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近距离煤层群下煤层开采巷道布置错距优化模拟分析
【图文】:
示。模型的前后左右被法向固定,下部3个自由度均固定,上部不固定,重力加速度取-10m/s2。图2极近距离煤层下煤层开采FLAC3D模型2.2网格划分模型网格的划分需要基于精确和简便的双重原则,网格尺寸(Y×X)为5m×4m;将中间煤柱及巷道周围的网格细化,在X方向单元长度为1m,使得受力研究的单元变多,在研究塑性区、应力和位移时取点变多,从而使模拟结果更加精确,如图3所示。图3模型网格细化图3巷道布置初步分析本文首先通过分析上煤层开采对3-1煤层(下煤层)的影响来判定3-1煤层巷道错距取值范围,,然后对巷道布置的错距做进一步数值模拟分析,为工程实际提供参考。2-2煤层开挖回填后,接下来需要模拟的是3-1煤层的开挖,3-1煤层模拟的顺序为先开挖巷道,再开挖工作面,并且在开挖工作面时要按照实际要求分步开挖,每次开挖8m,以提高运算精确度。3-1煤层巷道尺寸为5m×70m×3m,开切眼尺寸为5m×260m×3m。由上述分析可知,2-2煤层在采空区形成后,会形成一定范围的应力增高区和应力降低区。在模型的中部位置,选取垂直于巷道走向的剖面分析中间煤柱两边巷道的应力,并做出应力等值线图,综合分析得出巷道布置大致范围。3-1煤层竖向应力曲线图见图4。图43-1煤层竖向应力曲线图在建立模型时,3-1煤层原岩应力F的计算式如下:F=ρgH(1)式中:ρ———岩体密度,取1000kg/m3;g———重力加速度,取10m/s2;H———煤层埋深,取208.6m。由式(1)可以得
示。模型的前后左右被法向固定,下部3个自由度均固定,上部不固定,重力加速度取-10m/s2。图2极近距离煤层下煤层开采FLAC3D模型2.2网格划分模型网格的划分需要基于精确和简便的双重原则,网格尺寸(Y×X)为5m×4m;将中间煤柱及巷道周围的网格细化,在X方向单元长度为1m,使得受力研究的单元变多,在研究塑性区、应力和位移时取点变多,从而使模拟结果更加精确,如图3所示。图3模型网格细化图3巷道布置初步分析本文首先通过分析上煤层开采对3-1煤层(下煤层)的影响来判定3-1煤层巷道错距取值范围,然后对巷道布置的错距做进一步数值模拟分析,为工程实际提供参考。2-2煤层开挖回填后,接下来需要模拟的是3-1煤层的开挖,3-1煤层模拟的顺序为先开挖巷道,再开挖工作面,并且在开挖工作面时要按照实际要求分步开挖,每次开挖8m,以提高运算精确度。3-1煤层巷道尺寸为5m×70m×3m,开切眼尺寸为5m×260m×3m。由上述分析可知,2-2煤层在采空区形成后,会形成一定范围的应力增高区和应力降低区。在模型的中部位置,选取垂直于巷道走向的剖面分析中间煤柱两边巷道的应力,并做出应力等值线图,综合分析得出巷道布置大致范围。3-1煤层竖向应力曲线图见图4。图43-1煤层竖向应力曲线图在建立模型时,3-1煤层原岩应力F的计算式如下:F=ρgH(1)式中:ρ———岩体密度,取1000kg/m3;g———重力加速度,取10m/s2;H———煤层埋深,取208.6m。由式(1)可以得
【作者单位】: 呼伦贝尔学院工程技术学院;汇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分公司;
【分类号】:TD8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衍,谭学术,胡耀华;对缓倾近距煤层群同采合理错距的探讨[J];贵州工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2 刘新河;于海洋;周奕朝;李哲宁;王鹏;;郭二庄矿近距离煤层同采合理错距研究[J];中国煤炭;2012年04期
3 王文博;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时合理错距的确定[J];煤炭工程师;1993年03期
4 王东京;姜鹏;;相邻工作面同时开采的错距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13年06期
5 李洪;马全礼;耿献文;;近距离煤层同采合理错距分析[J];煤;2006年06期
6 李宏星;丁国利;张小强;刘跃东;;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外错布置方式的合理错距[J];煤矿安全;2014年07期
7 王超;郭忠平;夏俊峰;孙路;;极近距离煤层同采工作面合理错距的确定[J];煤炭技术;2014年07期
8 张春雷;李福胜;刘金凯;张世青;赵健健;许力峰;;李家壕近距离同采煤层工作面合理错距研究[J];煤矿安全;2014年03期
9 罗立平,彭苏萍,王金安;承压水体上对拉面合理错距的研究[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1年01期
10 杨伟;刘长友;杨宇;;层间应力影响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合理错距留设问题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开忠;;近距离煤层同采技术与实践[A];纪念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矿井地质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2年
2 赵景礼;李向阳;李友军;孙中光;董明磊;;错层位巷道布置在矿区绿色开采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煤矿机械安全装备技术发展高层论坛暨新产品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王海龙;郜锦柱;;改进支护技术 控制巷道破坏[A];第3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08年
4 张云宁;罗广利;谢安军;;复杂边角煤柱开采巷道布置及支护方式研究[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倪兴华;;兖州矿区厚煤层巷道布置的改革与实践[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晨阳;;对极近距离煤层开采的动压分析[A];第七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2年
7 王峰;;坚硬顶板下近距离煤层布置研究与实践[A];第六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1年
8 赵庆彪;张振芳;王德胜;赵昕楠;;极近距离煤层整体合层综采放顶煤(岩)技术[A];综采放顶煤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综放开采3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12年
9 郭友学;周伟;王海龙;;断裂构造与巷道稳固性研究[A];全国金属矿山采矿新技术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杨万里;;煤(岩)和CO_2突出危险区的采场巷道布置[A];甘肃岩石力学与工程进展——第四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朱帅;深部热害矿井热环境特性及调温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2 张百胜;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围岩控制理论及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3 蔡光顺;中兴矿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巷道布置及支护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4 李波;近距离煤层开采下位煤层巷道布置及支护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5 黄龙现(Hwang RyongHyon);节理岩体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6 李建璞;超近距离煤层合层开采顶板灾害相似模拟及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胥彪;近距离煤层群同采工作面错距布置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单龙辉;大安山矿近距离煤层同采矿压特征及开采错距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3 于海洋;郭二庄矿近距离煤层同采合理错距及矿压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4 张世武;极近距离煤层开采巷道支护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周学良;赵家寨煤矿近距离煤层同采工作面合理错距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6 刘家成;厚煤层分层开采巷道布置与支护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邵淑成;下分层综采工作面围岩结构特征与巷道布置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
8 储欣欣;坚硬顶板下近距离煤层同采错距及巷道布置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9 冯志强;神东矿区倾斜长壁巷道布置最佳参烽可视化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10 肖同强;高瓦斯煤层群保护层开采及巷道布置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233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52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