泛函理论在催化领域的应用[J];石油化工;2009年09期

8 任洁;刘旭峰;郭俊旺;;苯及其衍生物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9 唐海榕,范康年,邓景发;碘和氧修饰银(110)表面对甲醇吸附的影响——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研究[J];化学学报;2000年06期

10 黎乐民 ,刘俊婉 ,金碧辉;密度泛函理论[J];中国基础科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忠志;;概念密度泛函理论的化学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徐辉;黄永民;刘洪来;;基于状态方程的动态密度泛函理论[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李小童;李生华;庞思平;于永忠;罗运军;;高氮含能材料3,6-二硝基-1,,2,4,5-四嗪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论文集[C];2007年

4 李佳;姚建华;;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2,4-二氯苯氧乙酸水解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林冰;王一波;胡宗超;;亲金属效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秀敏;黄逸凡;吴德印;任斌;田中群;;对巯基苯胺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7 顾芳;洪晓钟;李江涛;王云明;张雅楠;;受限空间内氢键流体相平衡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5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理论问题[C];2013年

8 龚学庆;张洁;Fendy Chen;尹丽丽;王海丰;胡佩君;卢冠忠;;稀土催化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潘清江;郭元茹;;大分子锕系配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黄荣;罗文丽;吴德印;田中群;;腺嘌呤分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炜;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水滑石微观结构及噻吩加氢脱硫反应机理[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昕;光电功能铱配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Elnoor Abbakar Abdelrahman Noh;利用对称性破损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对含顺磁离子与有机自由基配合物磁学性质的量子化学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周迪;均相与非均相气泡/液滴成核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5 爨谦;二氧化钛的表面结构、化学吸附及其光催化特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6 谢湖均;生物相关体系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肖海燕;原子和分子在Rh(111)表面吸附行为的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贺伟;纳米及表面体系分子吸附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王建国;等离子体转化甲烷之实验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吕振刚;掺杂ZrO_2电解质的制备、性能及其导电性的DFT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世霞;卟啉类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家虎;基于统计方法的密度泛函理论校正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田国才;密度泛函理论中分子体系的界限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郭晓伟;甲醛在金铈基催化剂上的催化氧化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涛;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汞与氧化铁气固反应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张鑫;甘草和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闫文艳;星型分子结构与电荷转移特征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福星;锇团簇及其硼化物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4年

9 李玉芳;氮杂芳香类高能化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10 荣春英;密度泛函对含铁多重态体系的理论和计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64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864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2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