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东安金矿成矿构造背景及矿床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6 04:54
本文选题:岩石地球化学 + 流体包裹体 ; 参考:《吉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东安金矿位于小兴安岭 张广才岭成矿带北段,,是继团结沟金矿之后于小兴安岭地区发现的又一例大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迄今为止,矿区内已发现7个矿脉群,共58条矿脉,探明金储量27t,远景储量大于50t,银储量280t。已发现矿脉中,以5号矿脉规模最大,占资源总量的69%。矿床产于早白垩世火山盆地中库尔滨凹陷和宝山隆起的衔接地带,靠近宝山隆起一侧,与早白垩世火山活动晚期的浅成相及次火山相关系密切,分布受控于区域上NNE向的库尔滨壳断裂,两者在时空和成因上有密切关系。本论文在查明东安金矿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区内主要围岩进行地质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查明了岩石成因和成岩背景;同时,进行了流体地质特征研究,厘清了流体成分和流体演化特征,查明了矿床成因,建立了成矿模式。 矿床受控于NNE向具左旋压扭性质的库尔滨壳断裂,矿体主要呈脉状产于其走向NE具左旋剪切特征、近SN具张性为主的左旋张扭特征和NNW具张性特征的三组次级断裂中。围岩主要有早 中侏罗世的中粗粒碱长花岗岩、细粒碱长花岗岩和下白垩统光华组的中酸性火山熔岩。中粗粒碱长花岗岩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176.3±1.1Ma),岩石成因与深部壳 幔相互作用有关,岩浆来源于新元古代从亏损地幔分异出来的新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下的岩浆弧后伸展环境,时空和成因上与区域上早 中侏罗世的斑岩型和矽卡岩型钼多金属矿床关系密切,是东安金矿主要的赋矿围岩。矿区内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和金矿成因上有密切关联。本文查明粗安岩形成时代为108.0±1.1Ma,成岩过程略早于成矿(105.14±0.70Ma),岩石成因和深部壳 幔相互作用有关,岩浆源于中元古代古老硅铝质地壳物质和起源于亏损地幔的新增生陆壳(中元古代 新元古代)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造成我国北东部大陆拉张伸展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时空和成因上与金矿密切相关。 矿区内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冰长石化、玉髓化、萤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高岭石化和水白云母化等,符合典型的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围岩蚀变特征。矿石类型为富硅少硫化物型,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褐铁矿等;贵金属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其次为金银矿、自然银和辉银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冰长石、萤石、绢云母、绿泥石、高岭石等,属于典型的低温矿物组合,冰长石可见典型的菱形断面。矿石结构以他形粒状结构为主,其次为自形 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假象结构、碎裂结构等,具有低温热液组构特征;矿石构造以脉状 网脉状、角砾状和浸染状为主,其次为梳状构造、晶簇构造、晶洞构造、条带状构造以及叶片状构造等,符合典型的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矿石构造特征。同时,矿区内银矿化富集部位比金矿化富集部位略深,表现出Au、Ag的品位比值由浅部至深部逐渐降低的趋势,与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矿化特征相吻合。 矿区内石英、冰长石以及萤石中流体包裹体的测试结果显示,东安金矿成矿温度区间为120.3℃ 309.1℃,主成矿阶段温度集中在150℃ 220℃,具有低温成矿的特征;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集中在0 8wt%NaCl)和低密度的特点(0.76 0.96g/cm3);成矿压力较低,介于7.53 18.10MPa,计算出成矿深度为0.75 1.81km。此外,矿石中石英的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热液,且主要为大气降水,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成分分析显示流体成分主要为H2O;黄铁矿中S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硫来源具深源特征。 综合以上研究,本文认为东安金矿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成因上与该时期的岩浆活动关系密切,为火山盆地演化末期的产物,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流体地质特征研究,确定其矿床类型为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引起东亚大陆拉张伸展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Abstract]:涓滃畨閲戠熆浣嶄簬灏忓叴瀹夊箔 寮犲箍鎵嶅箔鎴愮熆甯﹀寳娈
本文编号:2025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02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