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煤炭黄金十年的逝去和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许多被高速扩张式发展所掩盖的问题日益凸显,煤矿安全生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困境。在一些煤炭企业中,安全监管部门以强制约束、经济处罚为主要特征的安全管理模式给煤矿一线职工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部分职工存在工作懈怠、非正常离职、甚至报复破坏等现象,煤矿心理系统呈现裂化趋势。现有关于煤矿心理方面的研究多基于局部、静态的分析,忽视了个体状态信息构成的针对性,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及个体的社会交往属性,难以基于“个体-群体-整体”作用视角把握煤矿企业中一定安全目标约束下,个体心理状态、环境认知、关系劣化问题的本质。煤矿心理系统研究需关注“安全心理-环境认知-交往关系”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促进它们之间的协调干预,实现煤矿安全心理系统持续优化。本文基于系统论视角,借鉴生态理论对煤矿安全心理生态系统的概念进行剖析,界定了两个核心要素,即状态和关系。首先,提出了煤矿安全心理生态概念,在此基础上,立足“态”健康内涵剖析,将其划分为三个维度:普适性、职业性和安全目标指向性,并在测量数据基础上建立了个体“态”健康的测度准则;其次,通过文献梳理,借鉴拓扑心理学将煤矿安全心理环境因素划分为物理环境认知人文环境认知和安全目标实现补偿认知三个维度;再次,将关系界定为“个体-个体”差异关系和“个体-环境”协调关系两类,引入群体概念和群体交往调查,提出了群体内和群体间个体差异的测度方法,并将“个体与环境”协调关系纳入生态测度结构,建立了群体“态”健康的测度准则;然后,提出了煤矿安全心理“态”和“势”的测度框架,对现有状态和系统演化的敛散性进行测度;最后,建立了群体内个体之间的相互模仿的动力模型和群体约束下的个体有限交互模型,并进行了干预仿真实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煤矿安全心理生态优化建设的策略思路。将研究主要内容和创新性总结如下:(1)煤矿安全心理生态概念中个体“态”健康与群体“态”健康刻画研究。煤矿安全心理生态是煤矿安全概念框架内个体的心理状态及这种状态与其他个体状态和所处环境间的紧密关系,状态要素划分为两个层面:个体和群体,关系要素划分为两类:个体状态间关系和个体与环境认知间关系。个体状态通过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分别为普适性心理健康损害、职业导向性心理健康损害和职业安全目标指向合理性认知,在数据测量基础上界定了劣性值检出标准,通过劣性检出结果定义了损害强度和广度,统一了三个维度的测度标准,提出了个体“态”健康概念。通过文献研究,将煤矿安全中的环境认知维度进行了划分,将其分为物理环境认知和人文环境认知及安全目标实现补偿认知,对环境认知的非优良状态进行了测度,将个体“态”健康差异及个体与环境关系差异引入测度框架,提出了群体“态”健康概念。(2)煤矿安全心理“态-势”测度研究。在个体“态”健康和群体“态”健康概念量化基础上,进行健康确级,构造布尔向量,进行数理逻辑运算,进行煤矿安全心理生态的“态”的综合测度;通过布尔向量分量间距离大小,进行煤矿安全心理生态的“势”的敛散性测度,研究发现群体2的安全心理生态的“态-势”在同一煤矿不同部门中呈现高度同步性。(3)煤矿部门内非正式群体划分及群体间交互关系研究。群体数据间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煤矿部门的群体信息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群体2具有较优的测度结果;借助个体间交往数据,进行非正式群体划分;发现个体“态”健康特征信息在子群体规模和凝聚力变量上呈现显著性差异。(4)个体“态”健康特征信息与环境认知间关系及人口特征变量的影响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物理环境认知信息与个体“态”健康特征信息NH中的NH1、NH2和NH3,人文环境认知信息与个体“态”健康特征信息NH中的NH1、NH2、NH3和NH4,安全目标实现补偿认知与个体“态”健康特征信息NH中的NH1、NH2、NH3、NH4和NH5存在显著相关性;人文环境认知信息和安全目标实现补偿认知信息与个体“态”健康特征信息WH和个体“态”健康特征信息OSC中除OSC3外各维度间均存在相关性。个体“态”健康特征信息各维度在人口特征变量的学历、收入和家庭关系上呈现显著性差异。(5)煤矿安全心理生态“群”交互演化模型及仿真研究。进行了个体“态”健康特征信息与环境因素和群体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并讨论了不同因素变化下的特征信息变化差异;为讨论劣性检出的整体变化,建立了个体间相互模仿模型,发现个体所处环境优劣度量值ey小于阈值e0,则个体会向劣性未检出状态演化,环境情境的初始分布和效用函数变化决定着劣性检出变化;为讨论群体内个体“态”健康特征信息之间交互情况及交互后煤矿安全心理状态演化情况,建立了“群”约束下有限交互演化模型;进行了“群”约束下的有限交互、强化群体内凝聚力、群体整合和环境交互情境下的干预仿真实验,发现特征信息状态好的个体持续介入有限交互模型的效果比创建更多的群内个体链接效果更好,个体信息与群体信息差异较大组别的参数选择的影响效果显著大于差异较小组别的影响效果,并在模型讨论和仿真实验结果基础上提出煤矿安全心理生态优化建设的策略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D79
