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矿山高边坡的开采过程中,保证高边坡的稳定性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其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矿山的稳定性论证是建立在准确的矿区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之上的。本文结合导师峨胜石灰石矿山露采高边坡稳定性论证与优化项目,在现场进行工程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矿区灰岩与软弱夹层的力学特性,通过室内试验得到了灰岩与软弱夹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同时采用颗粒流数值模拟试验,根据数值试验可知用PFC~(3D)软件模拟灰岩变形破坏过程符合其实际力学特性,且该模型具有可重复性,有效降低了试验样本差异对试验结果精确性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相同围压条件下,随着循环次数增加,灰岩损伤不断累加,进而影响试样强度特征和变形特征,其宏观表现即为峰值强度减小、峰值强度处对应的轴向应变增大,15MPa围压条件下,加卸载循环10次后,峰值强度降低2.16%,轴向应变增加2.97%,但是变形模量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变化幅度值较小,表明加卸载对变形模量的影响不显著;(2)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试样内部损伤不断累加,导致物质内部相邻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和颗粒之间的咬合力减小,内聚力与内摩擦角相应减小,抗剪强度呈现减小的发展趋势,加卸载循环15次后,内聚力下降2.7%,内摩擦角下降1.15%,在相同的循环次数和一定围压范围内,增大的围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试样损伤的累加,循环10次条件下,围压由8MPa增加至15MPa,损伤度相比下降33.3%;(3)相同围压和相同循环次数条件下,不同起始点循环加卸载对弹性模量的影响并不大,但弹性模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循环起始点较小时,试样的初始破坏以轴向压破坏为主,最终破坏时裂纹分布比较均匀,随着起始循环点的增大,试样剪切破坏所占比例不断增大,剪切裂纹不断累积,最终破坏时裂纹分布中剪切裂纹所占比例相对增大,并且集中分布在主破坏面附近。(4)相同围压和相同循环次数条件下,峰值前的循环加卸载会对试样产生一定的破坏,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试样内部会产生一定的损伤,并且内部的损伤在不断累积,损伤度在不断增大,其在宏观上的表现就是试样的峰值强度降低;循环加卸载起始点越大,其对试样强度的影响越大,其宏观表现即是峰值强度减小的速率随着循环加卸载起始点的增大而增大。(5)法向应力是影响软弱夹层应变硬化及软化特性的重要因素。较低法向应力下表现应变软化特性的试样,随含水率及法向应力的增大,试样环剪试验过程中的法位移特征表现为由剪胀为主转变为剪缩为主。环剪应变特性受法向压力和含水率的影响,法向压力越大、含水率越高,试样的应变硬化特性越明显;(6)随含水率的增加,软弱夹层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逐渐减小;不同含水率的软弱夹层试样的残余粘聚力均小于其峰值粘聚力,而残余内摩擦角大于峰值内摩擦角。软弱夹层的粘聚力对含水率的敏感度更高,随含水率的变化,峰值粘聚力的损伤率略大于残余粘聚力,而峰值内摩擦角的损伤率略小于残余内摩擦角。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D87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文敏;胡斌;余海兵;李华舟;和大钊;;三维软硬互层边坡的破坏模式与稳定性研究[J];工程科学学报;2017年02期
2 李晓锋;李海波;夏祥;刘博;冯海鹏;;类节理岩石直剪试验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J];岩土力学;2016年02期
3 王伟;郑志;王如宾;王环玲;徐卫亚;;不同应力路径下花岗片麻岩渗透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02期
4 张平阳;夏才初;周舒威;周瑜;胡永生;;循环加-卸载岩石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15年12期
5 周永强;盛谦;冷先伦;朱泽奇;付晓东;;基于循环加卸载的次加载面模型在岩石中的初步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10期
6 刘传正;;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J];地质论评;2014年04期
7 郭晓光;黄润秋;邓辉;许强;翟国军;;平推式滑坡多级拉陷槽形成过程及成因机理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5期
8 邹宗兴;唐辉明;熊承仁;吴益平;刘晓;廖少波;;大型顺层岩质滑坡渐进破坏地质力学模型与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11期
9 简文星;童龙云;;川东天台乡滑坡滑带特征及其工程意义[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5期
10 周喻;MISRA A;吴顺川;张晓平;;岩石节理直剪试验颗粒流宏细观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根龙;伍法权;李巨文;刘海燕;常中华;;公路岩质边坡后缘张裂缝发生位置的预测方法[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闫建;贵州典型岩层组合层状边坡失稳机理及稳定性评价理论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2 李传宝;云南新平芭蕉树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
本文编号:
2459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459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