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急斜煤层浅转深综放开采煤岩动力灾害诱发机理

发布时间:2019-04-17 13:02
【摘要】:中国煤炭资源深部开采已成为常态。依托急倾斜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构建考虑水平分段综放开采影响的浅转深开采组合梁模型,引入应力差异系数(α)表征浅转深开采煤岩体应力状态特征,分析地表大尺度裂隙与工作面相对空间层位关系,揭示急倾斜煤层浅转深开采煤岩体动力灾害诱发机理,对指导急倾斜煤层深部开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通过全景智能钻孔图像信息辨识揭示了急倾斜煤岩层纹层角与倾斜层理方向基本一致,说明煤岩层处于强压缩构造状态;浅转深开采应力差异系数呈非线性增长,确定临界开采α为0.4;急倾斜煤层浅转深开采动力灾害诱发实质为水平分段多阶段重复扰动下覆层结构失稳产生循环性动力冲击。
[Abstract]:Deep mining of coal resources in China has become the norm.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of steeply inclined coal seam mining, the composite beam model of shallow turning deep mining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horizontal subsection fully mechanized top coal caving mining is constructed, and the stress difference coefficient (伪) is introduced to characterize the stress state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 coal and rock mass min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rge-scale cracks on the surface and the relative spatial level of the working face, the mechanism of inducing dynamic disasters from shallow to deep coal mining in steep coal seam is revealed,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uiding deep mining in steep coal seam.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rough the panoramic intelligent borehole image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reveals the sharp inclined coal bed line angle and inclined bedding direction is basically the same, indicating that the coal stratum is in the state of strong compression structure; The stress difference coefficient of shallow-turning mining increases non-linearly, and the critical mining 伪 is 0.4. The dynamic disaster induced by shallow-turning mining in steep coal seam is caused by cyclic dynamic shock caused by the instability of overburden structure under horizontal subsection and multi-stage repeated disturbance.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劳伦森大学Bharti工程学院;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计划(2015CB251602) 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2014CB2604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U1361206) “西安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项目(PY16001)”资助
【分类号】:TD8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卫军,侯朝炯,熊仁钦;急倾斜煤层放顶煤分段高度的合理确定[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3期

2 郭锦锋;;“∏”型长钢梁放顶煤在急倾斜煤层中的应用[J];河北煤炭;2010年01期

3 丁言露;刘飞;樊明;;急倾斜煤层的开采分析[J];山西焦煤科技;2011年03期

4 巢建军;;急倾斜煤层开采关键技术与应用趋势研究[J];河南科技;2014年02期

5 王卫军,冉隆明,王寿全;急倾斜煤层顶煤可放性的模糊综合评判[J];煤炭科学技术;2000年06期

6 王卫军,朱川曲,熊仁钦;急倾斜煤层顶煤可放性识别的神经网络模型[J];煤炭学报;2000年01期

7 王忠,宋贵生;利用断层产状预测急倾斜煤层中的断层[J];河北煤炭;2001年01期

8 王显军;急倾斜煤层回采时防灭火研究及应用[J];煤炭技术;2004年09期

9 李良林,聂建湘,陈怀合;急倾斜煤层生根眼损坏与维修[J];煤炭技术;2004年10期

10 朱长河;;急倾斜煤层生根系统灭火实践[J];安徽科技;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志东;;急倾斜煤层综采安全控制重点浅析[A];第五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0年

2 刘年平;王宏图;袁志刚;;急倾斜煤层顶煤可放性识别的支持向量机模型[A];全国大型煤炭企业综采技术发展成果集[C];2010年

3 翟虎威;陈海宾;;浅析宁武煤田急倾斜煤层开采[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1年卷(上册)[C];2011年

4 达力汗·艾合米提;赵凯;yC连兴;柒涛;胡开江;王宁波;;注水软化提高急倾斜煤层坚硬顶煤冒放性的实践[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文平;李运宏;李会玲;;潞安整合矿区急倾斜煤层开采工艺技术研究[A];全国煤矿复杂难采煤层开采技术[C];2012年

6 常博;;急倾斜煤层综放工作面顶煤超前预裂爆破工艺技术探索与研究[A];第五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0年

7 ;葛泉矿急倾斜煤层走向长壁综采关键技术研究[A];河北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刘文斯;;周源山矿急倾斜煤层采煤技术研究与实践[A];全国煤矿复杂难采煤层开采技术[C];2012年

9 刘文斯;;走向长壁采煤法在急倾斜煤层中的应用[A];创新推动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和安全健康发展——2010年湘赣皖闽苏等多省(市)煤炭学会学术交流暨湖南省煤炭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吴国栋;刘治荣;;急倾斜煤层的倾斜条带开采方法[A];第六次全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大会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开霞邋刘亚雄;“急倾斜煤层综采技术”填补空白[N];中国矿业报;2008年

2 廖选勇;绿水洞煤矿:急倾斜煤层综采安全技术问世[N];经理日报;2008年

3 记者 武跃进 厚建刚 通讯员 刘克昌;华亭煤业急倾斜煤层开采技术再获突破[N];中国煤炭报;2014年

4 尹志明;街洞公司创新急倾斜煤层开采法[N];中国煤炭报;2010年

5 龙梅;“铁班子”带出“铁队伍”[N];经理日报;2008年

6 专刊记者 储金莲 杨晓霞;大企业大集团进驻引领新疆采煤技术攀高峰[N];新疆日报(汉);2011年

7 张延颖邋王新生;葛泉矿破解国内罕见开采难题[N];中国矿业报;2007年

8 张延颖 李仁堂;一道煤炭开采难题的成功破解[N];中国煤炭报;2006年

9 张延颖;葛泉矿破解国内罕见56°长壁工作面开采难题[N];科技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李韦 通讯员 孙贵 石廷荣;天府矿业:百年老矿奔向“综采”路[N];中国煤炭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永明;水体下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覆岩稳定性及合理防水煤柱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2 屠洪盛;薄及中厚急倾斜煤层长壁综采覆岩运动规律与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3 张基伟;王家山矿急倾斜煤层长壁开采覆岩破断机理及强矿压控制方法[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4 于健浩;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方法及其围岩移动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5 王明立;急倾斜煤层开采岩层破坏机理及地表移动理论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8年

6 易四海;特厚急倾斜煤层水平分层开采地表沉陷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7 杨帆;急倾斜煤层采动覆岩移动模式及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鹏佳;急倾斜煤层开采顶板注水强度弱化及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2 张煜铖;大安山矿急倾斜煤层开采工艺优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3 朱海苍;孔隙水压作用下急倾斜煤层围岩运动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4 司秋亮;新疆六道湾煤矿急倾斜煤层塌陷机理及综合治理[D];东北大学;2008年

5 郭良春;乌市东二环急倾斜煤层采空区稳定性与治理方案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6 李树峰;急倾斜煤层壁式开采覆岩移动机理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开学;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分析与矿压控制[D];重庆大学;2008年

8 魏刚;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变形的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9 张国堂;急倾斜煤层采空区地表残余移动变形特征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10 孟挺;新疆乌市某急倾斜煤层老采空区场地稳定性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59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459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b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