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厚松散层覆岩移动机理及“类双曲线”模型

发布时间:2018-09-09 16:18
【摘要】:现场大量工程实践表明厚松散层移动与常规基岩移动有所差异。目前岩层移动规律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采场岩层控制主要研究煤层附近顶板基岩的破断和移动规律,另一方面是地测工程主要研究地表松散层的沉降规律。将这两者有机相联,希望能更精准反映基岩和松散层的整体变形及移动规律。基于基岩初次断裂和周期断裂力学模型,获得了主拉应力的分布规律和破断迹线,揭示了基岩的倒漏斗型破断机理;结合概率积分法和剪切滑移理论分析了厚松散层的漏斗型移动机理。由此认为厚松散层覆岩的整体移动呈现"类双曲线"特征,并建立了岩层整体移动的"类双曲线"模型,可更好的预测地表沉陷范围。运用改进的采矿不连续变形分析程序MDDA模拟获得了厚松散层覆岩"类双曲线"型破断运移规律,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性。
[Abstract]:A large number of field engineering practices show that the movement of thick loose bed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onventional bedrock.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strata movement law mainly focuses on two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the stope strata control mainly studies the breaking and moving law of roof bedrock near coal seam,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ground survey engineering mainly studies the settlement law of the surface loose layer. It is hoped that the whole deformation and movement law of bedrock and loose bed can be reflected more accurately. Based on the mechanical model of primary and periodic faults of bedrock,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main tensile stress and fracture trace line are obtained, and the mechanism of inverted funnel fracture of bedrock is revealed. Combined with probability integration method and shear slip theory, the funnel movement mechanism of thick loose layer is analy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whole movement of thick and loose strata overburden presents "hyperbolic" characteristics, and a "hyperbolic" model for the whole movement of strata is established, which can better predict the subsidence range of the surface. The "hyperbolic" fracture migration law of thick loose strata overburden is obtained by using the improved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program MDDA, which to some extent verifie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项目(516224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4215)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联合资助项目(2016YFC0801404)
【分类号】:TD3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宝琛;戴华阳;;概率积分法的由来与研究进展[J];煤矿开采;2016年02期

2 陈俊杰;陈勇;郭文兵;邹友峰;;厚松散层开采条件下地表移动规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3年11期

3 左建平;刘连峰;周宏伟;黄亚明;;不同开采条件下岩石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对比分析[J];煤炭学报;2013年08期

4 顾伟;谭志祥;邓喀中;;基于双重介质力学耦合相关的沉陷模型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5 刘义新;戴华阳;姜耀东;;厚松散层矿区采动岩土体移动规律模拟试验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6 左建平;裴建良;刘建锋;彭瑞东;李岳春;;煤岩体破裂过程中声发射行为及时空演化机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7 左建平;谢和平;吴爱民;刘建锋;;深部煤岩单体及组合体的破坏机制与力学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8 戴华阳;刘继岩;廉旭刚;刘吉波;;厚黄土层条件下综放开采覆岩破坏数值模拟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9 刘义新;戴华阳;郭文兵;;巨厚松散层下深部宽条带开采地表移动规律[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10 左建平;陈忠辉;王怀文;刘晓鹏;吴志鹏;;深部煤矿采动诱发断层活动规律[J];煤炭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顾伟;厚松散层下开采覆岩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奇锋;倪小明;张磊;;不同强度煤样加载过程声发射及损伤特征分析[J];煤矿安全;2017年07期

2 崔峰;翟新献;黄广帅;;三软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地面移动规律研究[J];能源与环保;2017年06期

3 常悦;张雅萍;栗继祖;王向玲;马利云;李燕;;煤岩组合体力学特性与瓦斯渗流规律试验研究[J];煤矿安全;2017年06期

4 郝宪杰;袁亮;王飞;赵毅鑫;卢志国;任波;;三轴压缩煤样破坏规律及剪切强度参数的反演[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5 姜婷婷;张建华;黄刚;;不同层理方向的煤岩渗透特性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17期

6 左建平;孙运江;钱鸣高;;厚松散层覆岩移动机理及“类双曲线”模型[J];煤炭学报;2017年06期

7 包冉;李凯;;断层落差对逆断层活化规律影响的模拟研究[J];煤矿安全;2017年05期

8 郭文兵;李超;张十川;刘大超;;特厚冲积层失水溃砂现场处置及地表沉降监测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9 聂鹏;荣冠;姚孟迪;程龙;;基于室内试验研究冻融损伤对砂岩渐进破坏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7年05期

