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钟”形采空硐室结构特征参数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13 13:24
【摘要】:古人根据长期采矿经验,在长屿硐天矿区开挖形成了无柱式"钟"形硐室,并根据NS走向和SW-NE走向地形坡度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断面跨度,导致硐室底部呈近似椭圆形。为深入探寻长屿硐天华玄硐群与花居硐群"钟"形硐室结构特征的科学规律,深入总结古人工程技术经验,进一步分析大型硐室群屹立千年不倒的影响因素,本文深入开展"钟"形采空硐室结构参数特征的研究,以地形坡度、硐室跨高比、硐室埋深与高度比为因素,采用FLAC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硐室围岩的应力以及塑性区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结论为:在缓坡方向,硐室跨高比宜小于1.44,硐室埋深与硐高比宜小于1.8;在陡坡方向,跨高比宜小于1.28,硐室埋深与硐高比宜小于1.8。勘查的24个硐室中有67.7%硐室符合该规律,可见古人采用了较为合理的"钟"形硐室结构形式,为洞室千年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long-term mining experience, the ancients formed a columnless "bell" chamber in Changyu Dongtian mining area.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lope of NS strike and SW-NE strike topography, different cross-section span was adopted, which resulted in an approximate ellipse at the bottom of chamber. In order to deeply explore the scientific rules of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ll" chamber of the Changyu Cave and Huazu Cave, and sum up the engineering experience of the ancients, 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large cavern group stand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bell" cavern are deeply studied. Based on the factors of terrain slope, the ratio of chamber span to height, and the ratio of chamber depth to height, FLAC is used to carry ou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calculation. The stress and plastic zone of surrounding rock of chamber are analyzed in depth.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in the direction of gentle slope, the ratio of height to span of chamber should be less than 1.44, the ratio of buried depth to height of chamber should be less than 1.8, and the ratio of buried depth to height of chamber should be less than 1.8 in the direction of steep slope. The cross-height ratio should be less than 1.28, and the buried depth and the height ratio of the chamber should be less than 1.8. 67.7% of the 24 chambers surveyed accord with this rule.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ancients adopted a reasonable "bell" chamber structure form, which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stability of the tunnel chamber for the millennium.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2293)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科学研究计划(KJ-2014-10,KJ-2015-18,KJ-2016-8)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PCSIRT”)资助
【分类号】:TD26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永忠;;桑树坪煤矿+280水平充电硐室施工技术[J];煤炭技术;2006年12期

2 黄凤辉;刘猛;舒非凡;王林保;朱春涛;;盲竖井硐室群施工实践[J];建井技术;2006年03期

3 赵利安;孟庆华;;矿业发达国家安全硐室的发展及经验借鉴[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2期

4 程桦;蔡海兵;吴丹;;煤矿深立井连接硐室群施工顺序优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8期

5 白朝选;周旭;杨陆海;;紧急避险硐室设计与应用[J];金属矿山;2012年06期

6 杨志勇;马万金;;复杂硐室施工方法探讨[J];科技资讯;2012年20期

7 杨善荣;硐室起重梁的架设[J];建井技术;1990年06期

8 B.C.韦尔霍图罗夫;杨培章;;大跨度硐室施工的新技术方案[J];国外金属矿山;1990年06期

9 刘利勋;破碎硐室的施工[J];有色矿山;1994年06期

10 张书诚;煤矿硐室施工技术的发展[J];建井技术;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永良;;白音诺尔铅锌矿+650水平破碎硐室施工[A];矿山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2002年

2 王根盛;张东强;;井下大型机电硐室加固治理技术[A];煤炭资源高效绿色开采与数字矿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亚兴;;矿山避难硐室探讨[A];安全高效矿井安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C];2011年

4 王来贵;张立林;赵娜;;圆形硐室拉张破坏过程数值模拟[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冯梅梅;茅献彪;徐金海;孙振武;;大型硐室群卸压保护效果三维数值模拟分析[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6 闫华锋;陈耀文;韩温池;臧培刚;;新元煤矿大断面机头搭接硐室施工方法[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6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6年

7 曹永凯;;铀矿山避灾硐室环境控制技术探讨[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册(铀矿冶分卷、核能动力分卷(上))[C];2011年

8 吕广同;;立井主要相关特殊硐室的施工方法研究与应用[A];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选集(上册)[C];2004年

9 王根盛;张东强;;井下软岩机电硐室加固治理技术[A];山东煤炭学会2004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年

10 冯玉峰;杨焕河;;煤矿深部交叉硐室群设计及支护技术[A];纪念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省(区、市)煤炭学会学术专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赵利安 孟庆华;安全硐室 矿工生命的保护伞[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2 谢传飞;任楼矿精细管理打造金牌硐室[N];经理日报;2008年

3 记者孙佰忠;鹤岗分公司新兴煤矿建成6处新型避灾硐室[N];中国煤炭报;2010年

4 孙灿;对接误差控制在毫米之内[N];中国矿业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春明;某铁矿井下空压机硐室降温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2 付轶龙;高应力松软围岩硐室变形机理及其加固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董鹏;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围岩稳定性及应力重分布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赵高杰;新庄煤矿机头硐室加固支护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吴丹;深立井连接硐室群稳定性分析与施工方案优化[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6 郝熠熠;麻家梁矿装载硐室泥质围岩力学特性与加固技术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4年

7 李想;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动态响应规律的模型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8 王丽;煤矿井下避灾硐室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9 王珊;矿山大硐室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及支护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赵成龙;井下深孔探矿钻探硐室局部通风降温数值仿真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19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119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5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