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黑龙江省鹿角岭金矿床与二十三公里金矿床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9 20:14
【摘要】:鹿角岭和二十三公里金矿床位于太平岭金铜多金属成矿带。区域上地层出露比较广泛,从中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均有出露。活跃的岩浆活动,为该地区提供了非常好的成矿前提。对该区域上的典型金矿床研究还比较缺乏,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论文旨在对该地区典型矿床进行对比研究,综合野外地质情况与室内实验结果,对区域成矿带中典型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地球化学、成矿物质来源等展开深入研究,为区域金矿找矿提供依据。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鹿角岭与二十三公里这两个矿区侵入岩都属于钙碱性 高钾钙碱性、准铝质 过铝质系列岩石,微量元素蛛网图和稀土元素标准化分布图具有很好的吻合性,指示了这两个矿区的岩浆岩具有同源性特征。两个地区岩浆岩主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Sr、P、Ti等高场强元素。两个矿区侵入岩的Nb/Ta的值分别为10.07和10.80,Zr/Hf的值分别为34.04和31.88,分别与由幔源演化而来的花岗岩的Nb/Ta和Zr/Hf的值接近,表明两个矿区岩浆岩与由幔源岩浆演化而来的花岗岩类似。鹿角岭与二十三公里金矿床流体包裹体个体都比较小,气液成分均以H2O为主,同属于NaCl-H2O体系。流体包裹体都表现出中低温、浅成成矿、低盐度、中低密度的特征,所以鹿角岭与二十三公里金矿床同属于浅层低温低盐度热液型金矿床。鹿角岭金矿与二十三公里金矿床在时间上、空间上与同期含矿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和金厂、洋灰洞子、九佛沟这几个矿床一起构成了一个既互相区别由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属于同一个铜金成矿系列。推测在鹿角岭和二十三公里金矿床深部及外围有可能找到类似于金厂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和类似于洋灰洞子的斑岩型铜矿床的可能性。
【图文】:

技术路线图,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图 1-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工作量大量阅读文献资料,整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按照上述研究思路与方内,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地质工作和室内研究,主要工作量如下(表 1表 1-1 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号 研究内容 工作量 单位1 野外调查 80 天2 调查矿床(点) 2 个3 室内整理样品 30 天4 样品采集 100 件5 野外照相 100 张6 薄片观察 50 件7 光片观察 50 件8 主量元素分析 14 件9 微量元素分析 14 件0 稀土元素分析 14 件

密山,贺根山,佳木斯,黑河


2 区域地质背景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研究区位于中国的东北方向,兴蒙造山带的东部(门兰静,2011;董传武,2014;Shao JA,1994),被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西太平洋板块所挟持,处于佳木斯地块南部陆缘、兴凯地块的西南侧,敦化-密山断裂东侧(图 2-1),发育金铜多金属矿床(王凯红,2004)。早、中三叠世之前,属于古亚洲洋构造域,晚三叠世以来主要受东部古太平洋控制,因此是一个经历了古亚洲洋演化、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以及新生代超壳断裂叠加的复合构造区,,具有复杂的构造-成岩-成矿地质背景。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我国金矿区域划分[J];西北地质;1986年04期

2 王学求;从第十六届国际化探大会看当前金矿化探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物探与化探;1994年01期

3 毋瑞身;关于“金矿化集中区”的讨论[J];贵金属地质;1996年02期

4 ;蒙古已发现14个金矿化带[J];江西地质科技;1997年04期

5 郭光裕,郭万超;峪耳崖金矿金品位统计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找矿论丛;2000年02期

6 李景春,赵爱林,金成洙;划分金矿化集中区的基本准则[J];地质与资源;2002年03期

7 王义文,朱奉三,宫润潭;胶东金矿集中区金矿成矿年代学研究[J];黄金地质;2002年04期

8 邹为雷,曾庆栋,李光明;胶东发云夼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其金矿类型辨析[J];矿床地质;2003年01期

9 倪培兵;断裂活动对金矿形成的作用机理[J];地质找矿论丛;2005年S1期

10 马中平,魏宽义;陕西镇安丘岭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金矿化过程中元素活动规律[J];西北地质;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韦龙明;黄建军;杨世瑜;李惠;李福东;吴烈善;邹湘华;钟昆明;;重要类型金矿床(体)快速定位预测示范研究[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2 李洪奎;;山东金矿找矿取得的主要成果[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3 裘有守;;我所金矿地质研究工作的进展与展望[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6)[C];1987年

4 李永;;图古日格金矿与齐求Ⅰ金矿地质特征对比研究[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5 ;河南省灵宝市安底金矿接替资源勘查[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6 段瑞焱;吕英杰;;中国金矿床的时控分布特点[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9)[C];1984年

7 林宝钦;沈而述;张立东;商翎;K·H·波尔森;R·布罗米克尔;S·B·格林;K·A·贝克尔;L·W·戴蒙德;D·马歇尔;;中国辽西地区与加拿大赖斯湖地区金矿类型及其地质条件的对比[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8)[C];1989年

8 苗来成;翟裕生;朱成伟;关康;罗镇宽;;花岗岩类侵入体与金矿化关系探讨——以胶东招掖成矿带为例[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9 刘雯婷;敬荣中;唐艳萍;;新疆伊尔曼得、小于赞金矿综合物化探方法技术研究[A];依托国家资源战略、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做大做强域内企业、共谋中西部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2013(桂林)第六届中西部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河北省青龙县夏杖子金矿普查地质报告[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家农 张克勤;“中国金矿”伦敦上市融资成功[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李广涛;中国金矿前景看好[N];中国黄金报;2004年

3 ;贵州:煤层当中暗藏金矿[N];民营经济报;2006年

4 刘国荣;湖南诞生新金矿基地[N];中国黄金报;2012年

5 记者 邓安华;“三定”确保沙金采挖后的生态恢复[N];甘孜日报(汉文);2008年

6 本报记者 王九会 通讯员 赵华成;重振雄风 三年实现跨越[N];中国黄金报;2007年

7 记者 李晓明;中国金矿研究成大会热点[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8 贺桥;内蒙古产权市场推出“大餐”[N];中国矿业报;2009年

9 本报通讯员 齐明宇 吴天鹏 战立斋 本报记者 席锋宇;10年探获12座金矿[N];法制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李超;黔西南找金前景广阔[N];中国黄金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文;海南抱伦金矿矿床成因与深部矿体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郭健;井工金矿采选过程安全预警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3 姜丽莉;滇西北甭哥金矿床岩浆作用与矿床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4 赵俊伟;青海东昆仑造山带造山型金矿床成矿系列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刘亚剑;山东省龙口南部地区金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胡华斌;鲁西平邑地区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7 夏勇;贵州贞丰县水银洞金矿床成矿特征和金的超常富集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8 朱炼;黑龙江东安—汤旺河地区金矿地物化遥综合成矿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9 杜子图;西秦岭地区构造体系对金矿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7年

10 曹烨;冀西灵寿县石湖金矿床的矿物地球化学及深部远景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建宏;黑龙江高松山金矿床成矿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喻聪骏;云南富宁水合口金矿控矿构造分析及找矿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周超;新疆北山地区大青山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谢志远;内蒙古浩尧尔呼洞金矿床构造控矿解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徐林娜;铜陵刺山矽卡岩金矿地质学和矿物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刘海明;甘肃合作市岗岔金矿成因矿物学与成矿流体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张骞;云南西部新近系砂砾岩型金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张晓伟;豫西萑香洼金矿地质与成矿流体地球化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符家骏;黑龙江省争光金矿矿床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张兴康;豫西吉家洼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2538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538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2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