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宁波轨道交通暗浜勘察物探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13 16:45
【摘要】:河流被填埋后形成的暗浜是城市基础工程建设的重要安全隐患.因填埋物成分复杂,结构松散,未探明的暗浜在地铁盾构施工、地下车站深基坑开挖中可能引发坍塌等安全事故.本文以宁波轨道交通暗浜勘查为例,研究二维微动剖面探测法、瞬态瑞雷波法、高密度电法三种物探方法探测暗浜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这三种物探方法都暗浜具有较好的探测效果,显示暗浜填埋区异常形态总体一致,与钻探揭示的暗浜底界深度,误差分别小于4%、7%、7%,能满足工程精度要求.二维微动剖面探测和瞬态瑞雷波法抗干扰能力优于高密度电法,更适用于城市工程勘察,而采用天然场源(微动)的微动探测法则在闹市区强干扰环境下的轨道交通勘察中更具技术优势.以上述三种物探方法为主、配合地质调查及少量钻探,是实现暗浜"无损"、高效探测的主要途径.
[Abstract]:The dark creek formed by river landfills is an important hidden dang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Because of the complex composition and loose structure of landfill, the underground station deep foundation pit excavation may lead to collapse and other safety accidents due to the unproven dark creek construction in subway shield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wo-dimensional fretting section method, the transient Rayleigh wave method and the high-density electrical method in detecting the dark Bang by taking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ark Bang of Ningbo Rail Transit as an examp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e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methods all have better detection results, showing that the abnormal shape of the landfill area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depth of the bottom boundary revealed by drilling, the errors are less than 4%, 7%, 7%, respectively,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pth of the underground boundary is less than 4%, 7% and 7%, respectively.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accuracy. The anti-jamming ability of two-dimensional fretting section detection and transient Rayleigh wave method is better than that of high density electric method, and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urban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The fretting detection rule based on natural field source (fretting) has more technical advantag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rail transit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strong disturbance in downtown area. The above thre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methods, 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a small amount of drilling, are the main ways to realize the "non-destructive" and efficient detection of the dark creek.
【作者单位】: 浙江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宁波市轨道交通指挥部;日本地学数据分析研究所;
【分类号】:P631;U2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郅正华;;物探方法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前瞻性作用[J];城市勘测;2009年02期

2 ;甘肃省地质局物探大队 第二次物探会议 倡议书[J];地球物理勘探;1959年04期

3 ;江西省地质局物探大队第一次物探会议倡议书[J];地球物理勘探;1959年05期

4 罗励泽;;由物探资料地质化谈起[J];地球物理勘探;1959年05期

5 ;《应用物探方法找金及找矿实例》即将出版[J];国外铀金地质;1988年01期

6 谭义东;;物探找金模式的建立和研究[J];地质与勘探;1991年01期

7 吴海成,,李惠民;浅论现代物探发展与举措[J];地质科技管理;1996年01期

8 朱自强,张宗岭,陈绍裘,白宜诚;转变教育观念 深化教育改革─—对物探专业毕业实习、设计工作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1999年04期

9 杨树军;;物探方法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35期

10 ;我国固体矿产物探应用和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与主攻方向[J];地质装备;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士毅;吴海成;;物探为找矿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A];辉煌的历程——回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周年专刊[C];2007年

2 张举贤;;如何认识和使用物探资料[A];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工程学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张文献;赵奎德;万有林;;沙参2井油气的发现——应用物探方法的重大效果[A];地球物理与中国建设——庆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文集[C];1997年

4 饶清德;陈福生;刘东东;;物探在坪湖煤业找水中的应用[A];江西省煤炭工业协会、江西省煤炭学会2007年工作暨学术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5 王延光;;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发展与展望[A];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C];2009年

6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水资源、工程物探学组;陈昌礼;钟世航;王立群;;中国水文、工程、环境物探的回顾和展望[A];《地球物理学报》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50周年专刊[C];1997年

7 吴功建;;用物探方法寻找深部新的矿产资源的思路[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8 吴凤翔;;矿床(体)三维空间预测的物探方法技术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9 钟世航;王荣;王泽峰;;物探对施工地质体的细观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兴泰;;工程物探方法技术的新进展[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于德福 通讯员 邱志华;物探方法应在找矿突破中发挥更大作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2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刘士毅;要重视物探的否定作用[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3 文健;用综合方法提高物探解释精度[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4 连小强;福建地调院研究出最佳物探组合方法[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5 黄崇轲 孙文珂;地质调查——矿床不同,技术方法应有别[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于亚男 本报通讯员 周强 吕莉 范春香;勘探者的足迹[N];河南日报;2008年

7 蔡运胜;天津华北地勘总院 提高找矿综合实力[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特约记者 高广超;山东物探院三年发现五大矿[N];中国矿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靖;物探飞行模式下的机载LiDAR数据与影像配准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磊;物探方法在内蒙古某银多金属矿区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朱军昌;物探方法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3 宋洪伟;人工神经网络在物探方法预测含水层含水量中的应用[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4 侯征;支持向量机在物探方法预测含水层含水量中的应用[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5 白兰;物探方法在污染场地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罗安华;内蒙古牛耳河测区物探综合异常推断解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7 牛作亮;物探方法在外蒙地区铬铁矿勘探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刘继东;物探方法在河北滦县地面塌陷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9 丛晶日;WT50物探钻机设计与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10 张玮;物探方法在九寨沟景区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57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457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7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