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矿山废水中石灰岩包壳作用研究
本文选题:硫化物尾矿 + 酸性矿山废水 ; 参考:《岩石矿物学杂志》2016年03期
【摘要】:研究石灰岩包壳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酸性矿山废水(AMD)在富含石灰岩的金属硫化物尾矿中的释放机制。采用AMD滞留浸泡石灰岩颗粒试料的实验方法,研究在酸水饱和条件下石灰岩次生包壳的形成作用。研究表明,AMD的Fe含量是影响石灰岩包壳作用的主因之一。在高Fe浓度(如1 029~1 033 mg/L)的AMD中,石灰岩颗粒表面可依次沉淀富Al相、石膏、纤铁矿(吸附Zn、Cu及As等),发生石灰岩包壳/钝化作用,使溶液维持酸性;而在低Fe浓度(6.71~74.8 mg/L)的AMD中,次生包壳难以生成,石灰岩得以大量溶解释碱并充分中和溶液中的H~+,使溶液达到中性。因此,Fe硫化物含量较高(如Fe含量10.62%、S含量5.70%)的石灰岩尾矿,由于其氧化后可生成高Fe浓度的酸性水而导致石灰岩包壳作用,具有释放AMD(及重金属)的危险,应注意防控。
[Abstract]:The study of limestone cladding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release mechanism of acid mine wastewater (AMD) in metallic sulphide tailings rich in limestone.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cladding of limeston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cid water saturation was studied by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of marinating limestone particles by AM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e content of AMD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limestone cladding. In AMD with high Fe concentration (such as 1 029 ~ 1 033 mg / L), limestone particles can be precipitated successively by Al rich phase, gypsum, fiberite (adsorption of Zn, Cu, as, etc.), and limestone cladding / passivation occurs, which keeps the solution acidic. In AMD with low Fe concentration (6.71 ~ 74.8 mg / L), the secondary cladding is difficult to form, and the limestone can explain the alkali in large quantities and neutralize the H ~ in the solution, which makes the solution neutral. Therefore, limestone tailings with high Fe sulphide content (such as 5.70% Fe 10.62U S), which can produce acidic water with high Fe concentration after oxidation, have the danger of releasing AMD (and heavy metals), which is dangerous to release AMD (and heavy metals).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394,40972220)~~
【分类号】:X7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雷良奇;史振环;莫佳;陈斯耐;林哲琼;;黄沙坪碳酸盐型尾矿氧化剖面特征及酸化机制[J];地球与环境;2015年02期
2 雷良奇;莫斌吉;付伟;莫佳;史振环;陈斯耐;;巴里富碳酸盐硫化物尾矿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J];地球与环境;2014年05期
3 梁剑茹;柏双友;崔春红;;不同初始Fe(Ⅱ)浓度对施威特曼石生物合成的影响[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1年06期
4 雷良奇;宋慈安;谢襄漓;李艳红;王飞;;广西大厂巴里碳酸盐型尾矿的酸化特征及机理[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1年01期
5 雷良奇;宋慈安;王飞;谢襄漓;罗远红;马于涛;;桂北及邻区碳酸盐型尾矿的酸中和能力及酸化潜力[J];矿物岩石;2010年04期
6 王武名;鲁安怀;王长秋;张文琦;;尾矿酸浸液制备氢氧化铁过程中施威特曼石的形成与转变[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9年06期
7 王雅静;张宗华;高利坤;;大厂锡矿尾矿预选抛尾试验研究[J];金属矿山;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良奇;林哲琼;莫斌吉;陈斯耐;莫家;史振环;;酸性矿山废水中石灰岩包壳作用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6年03期
2 梁冰;董擎;姜利国;;煤矸石酸性潜能静态预测试验研究[J];非金属矿;2016年01期
3 梁冰;董擎;姜利国;;酸雨对磷矿废石和煤矸石堆体内部酸碱性影响[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6年01期
4 雷良奇;陈斯耐;莫家;史振环;林哲琼;;黄沙坪碳酸盐型尾矿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与污染评价[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5年06期
