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西秦岭大桥金矿地质特征及构造控矿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3 15:41

  本文选题:西秦岭 + 大桥金矿 ; 参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大桥金矿床位于西秦岭中部裂陷槽,岷县~宕昌~两当和舟曲~成县~徽县大断裂之间,三叠系下部建造层的下岩性段(Ta-1)为主要的金矿体赋存部位,其主要岩性为硅化角砾岩。矿体以层状、似层状、透镜状、鞍状产出。矿石矿物以黄铁矿、白铁矿和毒砂为主,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围岩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褐铁矿化。在对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大桥金矿岩(矿)石的主微量元素、矿区宏观构造及显微构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以下5点认识:(1)结合硅化角砾岩地质特征和其主微量元素特征分析认为:硅化角砾岩分布受矿区NE向断层控制,断裂为成矿热液运移通道;硅化角砾岩具有比较明显的硅质胶结特征,岩浆热液提供了SiO_2,硅化角砾岩为破碎角砾经过硅化胶结作用形成。(2)岩(矿)石的主微量元素特征可表明:地层为金的主要来源,具有金的富集特征;岩浆与围岩存在着物质交换,提供SiO_2等物质。(3)大桥金矿区金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断裂为导矿构造,褶皱滑脱部位为容矿构造。褶皱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为区域上形成的以石炭系为核部的背斜,以及其同期形成的轴向NE向展布的次级褶皱;第二期为横弯褶皱作用造成的平卧褶皱。其中第二期褶皱为主要的容矿构造。(4)大桥金矿区主应力为NE~SW向压应力;区内构造经历了韧性到韧-脆性再到脆性的构造变形。(5)大桥金矿矿床属于沉积~改造型金矿床。矿体主要的成矿物质来源为地层金,二叠系以前因风化剥蚀作用而形成的陆源碎屑物对金起到了早期的富集作用。晚三叠世的陆内造山构造运动及岩浆活动造成地层金活化、运移,并且在构造的有利部位沉淀,形成金矿床。
[Abstract]:The bridge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rift trough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West Qinling Mountains, between Minxian ~ Dangchang ~ Liangdang and Zhouqu ~ Chengxian ~ Huixian big faults. The lower lithologic segment (Ta-1) of the lower Triassic formation is the main place of occurrence of the gold orebody, the main lithology of which is silicified breccia. The orebodies are stratiform, layered, lenticular, and saddle-shaped. Ore minerals are mainly pyrite, albite and arsenopyrite, and gangue minerals are quartz. The main alter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is pyrite, silicification and limonite.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regional geology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ining area,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main and trace elements, macroscopic structure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rock (ore) stone of the Daqiao gold min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silicated breccia is controlled by NE fault and the fault is the channel of hydrothermal migration of ore-forming; (1)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ilicified breccia and its main trace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distribution of silicated breccia is controlled by NE fault; Silicated breccia has obvious siliceous ce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magmatic hydrothermal solution provides SiOS-2, silicified breccia is formed by silicification and cementation of broken breccia. (2) the main trace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ore) stone indicate that the formation is the main source of gol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gold enrichment and material exchange between magma and surrounding rock to provide SiOShi 2 and other materials. (3) the gold ore body in the Daqiao gold deposit area is strictly controlled by the structure, the fault is a ore-conducting structure, and the fold and slip part is a ore-bearing structure. The fol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the anticline with Carboniferous as the core, and the secondary fold form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axial NE direction, and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horizontal fold caused by the transverse bend fold. The second stage fold is the main ore-bearing structure. (4) the main stress of the Daqiao gold deposit is NE-SW compressive stress, and the structure in the area has experience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from ductile to brittleness. (5) the Daqiao gold deposit belongs to sedimentary ~ reformed type gold deposit. The main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 is the formation gold, and the continental clastic materials formed by weathering and denudation in the Permian have an early enrichment effect on the gold. The late Triassic intracontinental orogenic tectonic movement and magmatic activity resulted in the activation and migration of gold in the strata and the deposition of gold deposits in favorable parts of the structure.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德如,刘静,陈广浩;湖南常宁县康家湾铅锌金矿硅化角砾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科学;2002年03期

