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煤田生态脆弱区保水采煤的水文地质基础与实践
本文选题:哈密煤田 + 生态脆弱区 ; 参考:《煤炭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由于我国西部矿区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形成了该区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特征。以位于吐哈盆地的哈密煤田大南湖矿区为研究区,开展该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保护性采煤(即"保水采煤")的水文地质基础研究,以及顶板水害防治与保水采煤相结合的可行性探索。在系统评价研究区主要煤层顶板含隔水层结构、隔水保护层的稳定性以及受保含水层开发潜力的基础上,以大南湖五号井1801首采工作面为例,开展了研究区顶板水害防治与保水采煤相结合的实践,提出了矿区高矿化度受保含水层水开发利用的初步方案,通过该工作面的成功试采初步取得了吐哈盆地生态脆弱区水资源保护性采煤的实践经验。提出并实践了吐哈盆地典型生态脆弱区顶板水害防治与保水采煤相结合工程,为指导作为新疆四大煤炭基地之一的哈密煤炭基地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际参考。
[Abstract]:Because of the rare rainfall and strong evaporation in the mining areas in the west of China,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and water shortage and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is area have been formed. Taking the Dananhu mining area of Hami coalfield in Turpan-Hami Basin as the study area, the hydrogeological basic research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ed coal mining (i.e. "water-preserving coal mining") in this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 is carried out. And the feasibility of roof water hazard preven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oal mining.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water-proof layer on the roof of main coal seams, the stability of protected aquifer and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protected aquifer in the main coal seam in the study area, taking the 1801 head mining face of Dananhu No. 5 well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 the practice of combining roof water hazard prevention with coal mining with water retention in the study area is carried out, and a preliminary plan for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rotected aquifer water in mining area with high mineralization degree is put forward. Through the successful mining test of this working face,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ed coal mining in the ecological fragile area of Turpan-Hami Basin has been preliminarily obtaine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d practices the combination of roof water hazard preven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coal mining in typical ecological fragile areas of Turpan-Hami Basin. It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guiding the green mining of coal resources in Hami coal base as one of the four coal bases in Xinjiang.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徐矿集团公司;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资助项目(2013CB2279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502282)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分类号】:TD12;TD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立民;马雄德;冀瑞君;;西部生态脆弱矿区保水采煤研究与实践进展[J];煤炭学报;2015年08期
2 张东升;刘洪林;范钢伟;王旭锋;;新疆大型煤炭基地科学采矿的内涵与展望[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5年01期
3 王双明;黄庆享;范立民;杨泽元;申涛;;生态脆弱矿区含(隔)水层特征及保水开采分区研究[J];煤炭学报;2010年01期
4 白海波;缪协兴;;水资源保护性采煤的研究进展与面临的问题[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5 许家林;朱卫兵;王晓振;伊茂森;;浅埋煤层覆岩关键层结构分类[J];煤炭学报;2009年07期
6 缪协兴;王安;孙亚军;王连国;浦海;;干旱半干旱矿区水资源保护性采煤基础与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7 缪协兴;陈荣华;白海波;;保水开采隔水关键层的基本概念及力学分析[J];煤炭学报;2007年06期
8 钱鸣高;缪协兴;许家林;;资源与环境协调(绿色)开采及其技术体系[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9 范立民;论保水采煤问题[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年05期
10 黄庆享;浅埋煤层的矿压特征与浅埋煤层定义[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健楠;刘海南;贺卫中;李永红;姬怡微;赵洲;;陕西榆神府生态脆弱矿区地质灾害演化过程[J];灾害学;2017年01期
2 张沛;黄庆享;;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精品课程的建设[J];时代教育;2017年01期
3 陶虹;李辉;孙晓东;李文莉;;陕西煤矿区地下水监测工程构想[J];陕西地质;2016年02期
4 柴宏伟;;浅埋深近距离煤层覆岩运动规律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6年11期
5 王少锋;王伟;;河兴梁井田烧变岩水水文地质条件分析[J];地下水;2016年06期
6 霍丙杰;于斌;张宏伟;路洋波;;多层坚硬顶板采场覆岩“拱壳”大结构形成机理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11期
7 侯艳军;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杨春;吴攀升;;新疆准东大型露天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8 范立民;向茂西;彭捷;李成;李永红;仵拨云;卞惠瑛;高帅;乔晓英;;西部生态脆弱矿区地下水对高强度采煤的响应[J];煤炭学报;2016年11期
9 张东升;张炜;马立强;王旭锋;范钢伟;;覆岩采动裂隙氡气探测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10 虎维岳;;浅埋煤层回采中顶板含水层涌水量的时空动态预测技术[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雄德;范立民;张晓团;张红强;张云峰;申涛;;榆神府矿区水体湿地演化驱动力分析[J];煤炭学报;2015年05期
