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技术工业化应用的进展
[Abstract]:Wide azimuth, wide band, high density (referred to as "two wide and one high") seismic acquisition technology i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area exploration, complex geological body imaging, Lithologic exploration and fine oil-gas reservoir description and monitoring have obvious technical advantages, but in order to popularize this technique, we must overcome the two restrictive factors of seismic source and acquisit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wide azimuth on land, two restrict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two wide, one high" 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ology, namely, the excitation of wide frequency signal source and the high efficiency acquisition technology of vibrosei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greatly reduce the wide azimuth on land. The operation cost of high density seismic acquisition makes it economic and feasib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broseis wide frequency excit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targeted design of scanning signal, the user customizes the synchronous excitation method for the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scheme of vibroseis high efficiency acquisition technology. The high efficient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the team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massive seismic data are refined and optimized.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seismic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the good prospect of industrialization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is shown.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based on the new generation of low frequency vibroseis, the solution of broadband seismic excitation technology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field seismic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mass seismic data qualit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system as the core, the vibroseis high efficiency acquisition technology solution has effectively solved the technical bottleneck mentioned above. The "two widths, one high" 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ology has already had the acceptable performance-price ratio; (2) this technique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imaging effect of seismic data and improve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cceptable cost.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陆上宽频高密度地震勘探配套技术”(编号:2017ZX0501800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研专项“物探重大技术现场试验与集成配套”(编号:2017D-35)
【分类号】:P63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颖;黄昌武;;“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5期
2 Andy Peters ,黄子齐;陆上地震采集技术新突破[J];石油物探译丛;2001年01期
3 卢湘鹏;;基于复杂地质目标的地震采集技术综述[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11期
4 曹国滨,张旭,张交东;胜利探区水网区地震采集技术[J];物探与化探;2003年04期
5 刘成斋;;胜利探区地震采集技术发展历程回顾与启示[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年03期
6 刘成斋,邸志欣,吕公和,王彩红,张春,张升平;四扣地区高精度目标地震采集技术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2年02期
7 孙黄利;田军;韩军锋;;难动用储量地震采集技术及应用效果[J];陕西煤炭;2008年06期
8 夏勇;陈智;朱国铭;于世东;李世晓;李康虎;张新峰;;伊朗地震采集项目中的地震采集技术[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年S2期
9 罗卫东;张晓斌;王勤耕;周鸣;李大军;;巨厚黄土地区地震采集技术研究及应用[J];钻采工艺;2010年S1期
10 姚盛;;陆上地震采集技术新进展[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勇;;地震采集技术的新进展[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晓斌;罗卫东;唐怡;张明柱;雷迎春;;宽线大组合地震采集技术在厚黄土区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何永清;宁宏晓;李培明;尹吴海;;柴达木盆地地震采集技术探索[A];中国地球物理2013——大会报告[C];2013年
4 张树林;;海上多波多分量地震采集技术——以莺歌海盆地为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杨贵祥;高锐;仲伯军;侯树麒;贺振华;杨振升;;单点单分量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6 陈树凯;郭平;徐荣才;;低信噪比地区地震采集技术[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苏卫民;秦鑫;罗明;;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地区地震采集技术及效果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咸彬;;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深层地震采集技术[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9 许保安;王建勇;佟志伟;魏德举;张珊;;三塘湖盆地苏海图地区地震采集技术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邓志文;张宇生;李培明;邹雪峰;;松辽盆地南部高分辨率地震采集技术与效果[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金水 张宣堂;复杂地表地震采集技术研究获新成果[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通讯员 谭晔;突破东部探区勘探“瓶颈”[N];中国石油报;2006年
3 孟可;可控震源长寿的奥秘[N];中国石油报;2004年
4 东方物探技术专家 震源服务中心副总工程师 刘金中;低频可控震源应用前景广阔[N];中国石油报;2014年
5 集团公司工程技术公司 张卫军;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可控震源应用[N];中国石油报;2010年
6 李金生;沙特可控震源地震勘探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5年
7 记者 马永 通讯员 陶枞;东方物探掌控低频可控震源技术[N];中国石油报;2014年
8 王刚毅 黄志海;南方山地勘探首次运用可控震源[N];中国石化报;2006年
9 记者 马永邋通讯员 王霞;东方物探履带轮系可控震源研制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黄普根 通讯员 张永久;新技术新工法扬威北疆[N];中国石油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锋;海洋电磁式可控震源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倪宇东;可控震源地震勘探新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3 高健;可控震源编码激发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杨志超;电磁式可控震源地震信号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5 张林行;基于接力式以太网的可控震源地震勘探数据传输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刘玉海;不同震源地震数据资料闭合问题的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7 王俊秋;可控震源金属矿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试验[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德志;高分辨率地震采集技术在辽河探区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苏战;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应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3 叶晓东;四扣地区高精度目标地震采集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焦桂行;全数字地震采集技术在苏里格地区的应用[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5 周游;基于GMM地质预报用精密可控震源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王丹;整形滤波法可控震源地震数据谐波干扰压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张正帅;基于时变窄带滤波技术提取可控震源扫频信号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5年
8 贾超;电磁式可控震源扫描信号自适应控制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马瑞琪;电磁式可控震源锁相控制与广义预测控制方法[D];吉林大学;2016年
10 郭勇;可控震源高效采集噪音特点及其压制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92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392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