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VSP地震波Q值提取方法及分析

发布时间:2017-03-18 04:07

  本文关键词:VSP地震波Q值提取方法及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由于岩层是非完全弹性的不均匀介质,使得地震波的部分弹性能量不可逆转的转化为热能发生耗散,因此造成了地震波能量的衰减和频散,,降低了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在地震图中表现为振幅衰减、相位畸变,这种由于介质的非完全弹性而引起的振幅衰减现象称为吸收。 地震波衰减的一个重要物理参量是介质的吸收系数或品质因子Q值,它描述了介质非完全弹性特征。实验室和实际数据测量结果均表明,品质因子与岩石物性、流体类型及流体饱和度等因素有关。因此,品质因子可作为油气储层识别和烃类检测的一个判断标志,由此可见品质因子Q的准确反演显的很重要。 前人提出了很多估算品质因子的方法,这些方法分别在时间域和频率域中进行。时间域代表性的方法有脉冲振幅衰减法、脉冲上升时间法和脉冲展宽法;频率域代表方法有频谱比法,质心频率偏移法和峰值频率偏移法等。由于时间域地震脉冲的幅度信息经常受到散射、几何扩散等因素影响,很难估计出高精度的Q值。相比较频率域方法受到的影响因素少,反演的Q值精度较高。 本文详细阐述了地震波在粘弹性介质中的衰减机制和频散模型,并收集前人资料,概括总结了几种求取Q值的方法。本文从中选取了两种方法:频谱比法和质心频率偏移法,进行重点阐述。详细记述了两种方法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简单模型,建立Q值估算的流程,提取Q值,完成正反演,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Q值估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地震波频散进行补偿,因此本文也对反Q滤波进行了简单描述。
【关键词】:衰减 Q值 质心频率偏移法 频谱比法 正、反演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63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引言9-16
  • 1.1 研究地震波吸收衰减与补偿的目的和意义9-11
  • 1.2 国内外 Q 值提取及反 Q 滤波现状11-14
  • 1.2.1 Q 值提取方法现状11-13
  • 1.2.2 反 Q 滤波现状13-14
  •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14-16
  • 第二章 地震波吸收和衰减理论16-31
  • 2.1 粘弹性介质16-19
  • 2.1.1 粘弹性介质概述16-17
  • 2.1.2 粘弹性介质中平面波衰减机制17-19
  • 2.2 粘弹性介质基本模型19-26
  • 2.3 地震波的吸收、衰减特性26-31
  • 2.3.1 地震波衰减原理26-27
  • 2.3.2 影响地震波衰减的因素27-31
  • 第三章 提取品质因子的方法31-44
  • 3.1 Q 值的基本定义31-32
  • 3.2 Q 值提取方法32-41
  • 3.2.1 李氏经验公式法32
  • 3.2.2 谱比法及改进的谱比法32-35
  • 3.2.3 斜率法35-37
  • 3.2.4 质心频率偏移法(CFS)37-39
  • 3.2.5 解析信号法39-40
  • 3.2.6 上升时间法40-41
  • 3.3 时-频变换方法41-44
  • 3.3.1 Fourier 变换41-42
  • 3.3.2 S 变换42-44
  • 第四章 反 Q 滤波方法及原理44-54
  • 4.1 福特曼模型方法原理45-47
  • 4.2 非弹性频散模型的建立47-50
  • 4.2.1 常 Q 模型47-49
  • 4.2.2 Boltzmann 线性叠加原理49-50
  • 4.3 反 Q 滤波的影响因素及稳定方法50-54
  • 4.3.1 影响反 Q 滤波的因素50-52
  • 4.3.2 提高反 Q 滤波稳定方法52-54
  • 第五章 Q 值正反演模拟及方法对比54-62
  • 结论与建议62-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真理,李幼铭;细胞自动机地震波模拟的并行化算法[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3期

2 罗明秋,刘洪,李幼铭;地震波传播的哈密顿表述及辛几何算法[J];地球物理学报;2001年01期

3 马永旺,詹正彬,顾汉明;伪谱法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J];石油物探;2001年02期

