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煤变质程度对中低阶煤储层孔裂隙发育的控制作用

发布时间:2019-10-03 21:53
【摘要】:煤变质程度是控制煤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不同煤阶煤储层孔裂隙发育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组煤层为例,基于SEM、荧光显微观察、压汞、低温液氮吸附、低场核磁共振和X-CT扫描三维重构等实验技术手段,研究不同煤阶煤储层物性特征及变化规律,揭示煤变质程度对孔裂隙发育的控制作用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变质程度增高,煤中植物组织孔、粒间孔等原生孔隙减少而气孔等次生孔隙增加;孔隙度呈"减小—增大—减小"的波状变化,大中孔比例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微小孔比例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吸附孔孔径增大,BJH总孔体积和BET比表面积减小,孔隙结构趋于均一而孔隙表面先变粗糙后逐渐光滑;煤中裂隙先减少后增加,裂隙性质逐渐变好,裂隙排列逐渐规则化。
【图文】:

孔径分布,镜质体反射率,相关关系


度反弹,直到RO值大于1.3%时,孔隙度出现降低趋势。煤的孔隙度随镜质组反射率的波状变化说明了煤变质作用对孔隙影响较为复杂。当RO值介于0.5%~1.0%之间时,煤化作用中发生沥青化作用和第一次跃变,加之物理压实作用增强,导致煤岩孔隙度迅速减小。RO值大于1.0%以后,随着煤变质作用的进行,生烃作用导致气孔大量产生,使煤岩孔隙度出现一定程度增大,当RO值大于1.3%以后,随着煤化作用第二次跃变和脱水作用的完成,煤岩孔隙度再次下降。图4煤的孔隙度与镜质体反射率RO的相关关系Fig.4Correlationbetweencoalporosityandthecoalvitrinitereflectance2.3孔隙结构2.3.1孔径分布煤的孔隙孔径分布较广,包括微孔、小孔、中孔和大孔等,因此需要结合多种测试手段分析不同孔径的孔隙,本文中结合压汞方法和低温液氮吸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孔隙分类采用国内应用较多的霍多特[16]的分类方法,即大孔(>1000nm)、中孔(100~1000nm)、小孔或过渡孔(10~100nm)、微孔(<10nm)。(1)压汞孔径分布。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组煤样压汞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进汞饱和度总体偏低,分布在15.55%~54.44%之间,多为35%以下,仅准格尔地区为50%以上,退汞效率为35.59%~68.10%,孔隙连通性整体较差(表1)。孔隙构成以微小孔(<100nm)为主,,所占比例为64.82%~91.50%,其次为大孔,为

孔径分布,煤变质程度,压汞,孔径分布


缘山西组不同煤阶样品低温液氮吸附实验的孔径分布如表2所示,孔径分析表明,煤样中吸附孔隙中以微孔、小孔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2.64%~61.54%、30.77%~72.72%,中孔次之,占7.65%~37.31%,以RO=1.58%左右为转折点,中、小孔呈“凸”字型变化,先增大后减小,微孔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呈“凹”字型变化,先迅速减小,后期小幅增高(图6)。图5压汞孔径分布与煤变质程度的关系Fig.5Correlationbetweentheporesizedistributionthroughmercuryintrusionandthecoalvitrinitereflectance表2不同煤阶煤样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孔径分布Table2Poresizedistributionofthecoalsamplesindifferentranks地区RO/%孔径分布微孔/%小孔/%中孔/%河曲0.6436.8544.4918.66河曲0.6838.2750.5211.20河曲0.7137.0355.327.65柳林1.2329.2055.8814.92交口1.3716.5566.6816.76交口1.435.6561.2533.11石楼1.582.6460.0537.31韩城1.619.0972.7218.18韩城1.6816.6766.6716.67韩城1.7861.5430.777.69韩城1.8037.5050.0012.50韩城1.8116.6766.6616.672.3.2吸附孔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基金】: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1311015-01) 西安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金项目(编号:6310116056);西安科技大学科研培育基金项目(编号:201723)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华友;;宜洛煤田煤变质程度显著性差异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技术;2010年08期

2 张代钧;煤结构与煤变质程度关系初探[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9年05期

3 唐红松,王滋平;滇东北地区煤变质程度与铅锌矿成矿关系初探[J];矿产与地质;2005年03期

4 孙东甫;;岩浆岩对九龙山煤矿煤变质程度的影响[J];河南科技;2012年06期

5 吴北枢;;煤种名称[J];地球;1983年06期

6 吴代赦,郑宝山,唐修义,王燕,刘晓静,胡军,Finkelman RB;中国煤中氟的含量及其分布[J];环境科学;2005年01期

7 唐书恒;蔡超;朱宝存;段利江;张佳赞;;煤变质程度对煤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工业;2008年12期

8 吕帅;马施民;孔祥如;孙萌萌;赵明东;郭昌鑫;;中国煤中砷的含量分布及分级研究[J];中国矿业;2014年03期

9 赵志根,唐修义,杨起,黄文辉;哈密、淮北煤变质程度与稀土元素的关系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10 陈儒庆,曹长春,阮贵华;广西煤的X射线衍射特征[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本文编号:25456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5456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c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