【图文】:
Figure 5-1 Results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图 5-1 展示的是区别效度,如果每组变量间相关系数取值远小于各个因 Cronbach’s α 值就认为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为更加清晰的展度值,将图 5-1 中的展示数据列表如5-14 所示。99

Figure 5-2 Results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示是 分问卷的区别效度,图中每组变量间相关于各个因子对应的 Cronbach’s α 值(一般都大于0.好的区别效度。 维度调查问卷的三个子维度结构进行验证,对经模型调整后得到拟合优度数据如表 5-16 所示。表 5-16 维度问卷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Table 5-16 Results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CMIN CMIN/DF GFI AGFI RESEA RMR 75.216 0.390 0.991 0.979 0.000 0.025 6 知,模型经简单修正后 P=0.985,GFI=0.991,RMSEA=0.000<0.08,模型拟合较好,由此判断 ,对应的验证性路径结果如图 5-3 所示。

Figure 5-3 Results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示是 分问卷的区别效度,图中每组变量间相关系于各个因子对应的 Cronbach’s α 值(都大于0.7),的区别效度。“态”健康问卷的正式调查,是在获得个体“态”健上,针对调查对象验证调查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群体特征变量、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态”健康、煤矿安全心理生态“态-势”进行测度和演化分析和第 8 章的“群”交互仿真分析提供观测变结(Brief Summary)详细阐述了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和获得步骤,在借鉴修正和开发了个体“态”健康的相关研究量表。根据行修正,形成了正式量表。在正式调查中,为保证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小丽;秦晓楠;;沿海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结构及稳定性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年09期
2 晏碧华;姬鸣;赵小军;屠金路;游旭群;;根植于航空安全文化的内隐安全态度的预测效应[J];心理学报;2015年01期
3 杨利峰;陈红;;基于关系网络的工作倦怠有限交互演化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年12期
4 叶新凤;李新春;王智宁;;安全氛围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心理资本中介作用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4年01期
5 傅贵;殷文韬;董继业;Di FAN;Cherrie Jiuhua ZHU;;行为安全“2-4”模型及其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13年07期
6 宋利;何学秋;杨力;;组织安全风险研究述评[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年04期
7 李金阳;;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研究[J];情报科学;2013年04期
8 吴建金;耿修林;傅贵;;基于中介效应法的安全氛围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年03期
9 方恺;李焕承;;基于生态足迹深度和广度的中国自然资本利用省际格局[J];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12期
10 王海英;;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祁慧;煤矿安全管理中的群体性同化倦怠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2 何刚;煤矿安全影响因子的系统分析及其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3 吴继红;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双向视角员工—组织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易芳;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秋明;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
2749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749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