2 冀瑞君;彭苏萍;范立民;赵雅楠;李成;;神府矿区采煤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以窟野河中下游流域为例[J];煤炭学报;2015年04期
3 顾大钊;;煤矿地下水库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J];煤炭学报;2015年02期
4 张东升;刘洪林;范钢伟;王旭锋;;新疆大型煤炭基地科学采矿的内涵与展望[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5年01期
5 范立民;;保水开采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基础[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5年01期
6 徐海红;乔皎;王铮;;小庄矿井采煤对地下水的影响及保水采煤措施[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4年06期
7 刘建功;赵利涛;;基于充填采煤的保水开采理论与实践应用[J];煤炭学报;2014年08期
8 马立强;孙海;王飞;李嘉明;金志远;张炜;;浅埋煤层长壁工作面保水开采地表水位变化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9 吕文宏;;充填开采技术在榆阳煤矿的应用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33期
10 胡小娟;李文平;曹丁涛;刘满才;;综采导水裂隙带多因素影响指标研究与高度预计[J];煤炭学报;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成敏,艾南山,姚建,罗文锋;西南生态脆弱区类型及其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2 王永莉;;生态功能区建设中四川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6期
3 尹建锋;仇高喜;;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地质环境效应与评价技术研究[J];神州;2013年30期
4 侯东民;;关于解决西部贫困及生态问题的建议[J];环境保护;2006年08期
5 乔波;严贤春;;四川山地丘陵生态脆弱区治理恢复模式调查研究[J];生态经济;2008年10期
6 侯东民;;中国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现状及展望[J];世界环境;2010年04期
7 李芹;;生态脆弱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J];环境科学导刊;2012年06期
8 王成超;;基于区域文化在我国生态脆弱区人地关系机制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宋崇真;周玉华;;生态脆弱区保护立法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许德林,徐俊;生态脆弱区春季风沙成因及防治——以黑龙江西南部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延军平;;论生态义务[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杝紫娥;;花东纵谷北段生态脆弱区与土地利用关系[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3 周小珊;刘宁薇;杨森;;辽西生态脆弱区下垫面变化对夏季温度影响的数值模拟[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4 姚孝友;;淮河流域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C];2005年
5 伍黎芝;;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以三峡库区为例[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狄国忠;;生态移民是破解生态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的科学之道[A];2013中国生态移民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杨林泉;罗琼;陈琳;;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生态脆弱性与资源利用研究[A];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4年
8 董锁成;刘桂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甘肃省陇西县为例[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白廷举;;法治——生态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律制度选择为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宗边;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8年
2 记者 高月英;云南生态“牵一发而动全国”[N];云南政协报;2011年
3 ;凝心聚力共建生态强省[N];安徽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张厚新 通讯员 高奇;化工名城的生态谋略[N];淄博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何苗;“应考虑生态脆弱区人口移民”[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6 记者 梁嘉琳;三部委严禁重点生态功能区违规开发[N];经济参考报;2013年
7 记者 李杨;我区两大型生态环保项目通过论证[N];新疆日报(汉);2013年
8 记者 王薇薇 通讯员 薛德友;内蒙古生态气象亮点频现[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牛海;从“生态立省”到“生态强省”[N];安徽经济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杨毅;甘肃团建议国家给予生态补偿[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宗潭;生计资本视野下的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2 刘飞;基于生态系统功能多重属性的森林生态服务提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3 洪富艳;中国生态功能区治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孔庆云;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综合分析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李有斌;生态脆弱区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玉泽;生态红线视域中的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刘祗坤;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土地利用生态红线划定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3 孟强;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4 姚钰清;苏州市生态红线区域的划定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5 郑婷婷;高平市生态功能保护体系及区域划定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6 尹诗萌;西北典型水土保持生态脆弱区划分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李媛媛;云南省生态红线管理法制保障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8 陈先根;论生态红线概念的界定[D];重庆大学;2016年
9 张贵花;濒海生态脆弱区植被信息提取及动态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10 李璇;生态脆弱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38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938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