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伊犁盆地中下侏罗统多种能源矿产富集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24 20:14
【摘要】:伊犁盆地位于新疆西部,在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发现清洁能源铀矿,同时发现大型煤矿,且其找矿成果十分显著,受到国内学者与地质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现已成为我国铀矿勘查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多种能源矿产开发利用示范基地之一。基本落实了多个砂岩型铀矿床,也探明了1600亿吨煤炭资源量。找矿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但研究程度尚不够全面,造成对伊犁盆地整体成矿潜力认识不足,特别是铀煤共存现象以及开采时序问题一直困扰着地质工作者。本文基于此问题,依托“伊犁盆地重点煤炭开发区放射性地质环境调查”生产与科研项目,根据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伊犁盆地成矿地质背景,充分利用核工业、煤田、地矿、石油等主要勘查单位历年来取得的勘查成果,经过分析系统整理、综合研究,力求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更客观地总结出伊犁盆地的沉积演化史、沉积环境和成矿规律,以整个盆地为研究对象、以水西沟群为重点、以多种能源矿产为内容,研究了多种能源矿产的富集规律和成矿地质条件,提出多种能源矿产勘查与开发的时序问题。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以整个伊犁盆地的多种能矿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伊犁盆地构造、沉积、矿产特征,重点研究伊犁盆地沉积作用和沉积相、典型矿产、成矿时序、成矿规律和成矿条件,并提出勘查开发时序方案。丰富了伊犁盆地成矿理论,服务地质生产。(2)研究伊犁盆地多种能源矿的成矿时序和富集规律,提出伊犁盆地能源矿产的成矿作用时序是:煤矿-铀矿(铼矿)-油气,即煤矿最早、铀矿和铼矿次之、油气最晚,并且铀矿和油气具有后生富集特征、煤矿具有原生成矿特征。(3)研究了典型矿产基本特征和成矿条件,分析了其共性和差异性,提出铀矿是本地区最重要的能源矿产,其次是煤矿,再次是铼矿,最后是油气矿产。认为构造、沉积、气候是多种能源矿产形成的基本条件。(4)从沉积厚度、砂泥比等五方面,分层段研究了水西沟群的结构、展布,重新划分了沉积相带,认为扇三角洲相和曲流河相是形成稳定的泥-砂-泥地层结构的有利相带,不仅成为良好的铀矿赋存空间,也是优质的油气贮层,为进一步研究目的层提供了工作思路。(5)针对铀煤同层共生,打破行业壁垒,推进资源共享,支持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力求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首次提出综合勘查与合理开发的设想,并试图在伊犁盆地建立协同勘查与有序开发的评价机制;(6)伊犁盆地构造稳定,成煤条件优越,在盆地边缘发现的主要煤层厚度较大而且稳定性好,一直向盆地中心延伸,通过伊参1井可进行全盆对比,并且煤质类型与变质程度几乎全盆一致。则认为主煤层在整个盆地是连续的,构造成盆地含煤地层的主要格架,从而扩大了煤矿勘查与找矿靶区;(7)伊犁盆地南缘铀成矿条件较好,特定的地球化学环境造就了特有的铀矿成矿规律,表明铀矿化或铀矿床仅分布在盆地边缘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盆地中心尚未发现铀异常或铀矿化显示,推测盆地中心难以形成铀矿床,进而缩小了铀矿找矿靶区。
【图文】:

构造区划,伊犁,盆地,乌孙


盆地(局部断陷),具有山间盆地的性质。盆地总体上呈西宽东窄,直到尖图 2-1)(张国伟等,1999;Honda et al.,2014)。盆地面积 4×104km2,大部分萨克斯境内,包括上伊犁与下伊犁。中国境内 1.4×104km2,其北部为北天山古琴山、阿吾拉勒山,中部察布查尔山(或乌孙山),南为南天山的伊什基山等,其间有伊宁凹陷、巩乃斯凹陷、昭苏凹陷和特克斯凹陷(Yue et al.,,2011

剖面图,简表,南北向构造,构造演化


伊犁盆地主要建造及其构造演化简表(据熊利平,2003)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6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忧;荣辉;彭浩;黄琨;马青青;万军伟;;伊犁盆地蚀源区铀源条件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年06期

