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漳村煤矿2502工作面过陷落柱方案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8-06-13 16:45

  本文选题:陷落柱 + 数值模拟 ; 参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摘要】:针对漳村煤矿2502工作面X_(12)陷落柱情况,本文运用FLAC~(3D)数值软件模拟对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陷落柱变形及煤层中应力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开采的进行,逐渐出现了较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在过陷落柱期间,工作面顶板的破坏范围大约在54 m,而底板的破坏范围大约在22 m.开采到距陷落柱35 m时,采动作用对陷落柱开始作用.对过X_(12)陷落柱进行可行性分析得出,采用采煤机截割与放炮破碎相结合的方式强行通过.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案保证了工作面的连续推进,不仅有效地控制了陷落柱对生产的影响,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回收率,而且能为以后的工作面过陷落柱提供技术指导.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deformation of collapse pillar and the change of stress in coal seam during the working face advance are studied by using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 of FLACU 3D, aiming at the situation of Xji 12) collapse column in 2502 face of Zhangcun Coal M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ning, the deformation of collapse pillar and the change of stress in coal seam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A more obvious phenomenon of stress concentration appeared gradually. During the period of collapse column, the damage range of roof is about 54 m, and that of floor is about 22 m. When the mining is 35 m away from the collapse pillar, the mining action begins to act on the collapse pillar. Through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the settlement colum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cutting of coal mining machine with blasting crushing is used to force it throug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scheme ensures the continuous advance of the working face, not only effectively controls the influence of the collapse column on the production, but also improves the recovery rate of coal resources, and can provide technical guidance for the future working face to cross the collapse pillar.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4104)
【分类号】:TD3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龚颜;;浅论陷落柱对煤矿生产的影响与提前探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6期

2 刘益;;用钻孔准确探查陷落柱[J];中国煤炭工业;2007年10期

3 岳亚东;;华北地区陷落柱发育规律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7年11期

4 袁振江;王星亮;;大同矿区陷落柱特征及对开采的影响分析[J];同煤科技;2011年03期

5 ;怎样鉴别和确定陷落柱[J];煤田地质与勘探;1978年02期

6 李亭;;一种含水的陷落柱[J];煤田地质与勘探;1979年06期

7 朱友莉 ,颜贤华 ,向先富;陷落柱成因及其开采时的处理方法[J];煤炭工程师;1991年04期

8 王国安;无通道的含水陷落柱[J];中州煤炭;1992年01期

9 侯恩科,夏玉成,,樊怀仁,巨天乙;矿井陷落柱的成因分析及其预测[J];西北地质;1994年02期

10 刘重举;陷落柱的发育规律及探测技术[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启静;张吉东;汤振清;;何岗煤矿陷落柱成因研究及防治对策[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2 陈秀江;;金刚煤矿陷落柱形成机理及规律研究应用[A];第六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1年

3 周建军;王经明;侯大勇;;任楼煤矿陷落柱的成因与分布规律探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颖;王经明;蔡东红;;蚌埠隆起北翼陷落柱的发育规律及其导水性判别——以刘桥一矿为例[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善斌;;云岗矿陷落柱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A];纪念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矿井地质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2年

6 李朝辉;杨积海;刘乐枝;;综采工作面过陷落柱边缘的防突水技术探析[A];煤炭科学与技术研究论文集[C];2010年

7 李广文;张吉东;俞庆礼;;何岗井田陷落柱的分布规律探讨[A];山东省煤炭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郭强;石亚丁;;太原东山煤矿51520工作面陷落柱探查[A];煤矿物探学术论文集(2007)[C];2007年

9 张广忠;程建远;李林元;李庆彪;王玺瑞;蒋勤明;;东庞煤矿突水陷落柱边界的综合解释[A];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红果;李占文;;浅谈云冈井田陷落柱的发育特征及成因[A];纪念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矿井地质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儿坪矿地质科 李淑萍;浅谈杜儿坪矿井田内陷落柱的分布规律及发育情况[N];山西科技报;2004年

2 李志勇;浅谈南峪煤矿井田内陷落柱的分布及特征[N];科学导报;2006年

3 牛秋福 王洪涛;“含水陷落柱瞬变电磁井下监测技术”通过鉴定[N];科技日报;2009年

4 王海 刘书红;冀中能源实现“陷落柱”预探治理[N];中国煤炭报;2012年

5 王海 刘书红;“陷落柱”预探治理技术解放亿吨煤炭[N];中国矿业报;2012年

6 通讯员 牛秋福 王洪涛 记者 常素莉;“含水陷落柱瞬变电磁井下监测技术”填补国际空白[N];河北经济日报;2009年

7 牛秋福 王洪涛;河北省科技厅一课题通过鉴定[N];中国矿业报;2009年

8 节茂科 王矿山;煤炭行业防治水技术取得突破[N];科技日报;2009年

9 李玉宝 赵云;技术创新降伏水魔[N];中国煤炭报;2010年

10 王少清 杨春香;实现年均5万米以上安全钻探水进尺[N];中国矿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巧灵;谢桥陷落带空间形态精细解释及其富导水性综合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2 张勃阳;采动影响下陷落柱渗流演化规律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3 范世兴;高密陷落柱矿区松软破碎煤层巷道失稳破坏机理及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4 贺志宏;双柳煤矿陷落柱发育特征及突水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5 许进鹏;陷落柱活化导水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6 张丽红;桃园矿区陷落柱及其富水性地球物理识别方法[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7 姚邦华;破碎岩体变质量流固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耀杰;司马煤矿底板陷落柱阻隔水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王蓉蓉;朔州矿区岩溶发育规律及构造控水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王永明;三维地震和电磁法在识别煤田陷落柱中的解释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孙长礼;隐伏陷落柱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D];华北科技学院;2016年

5 李强;方差体技术在煤矿小断层和陷落柱解释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6 张迪;太灰疏放对陷落柱活化导水的影响及监测预警[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杨志豪;岱庄煤矿4325轨顺陷落柱发育特征及防治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林元;利用小波分析进行煤矿陷落柱解释的应用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5年

9 赵永清;北徐楼煤矿陷落柱充水、导水性分析及防治[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10 孙二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在煤矿采区解释小断层和陷落柱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14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014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6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