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采工作面顶板次生离层水害形成机理分析
本文选题:顶板离层水 + 次生灾害 ; 参考:《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为了提高顶板离层水害防治效果,分析了离层水害形成的必要条件。采用力学分析的方法,结合关键层理论,推导出主采煤层覆岩中产生离层的判别式。研究表明:离层水害的形成取决于离层的形成、离层发育位置、离层补给水源和可积水离层空间持续时间。离层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的长度、离层发育高度、离层与煤层垂向距离、离层中心距工作面开切眼距离及工作面推进距离等5个参数确定了离层空间尺寸,该尺寸的大小控制了离层水的水量。以宁夏某煤矿综采工作面为例,分析了该矿顶板次生离层水形成的层位、储水空间大小。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ect of water hazard in ro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formation of water hazard in separated layer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method of mechanical analysi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theory of key layer, the discriminant of separated strata in overburden rock of main mining seam is deduc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mation of water hazard depend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separated layer, the location of the separation layer, the recharge water source and the spatial duration of the hydrological layer. The length of the separation layer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working face, the he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paration layer, the vert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separation layer and the coal seam,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opening and cutting hole of the separation layer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oal face and the coal face,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eam and the coal face are determined. The size of this size controls the amount of water in the separated layer. Taking a fully mechanized mining face in a coal mine in Ningxia as an example, the formation of water in the secondary separated strata of the roof of the coal mine and the size of the water storage space are analyzed.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388)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新教师类基金项目(20116121120005) 科技部第六批中国-南非联合研究项目(2012DFG71060)
【分类号】:TD7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经明;喻道慧;;煤层顶板次生离层水害成因的模拟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2 刘开云,乔春生,周辉,滕文彦;覆岩组合运动特征及关键层位置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8期
3 张建全,戴华阳;采动覆岩应力发展规律的相似模拟实验研究[J];矿山测量;2003年04期
4 苏仲杰,于广明,杨伦;覆岩离层变形力学机理数值模拟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8期
5 张建全,闫保金,廖国华;采动覆岩移动规律的相似模拟实验研究[J];金属矿山;2002年08期
6 康建荣,王金庄;采动覆岩力学模型及断裂破坏条件分析[J];煤炭学报;2002年01期
7 许家林,钱鸣高;覆岩关键层位置的判别方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8 滕永海,阎振斌;采动过程中覆岩离层发育规律的研究[J];煤炭学报;1999年01期
9 茅献彪,缪协兴,钱鸣高;采动覆岩中关键层的破断规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10 茅献彪,缪协兴,钱鸣高;软岩层厚度对关键层上载荷与支承压力的影响[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7年Z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百胜;闫永敢;康立勋;;接触单元法在层状顶板离层变形分析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08年04期
2 程新明;王经明;;海孜煤矿顶板动力冲击水害的成因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3 董书宁;虎维岳;;中国煤矿水害基本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年05期
4 孟凡龙;;“两硬”大采高工作面顶板控制设计技术[J];煤炭工程;2007年09期
5 李新元;马念杰;钟亚平;高全臣;;坚硬顶板断裂过程中弹性能量积聚与释放的分布规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6 潘俊锋;齐庆新;毛德兵;任勇;;冲击性顶板运动及其应力演化特征的3DEC模拟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7 刘海燕;伍法权;李增学;刘彤;;兖州煤田主采煤层顶板稳定性特征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7期
8 潘结南;孟召平;刘保民;;煤系岩石的成分、结构与其冲击倾向性关系[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4期
9 许家林,钱鸣高,金宏伟;岩层移动离层演化规律及其应用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10 苏仲杰,于广明,杨伦;覆岩离层变形力学机理数值模拟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德深,范学理,刘文生,孙庆宏,王世平;地质采矿因素对离层分布规律的影响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2 梁启敬;王宁;刘文武;;地质采矿因素对离层分布规律的影响解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年06期
3 刘庆;安里千;毛灵涛;魏峰;;一种基于光栅计量原理的离层位移测量技术[J];煤炭科技;2007年03期
4 徐乃忠,马伟民,凌红;离层注浆减沉优化设计原则[J];煤矿设计;1998年08期
5 郭增长,王金庄;离层注浆减沉效果的评价方法及误差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安智海;武龙飞;;巷道顶板离层方式及主要影响因素[J];煤炭科技;2008年01期
7 郝延锦,吴立新,胡金星;采动过程中离层出现的机理研究[J];煤炭技术;1999年06期
8 章伟;郑进凤;于广明;徐园园;张春会;;覆岩离层形成的力学判据研究[J];岩土力学;2006年S1期
9 张华兴,王建学,魏遵义,陈增科;离层带注浆的实践与认识[J];煤炭科学技术;2000年09期
10 姚精明,窦林名;采矿振动法在巷道顶板离层中的应用[J];江苏煤炭;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娜;刘晓文;;无线通信离层监测系统[A];第十三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陆庭侃;刘玉洲;于海勇;;采区准备巷道层状复合顶板的离层和机理[A];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高延法;张庆松;牛学良;谢兴华;;岩层离层规律的计算机仿真与多层位注浆减沉技术研究[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张华兴;;离层注浆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A];第六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小琴;坚硬覆岩下重复采动离层水涌突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飞飞;口孜东矿11-2煤顶板离层实测及层间离层分离[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2 曹恒将;考虑动载的巷道顶板离层及控制的FLAC3D模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超;番茄无离层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及种质资源的筛选[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26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026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