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大黄山一号井灾害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0-07-09 07:47
【摘要】:安全管理长期以来一直是煤矿生产管理的核心要点,但近年来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暴露出当前安全生产领域“认不清、想不到”的问题突出。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强调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从隐患排查治理前移到安全风险管控。基于这种形式,本文结合大黄山一号井矿井灾害情况,采用安全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大黄山一号井灾害风险管控体系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灾害风险排查方法,对大黄山一号井进行了风险排查,共得到了56条相关灾害风险;利用风险矩阵法,建立了大黄山一号井危险源评价矩阵,对排查出的灾害危险源进行了评价,得出了相关风险值和风险等级,并制定了管控措施;建立了大黄山一号井灾害管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了各指标的权重,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得到了大黄山一号井灾害管控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制定了所建立指标体系中各二级指标的计分方法,对大黄山一号井2018年1月至8月灾害管控水平的进行了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所建立的灾害管控效果评价方法能更好的反映大黄山一号井的灾害管控效果的变化。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建立了适合大黄山一号井的灾害风险管控体系。将本论文成果在大黄山一号井进行应用,使大黄山一号灾害风险管控水平持续提高,为大黄山一号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手段。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D79
【图文】:

风险,预控管理,事故风险,隐患


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与所管理的关口有关系很大管理水平也越高。所以,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没有绝全管理工作非常到位,也会有尚未辨识到的危险源隐患一旦出现,风险就会随之出现。安全法则”,有隐患则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对事故的事前控制管理和事后应急管理都有采用。作用,能够达到消除或降低部分事故风险的目的,风险全部消除,所以安全管理风险将会在 0~1 之降低、毫不作为的,是最低水平的安全管理;1 代控状态、没有任何隐患、没有任何风险、不会发生越高,煤矿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就越低,安全系统就越低;风险预控管理水平越低,煤矿发生事故的也越大,同时事故风险就越高。因此,风险预控管如图 2.4 所示。图中,0 表示安全系统没有任何风险 代表系统风险最大,即系统风险没有受到任何控制

风险矩阵


然后利用两者的乘积来反映事故的风险程度(R),表示为 R=L×S。风险矩阵评价法可用于大多数安全风险的评价。风险矩阵法矩阵如图 2.6 所示。图2.6 风险矩阵图

矿井,井田,地形


矿井井田坐标范围为:东经 88°37′15″~88°40′15″,北纬 44°01′30″~44°03′00″;中心位置坐标为:东经 88°38′45″,北纬 44°02′15″。矿区交通位置图如图 3.1 所示。图3.1 矿井交通位置图3.1.2 地形地貌该井田位于天山北麓,地形主要以丘陵为主,地形相对起伏不大,呈南高北低走势,地面标高在+1000~+1100m 之间,最高点标高为+1145.40m,相对高差都在 50m 到 100m之间,绝对高差为 220.40m。矿区内有一条常年性河流——黄山河,发源于博格达山雪峰,由南向北贯穿井田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佟瑞鹏;李春旭;李阳;;煤矿安全管理行为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年11期

2 丁振;张歂;;浅析大数据技术助力煤矿安全管理[J];中国煤炭;2015年10期

3 杨春宁;;基于内控管理的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研究[J];中国煤炭;2015年07期

4 高晓旭;张旭;董丁稳;李鑫杰;聂尧;;煤矿危险源多层递阶模型及风险评价[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5 曹庆仁;李凯;;各种煤矿安全管理行为及其相互影响作用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年01期

6 高西林;程志勇;金建春;;基于AHP和AMM的煤矿安全风险评价研究[J];煤炭工程;2014年12期

7 李万庆;裴志全;孟文清;;AHP-RBF神经网络在煤矿安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8 何叶荣;李慧宗;王向前;;煤矿安全管理多元风险辨识及演化机理[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年05期

9 赵振海;;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与质量标准化体系比较探究[J];中国煤炭;2014年04期

10 乔万冠;李新春;;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煤矿企业风险评价[J];煤炭工程;2014年04期



本文编号:27471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7471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2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