5 董颖博;林海;刘泉利;王亮;;模拟酸雨条件下锡尾矿中重金属As、Zn、Pb的释放规律[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5年10期
6 莫斌吉;雷良奇;张能;黄祥林;;广西大厂碳酸盐型硫化物尾矿中镉的地球化学行为[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5年05期
7 莫佳;雷良奇;史振环;莫斌吉;;广西珊瑚钨锡矿区氧化物型尾矿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J];有色金属工程;2015年04期
8 曾炜铨;宋波;袁立竹;黄宇妃;伏凤艳;;改良剂对广西环江强酸铅锌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J];环境科学;2015年06期
9 雷良奇;史振环;莫佳;陈斯耐;林哲琼;;黄沙坪碳酸盐型尾矿氧化剖面特征及酸化机制[J];地球与环境;2015年02期
10 雷良奇;莫斌吉;付伟;莫佳;史振环;陈斯耐;;巴里富碳酸盐硫化物尾矿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J];地球与环境;2014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新友;王京彬;王艳丽;程细音;傅其斌;;湖南黄沙坪W-Mo-Bi-Pb-Zn多金属矿床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岩石学报;2012年12期
2 雷良奇;宋慈安;谢襄漓;李艳红;王飞;;广西大厂巴里碳酸盐型尾矿的酸化特征及机理[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1年01期
3 雷良奇;宋慈安;王飞;谢襄漓;罗远红;马于涛;;桂北及邻区碳酸盐型尾矿的酸中和能力及酸化潜力[J];矿物岩石;2010年04期
4 柏双友;梁剑茹;周立祥;;FeSO_4-K_2SO_4-H_2O体系中Fe/K摩尔比对生物成因羟基硫酸铁矿物质量的影响及环境意义[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8期
5 雷良奇;宋慈安;谢襄漓;李艳红;王飞;;碳酸盐型硫化物尾矿酸化及其研究意义[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雷良奇;宋慈安;谢襄漓;李艳红;王飞;;酸性矿山废水(AMD)地球化学工程防治技术[J];金属矿山;2009年12期
7 苏贵珍;陆建军;陆现彩;李娟;屠博文;;施氏矿物吸附Cu~(2+)及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实验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9年06期
8 王武名;鲁安怀;王长秋;张文琦;;尾矿酸浸液制备氢氧化铁过程中施威特曼石的形成与转变[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9年06期
9 曾建喜;;湖南有色黄沙坪矿业公司铅-硫混浮工艺研究[J];湖南有色金属;2009年02期
10 周立祥;;酸性矿山废水中生物成因次生高铁矿物的形成及环境工程意义[J];地学前缘;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宏;以气静压法使钛合金粉末致密化用的玻璃包壳[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83年01期
2 魏晓伟,沈保罗;核反应堆中防护包壳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2002年04期
3 魏松彦;内表面喷砂处理对锆合金包壳管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88年04期
4 许咏丽,李军刚,,王家英;模拟裂变产物腐蚀对国产不锈钢包壳管室温爆破性能的影响[J];核科学与工程;1995年04期
5 柳祖恩;核电用不锈钢包壳管喷砂处理工艺的得益与局限性[J];上海钢研;1997年02期
6 张莉;徐宏;崔建军;廖礼宝;卢静;;特大型钢包烘烤过程包壳表面温度场研究[J];钢铁;2006年11期
7 许咏丽,王家英,李军刚;国产不锈钢包壳管与裂变产物的化学相互作用──堆外模拟试验[J];核科学与工程;1995年03期
8 张喜燕;;一种关于熔化情况下锆-4合金包壳管氧化物膜厚度变化估计的计算公式[J];渝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4期
9 张秀丽;;钛材小容器的密封焊接[J];焊接技术;1986年05期
10 ;化纤纺纱新工艺——ICS包壳纺[J];合成纤维;197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志强;宋志刚;黄晨;;快堆用316Ti不锈钢包壳管试验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4册(核材料分卷、同位素分离分卷、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卷)[C];2011年
2 张长义;宁广胜;杨启法;徐远超;佟振峰;林虎;杨文;;M5合金包壳管高温爆破性能[A];中国核学会核材料分会2007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静;国产M5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
2 王倩;130T钢包包壳的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有限元分析[D];辽宁科技大学;2014年
3 李京;动态应变时效对15-15Ti包壳管拉伸性能影响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4 张平;吸氢与堆内辐照对Zr-2包壳管拉伸性能影响的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5 郭琦;超临界水堆包壳候选材料C276高温蠕变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6 任丽霞;钠冷快堆系统分析程序实用开发[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3年
本文编号:2058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058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