10 朱砚秋;杨力;;采动诱发断层活化规律的试验研究[J];煤矿安全;201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汪锋;采动覆岩结构的“关键层—松散层拱”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意;陈洁;;岩移观测数据处理及曲面拟合参数求取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2年11期

2 谢和平;周宏伟;刘建锋;高峰;张茹;薛东杰;张勇;;不同开采条件下采动力学行为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07期

3 蒋长宝;尹光志;黄启翔;司焕儒;;含瓦斯煤岩卸围压变形特征及瓦斯渗流试验[J];煤炭学报;2011年05期

4 王在泉;张黎明;孙辉;张迎晖;匡顺勇;;不同卸荷速度条件下灰岩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04期

5 左建平;谢和平;吴爱民;刘建锋;;深部煤岩单体及组合体的破坏机制与力学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6 李栋伟;汪仁和;范菊红;;基于卸荷试验路径的泥岩变形特征及数值计算[J];煤炭学报;2010年03期

7 吕颖慧;刘泉声;江浩;;基于高应力下花岗岩卸荷试验的力学变形特性研究[J];岩土力学;2010年02期

8 黄润秋;黄达;;高地应力条件下卸荷速率对锦屏大理岩力学特性影响规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9 杨树新;李宏;白明洲;许兆义;;高地应力环境下硐室开挖围岩应力释放规律[J];煤炭学报;2010年01期

10 陈勇;郭文兵;文运平;;基于MATLAB求取地表移动预计参数的方法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玉成;开采沉陷的动态过程及基于关键层理论的沉陷模型[D];重庆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俊杰;陶宛东;黄成飞;;巨厚松散层下开采地表损害机理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3年01期

2 常占强,王金庄;厚松散层弯曲下沉空间问题研究[J];矿山测量;2003年03期

3 王晋林;高良;;巨厚松散层下重复开采地表沉降规律研究[J];煤矿开采;2007年02期

4 李小龙;姚多喜;杨金香;;孙疃煤矿102采区松散层底部水文地质特征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3年12期

5 王寅浩;;厚松散层大采高条件下围岩拱形垮落的运动规律[J];煤矿安全;2014年08期

6 张文艺,钟梅英;巨厚松散层下综放开采“两带”高度探测[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0年03期

7 卢敦华;吴烨;徐联军;;套管隔离液在巨厚松散层套管起拔中的应用[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7年04期

8 陈磊;张彦宾;许胜军;;巨厚松散层下开采地表的移动变形预计与分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年01期

9 柴敬;朱磊;张丁丁;李毅;孙鑫;张广文;杨建华;张广学;;多孔低压注水过程松散层沉降研究[J];煤炭学报;2013年10期

10 郭玉芳;孟凡迪;陈俊杰;;厚松散层开采条件下地表沉陷数值模拟分析[J];煤炭工程;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文志;邹友峰;;开滦矿区厚松散层地表岩移参数规律研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姜同升;;粉细砂和不均匀松散层成井施工技术[A];第十四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郑志刚;;厚松散层条件下地表沉陷变形的特点[A];第六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赵元强;;巨厚松散层覆盖下矿井工程地质特征分析[A];山东煤炭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煤矿地热防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王永辉;周建伟;万金彪;;巨厚松散层下煤炭开采沉陷预测研究及特征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6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研讨会分会场[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史大伟;芦岭矿依托科技解决防水(砂)煤柱回采难题[N];经理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延春;矿区深厚复合含水松散层的工程、力学特性及其应用[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鑫淼;李粮店井田巨厚松散层水文地质结构与涌水沉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许文强;Barapukuria煤矿强含水厚松散层下协调减损开采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3 张丁丁;深厚松散层底部含水层渗流与变形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4 董梁;深厚松散层水位与应变监测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5 杜开元;厚松散层大采深条件下地表变形规律研究及数据处理[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云飞;西北厚松散层地区开采沉陷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7 孙鑫;济三煤矿松散层多孔低压注水过程中地层沉降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8 王宁;厚松散层矿区采煤沉陷预测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9 项正道;厚松散层下采煤塌陷预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10 刘智;厚松散层厚硬岩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329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2329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3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