2 刘静,胡焕校;康家湾硅化角砾岩天然热释光特征及对找矿的指导意义[J];地质与勘探;1998年04期

3 刘省三;;湖南水口山铅-锌多金属矿田硅化角砾岩体(带)地质特征与成矿关系[J];矿产与地质;2007年02期

4 ;我国金矿区域划分[J];西北地质;1986年04期

5 王学求;从第十六届国际化探大会看当前金矿化探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物探与化探;1994年01期

6 毋瑞身;关于“金矿化集中区”的讨论[J];贵金属地质;1996年02期

7 ;蒙古已发现14个金矿化带[J];江西地质科技;1997年04期

8 郭光裕,郭万超;峪耳崖金矿金品位统计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找矿论丛;2000年02期

9 李景春,赵爱林,金成洙;划分金矿化集中区的基本准则[J];地质与资源;2002年03期

10 王义文,朱奉三,宫润潭;胶东金矿集中区金矿成矿年代学研究[J];黄金地质;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韦龙明;黄建军;杨世瑜;李惠;李福东;吴烈善;邹湘华;钟昆明;;重要类型金矿床(体)快速定位预测示范研究[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2 李洪奎;;山东金矿找矿取得的主要成果[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3 裘有守;;我所金矿地质研究工作的进展与展望[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6)[C];1987年

4 李永;;图古日格金矿与齐求Ⅰ金矿地质特征对比研究[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5 ;河南省灵宝市安底金矿接替资源勘查[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6 段瑞焱;吕英杰;;中国金矿床的时控分布特点[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9)[C];1984年

7 林宝钦;沈而述;张立东;商翎;K·H·波尔森;R·布罗米克尔;S·B·格林;K·A·贝克尔;L·W·戴蒙德;D·马歇尔;;中国辽西地区与加拿大赖斯湖地区金矿类型及其地质条件的对比[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8)[C];1989年

8 苗来成;翟裕生;朱成伟;关康;罗镇宽;;花岗岩类侵入体与金矿化关系探讨——以胶东招掖成矿带为例[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9 刘雯婷;敬荣中;唐艳萍;;新疆伊尔曼得、小于赞金矿综合物化探方法技术研究[A];依托国家资源战略、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做大做强域内企业、共谋中西部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2013(桂林)第六届中西部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河北省青龙县夏杖子金矿普查地质报告[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家农 张克勤;“中国金矿”伦敦上市融资成功[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李广涛;中国金矿前景看好[N];中国黄金报;2004年

3 ;贵州:煤层当中暗藏金矿[N];民营经济报;2006年

4 刘国荣;湖南诞生新金矿基地[N];中国黄金报;2012年

5 记者 邓安华;“三定”确保沙金采挖后的生态恢复[N];甘孜日报(汉文);2008年

6 本报记者 王九会 通讯员 赵华成;重振雄风 三年实现跨越[N];中国黄金报;2007年

7 记者 李晓明;中国金矿研究成大会热点[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8 贺桥;内蒙古产权市场推出“大餐”[N];中国矿业报;2009年

9 本报通讯员 齐明宇 吴天鹏 战立斋 本报记者 席锋宇;10年探获12座金矿[N];法制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李超;黔西南找金前景广阔[N];中国黄金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文;海南抱伦金矿矿床成因与深部矿体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郭健;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预警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3 姜丽莉;滇西北甭哥金矿床岩浆作用与矿床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4 赵俊伟;青海东昆仑造山带造山型金矿床成矿系列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刘亚剑;山东省龙口南部地区金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胡华斌;鲁西平邑地区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7 夏勇;贵州贞丰县水银洞金矿床成矿特征和金的超常富集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8 朱炼;黑龙江东安—汤旺河地区金矿地物化遥综合成矿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9 杜子图;西秦岭地区构造体系对金矿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7年

10 曹烨;冀西灵寿县石湖金矿床的矿物地球化学及深部远景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滑博伟;西秦岭大桥金矿地质特征及构造控矿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2 张东明;甘肃大桥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张爱诺;胶东河西断裂带控矿特征与金矿成矿规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4 罗建宏;黑龙江高松山金矿床成矿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喻聪骏;云南富宁水合口金矿控矿构造分析及找矿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周超;新疆北山地区大青山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谢志远;内蒙古浩尧尔呼洞金矿床构造控矿解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徐林娜;铜陵刺山矽卡岩金矿地质学和矿物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刘海明;甘肃合作市岗岔金矿成因矿物学与成矿流体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张骞;云南西部新近系砂砾岩型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20576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0576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6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