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流变力学特性CT试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D315
【图文】:
图 2-1 制作得到的石灰岩试件Fig. 2-1 made limestone specimens下几个步骤:SYJ-150 型低速金刚石切割机,把事先选择的岩块的薄片,薄片高度在 20mm 以下。步切割好的岩块薄片固定在 ZHX-13 型台式钻床岩圆柱形试样。试件采用湿式加工法钻取,在钻芯过试件,取得的岩芯长度在 15-20mm 之间。的岩芯试件固定在 SYJ-150 型低速金刚石切割机体,切割要确保两个切面完整及平整。磨床将上一步取得的试样进一步打磨,保证试件平标准试件,加工后的试样保持自然风干状态。
图 2-1 制作得到的石灰岩试件Fig. 2-1 made limestone specimens为以下几个步骤:用 SYJ-150 型低速金刚石切割机,把事先选择的岩块切割试样的薄片,薄片高度在 20mm 以下。上一步切割好的岩块薄片固定在 ZHX-13 型台式钻床上,灰岩圆柱形试样。试件采用湿式加工法钻取,在钻芯过程破坏试件,取得的岩芯长度在 15-20mm 之间。取得的岩芯试件固定在 SYJ-150 型低速金刚石切割机上,圆柱体,切割要确保两个切面完整及平整。小型磨床将上一步取得的试样进一步打磨,保证试件平整m 的标准试件,加工后的试样保持自然风干状态。
图 2-3 ZHX-13 型台式钻床Fig. 2-3 ZHX-13 bench drilling machine绍T 试验系统mography)技术,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准直的特点,并用高灵敏度探头绕扫描物体一圈像准确清晰等特点。 X 光穿透不同密度的物质表现出了不同的能力的地方对 X 射线的吸收能力越强,X 射线的衰,X 射线的衰减遵循指数规律。CT 扫描照片上白色区域表示该区域物质密度较大;CT 扫描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智纯,缪协兴,茅献彪;岩石流变损伤方程与损伤参量测定[J];煤炭科学技术;1994年08期
2 夏才初;钟时猷;;室内岩石流变试验中的几个问题[J];勘察科学技术;1992年01期
3 王波;高昌炎;陈学习;杨建林;闫刚;;岩石流变扰动特性单轴压缩试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7年06期
4 张尧;熊良宵;;岩石流变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地质力学学报;2008年03期
5 王德胜;宋勇军;;岩石流变力学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年03期
6 陶振宇;贾愚如;;关于岩石流变试验问题[J];勘察科学技术;1983年01期
7 张杰;魏永强;仇学明;石贤增;周星德;;岩石流变分数阶模型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17年02期
8 邓荣贵,周德培,张倬元,付小敏;一种新的岩石流变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6期
9 王思敬;韩贝传;孙惠文;;韧性剪切带形成的岩石流变学特征[J];地质科学;1992年03期
10 徐平,杨挺青;岩石流变试验与本构模型辨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钧;李永盛;;岩石流变力学及其应用[A];岩石力学新进展[C];1989年
2 陶振宇;赵宇挥;;一个新的岩石流变模型及应用[A];全国岩石边坡、地下工程、地基基础监测及处理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3年
3 蒋昱州;徐卫亚;王瑞红;;考虑温差影响的神经网络岩石流变模型研究[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刘宗光;;加载系统对岩石流变试验的影响[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5 王艳辉;刘传伟;李通林;杜云贵;;岩石流变特性的层叠模型[A];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6 蒋龙腾;刘贵;石耀霖;;岩石流变性质的有限元计算[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10核幔边界、地核结构及其动力学特征、专题11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12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C];2015年
7 范华林;金丰年;;岩石流变损伤模型的探讨[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8 韩冰;王芝银;;分级加卸载条件下岩石流变参数估计研究[A];全国岩土工程反分析学术研讨会暨黄岩石窟(锦绣黄岩)岩石力学问题讨论会文集[C];2006年
9 陶振宇;余启华;莫海鸿;;岩石流变及断裂的有限元分析[A];第一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10 孙钧;;岩石流变和粘弹塑性问题的边界单元方法[A];边界元法在岩石力学和工程中应用会议文集[C];198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沅江;岩石流变的本构模型及其智能辨识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2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3 崔希海;岩石流变扰动效应及试验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4 李磊;千枚岩隧道挤压性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5 刘贵;组构对花岗质岩石流变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6 王新刚;饱水—失水循环劣化作用下库岸高边坡岩石流变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骏;岩石流变力学特性CT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2 高昌炎;岩石流变扰动特性试验研究[D];华北科技学院;2018年
3 李娜;自然与饱水状态下金川二矿区深部岩石流变特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4 赵庆荣;水电站工程隧道高温条件下岩石流变特性及围岩变形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5 郑欣平;金川二矿区深部岩石蠕变与松弛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张向阳;金川二矿区深部岩石力学性及岩石流变损伤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7 高丽君;隧道围岩流变对衬砌结构长期安全性影响规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8 徐达;红层岩石蠕变特性及其非线性本构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9 甘浩男;中上地壳岩石流变与拆离断层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李远;任意形状隧洞的粘弹性位移解析解[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年
本文编号:27466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746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