2 邓思哲;马文礼;;西伊犁盆地石炭—二叠系发育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5期

3 张进;李锦轶;朱志新;;伊犁盆地南部乌孙山晚新生代变形特征及意义[J];新疆地质;2009年02期

4 艾南山;王永兴;;伊犁盆地的水系与新构造应力场的关系[J];新疆地理;1984年01期

5 张耀东;;通往伊犁盆地的达坂[J];新疆人文地理;2015年12期

6 杨宾;;新疆伊犁盆地蒙其古尔铀矿石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住宅与房地产;2017年23期

7 李静,段敬义,古丽,罗赓彤,张萍,刘和忠;伊犁盆地复种大豆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4年05期

8 刘俊霞,丁燕云,李占奎;伊犁盆地中部航磁异常特征与构造的关系[J];物探与化探;1997年03期

9 张林;杜小弟;;新疆伊犁盆地二叠系主力烃源岩与勘探方向新认识[J];中国矿业;2017年S2期

10 索奎;张贵宾;梅岩辉;马勇胜;;重磁三维反演伊犁盆地中部密度和磁性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1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胜祥;陈戴生;王瑞英;蔡煜琦;;伊犁盆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2 张占峰;刘俊平;邱余波;康勇;;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进展[A];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3 贾中芳;;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勘查技术综述[A];第十九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17年

4 晏文权;宋昊;;伊犁盆地地层岩性界面与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关系[A];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7年

5 李亚哲;郭华军;王力宝;;伊犁盆地石炭系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A];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6 冯世荣;王军;;伊犁盆地盆-山构造及流体演化和砂岩型铀成矿关系分析[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三——“十五”地质行业重大找矿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7 乔淇;张虎军;;伊犁盆地洪海沟地区Ⅷ旋回层间氧化带特征[A];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8 虞航;蔡煜琦;刘红旭;张晓;王勋;曹清艳;所世鑫;陈峰;王永文;;新疆伊犁盆地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特征及成因探讨[A];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9 郑秀亮;郑新生;杨玉梅;肖继南;翁月新;;伊犁盆地介形类化石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10 倪仕琪;宋继叶;张晓;李真真;邱余波;张虎军;王毛毛;;伊犁盆地南部郎卡地区含铀岩系古沉积环境恢复及成矿意义[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摘要集[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其勤邋贾存善;掀开伊犁盆地资源的“盖头”[N];中国石化报;2008年

2 记者 张行勇;中科院地环所 伊犁盆地风力影响中亚古粉尘输出[N];中国科学报;2019年

3 杨建英 于明德;伊犁盆地油气勘探发现有利层系[N];中国矿业报;2015年

4 徐晓峰 于明德;伊犁盆地非地震勘探项目招标落锤[N];中国石化报;2012年

5 记者 张立 通讯员 吴燕辛;伊犁盆地高精度重磁电勘探工程首战告捷[N];中国矿业报;2015年

6 王领柱;风雨彩虹60载[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年

7 本报记者 滕艳 整理;注重需求 瞄准前沿 勇于创新 实现突破[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于德福 通讯员 单广宁;创新开启找铀之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5年

9 本报记者 赵凡;科技瞄准一流 找矿全面突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10 ;转战戈壁荒漠的一支钢铁队伍[N];工人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盛富;伊犁盆地中下侏罗统多种能源矿产富集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2 王亚军;伊犁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D];西北大学;2013年

3 熊利平;伊犁含油气盆地综合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4 苗建宇;新疆北部主要盆地二叠系烃源岩沉积环境与生烃特征[D];西北大学;2001年

5 江文剑;新疆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物源分析及盆山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贾丽敏;新疆伊犁盆地风成沉积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物源和环境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2 肖凯;四川盆地震旦系、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深部热液与伊犁盆地侏罗系表生热液对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3 马帅;伊犁盆地侏罗系中下统沉积特征与聚煤规律分析[D];新疆大学;2012年

4 赵相朋;伊犁盆地石炭—二叠系构造演化与层序特征[D];西北大学;2009年

5 李注苍;新源阔尔库—拉斯台一带石炭纪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及其含矿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6 季洪伟;活性炭测氡在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勘探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7 张凯;砂岩型铀矿活性炭测氡数据处理及远景预测[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8 马文华;伊犁地区石炭系阿克沙克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分析[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78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678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f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