4 徐天吉;李显贵;范菊芬;程冰洁;;运用Hartley变换模拟地震波在正交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6年04期

5 裴海侠;刘志伟;;地震波方程频率域边界元法[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6 王童奎;李瑞华;李小凡;张美根;刘红艳;;谱元法数值模拟地震波传播[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7 牛滨华,孙春岩;地震波理论研究进展——介质模型与地震波传播[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年02期

8 金星;;如何从事地震科学研究[J];福建地震;2006年Z1期

9 李信富;李小凡;;复杂介质地震波传播的褶积微分算子数值模拟[J];地震学报;2008年04期

10 宫同举;孙成禹;彭洪超;肖云飞;孙甜甜;;几种提取品质因子方法的对比分析[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正林;牟永光;狄帮让;;地震波传播的小波表示及多尺度算法[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王彦宾;陈晓非;;非均匀全地球模型地震波传播数值计算研究进展与展望[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文芳;程文p<;;工程结构场地地震动特征的研究理论和计算分析[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4 谷志猛;王耿峰;李凯锋;马福诚;吴绳正;;海洋地震勘探与海洋测绘[A];第二十一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磊;陈勇;曹禹;杨孔庆;高亮;李幼铭;;复杂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的Hamilton描述及模拟[A];Structure Preserving Algorithm and Its Application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6 裴正林;牟永光;;复杂介质地震波传播小波多尺度自适应数值解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金城;李锐;刘菲;韩若飞;;在未知地质条件下反演远距离震源点位置的探索与实践[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三)——地球物理探测与应用[C];2007年

8 吴如山;安芸敬一;;地震波的多次散射和能量传递——散射效应和固有衰减的分离 Ⅱ.理论对兴都库什地区的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8)[C];1989年

9 吴如山;;三维复杂介质中地震波传播与成象——快速单程算子及其应用[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10 冯德益;聂永安;;含裂隙双相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地震波传播[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源;VSP的3D面孔[N];网络世界;2010年

2 王跃 邓道静;缅甸YAGYI——1井VSP项目通过验收[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下一代企业网核心的选择[N];网络世界;2009年

4 本报记者 郭涛;3D扩展引发高端存储变革潮[N];中国计算机报;2010年

5 电脑商报记者 刘一冰;“兼”济天下 有“容”乃大[N];电脑商报;2010年

6 特约通讯员 王芮;中国石化南京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N];中国职工科技报;2010年

7 记者 刘晓飞 特约记者 李金生;创新技术锻造“找油先锋”[N];中国石油报;2009年

8 记者 刘纯友;科大两学者荣膺何梁何利奖[N];安徽日报;2009年

9 记者 朱米福;冀东油田开展井地联合勘探攻关[N];中国石油报;2009年

10 李;3Com NBX深入中国市场[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清;光栅谐振子检测地震波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黄翼坚;多井源距VSP速度分析及逆时偏移[D];长安大学;2010年

3 赵雪平;地震波传播性质及地震勘探弱信号的混沌振子检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李子顺;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徐刚;基于井中地球物理和地面地震资料的高精度储层预测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6 焦长洲;地震作用下隧道式复合锚碇动力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7 朱新运;衰减、场地响应等地震波传播相关信息综合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8 何现启;EDA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特征及参数反演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许卓;基于地震干涉法的波场成像技术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邹冠贵;孔隙介质地震波传播及衰减特征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风;VSP地震波Q值提取方法及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2 史竹兵;拟南芥VSP1蛋白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初步晶体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范晓南;VSP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余振;VSP反Q滤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王云宏;斜井VSP速度分析与成像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赵茂强;多分量VSP/RVSP正演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赵俊省;斜井三维VSP多波射线正演方法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高爽;高层建筑与桩土共同作用的抗震性能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9 黄玲;基于地震波的弹着点位置检测的设计[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冯落;天津滨海软土地区地震频谱和场地动力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VSP地震波Q值提取方法及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53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b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