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石英及长石-石英系统的浮选行为和捕收剂吸附机理

发布时间:2020-07-11 09:59
【摘要】:随着不可再生矿产资源的不断减少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长石和石英广泛应用于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等行业,而品位较高的长石精矿和石英砂则具有更大的价值。然而两者常常相互伴生,从而降低各自的品位,限制其应用,因此,分离长石与石英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体现。目前,工业上分离长石与石英方法众多,其中,浮选法最为有效。而过去,在浮选过程中经常添加HF和其他一些工业强酸,不仅浮选、流程复杂,腐蚀生产设备,酸液的排放对环境更是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在中性/弱碱性介质下浮选分离是未来长石石英分离工艺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探索一种新型绿色药剂制度,来实现长石石英无氟无酸有效分离,从而提高长石品位,满足高级陶瓷釉料质量标准。该浮选流程简单、成本低廉且绿色环保,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批次浮选试验,并采用ICP-OES,XRD,zeta电位,FTIR及XPS分析手段,研究了聚醚胺在伴生矿/石英表面的浮选性能以及吸附机理。选择和优化一种合理的浮选药剂制度,包括浮选捕收剂的种类及用量、矿浆pH、矿物颗粒的尺寸范围等,确定一种在中性或弱碱介质下高效浮选分离长石石英新方案。本文研究对比了六种表面活性剂(十二胺盐盐酸盐(1-DAH)、聚醚胺(PEA)、十二烷基磺酸钠(SDS)、N-月桂基肌氨酸钠(N-LSS)、聚丙烯酰胺(PAM)和聚氧乙烯脂肪醇醚58)(Brij 58),结果表明,与其他表面活性剂相比,在中性或弱碱性介质下,PEA存在下伴生矿和石英上浮率差最大,因此,PEA被选为最优异的浮选捕收剂。用于从长石石英伴生矿中分离石英的最佳试验参数:粒度范围(150-270 μm),PEA浓度(5×l0-5-10-4 M)和矿浆pH(9.00-9.50)。当粒度范围为150-270μm,PEA浓度是10-4 M时,石英的上浮率为97.79%,伴生矿的上浮率为19.30%。通过长石石英伴生矿批次浮选试验,结果表明Al、K和Na等元素基本上都富集在F3(第三批次浮选产品)和下沉产品中,而留在F1(第一批次浮选产品)和F2(第二批次浮选产品)产品中却很少。XRD图谱表明F1产品中基本都是石英相。与原料相比,下沉产品中存在更多的长石相和微量的石英相。因此,从伴生矿中分离石英是行之有效的。最终,在下沉产品中获得了高品位的长石精矿(Na2O+K20的含量总和12%,A20318%)。通过对PEA吸附机理的研究,采用zeta电位、FT-IR以及XPS分析手段,证实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PEA可以通过静电吸附或氢键吸附形式吸附在石英表面,而由于K+/Na+存在可以抑制PEA中带正电的—NH3+/—NH2头基吸附在伴生矿表面,导致PEA对伴生矿的吸附比对石英的吸附弱的多,从而高效分离长石石英。此外,石英砂内部存在大量的Al杂质,严重破坏石英的性能。然而仅通过常规的化学酸浸很难去除A1杂质,因为A1主要替代晶格里的Si并同时引入带正电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离子(Li+、Na+、K+、Ca2+、Ba2+等)。磨矿可以将石英本身分成富Al、K、Na区和贫Al、K、Na区,并加入合适的捕收剂,使其存在疏水性差异,并得以分离,实现石英的分级与提纯。本文分别对三种不同纯度石英砂进行浮选试验,选择和优化一种合理的浮选药剂制度,包括浮选捕收剂的用量、矿浆pH、矿物颗粒的尺寸范围等,确定一种在中性或弱碱介质下高效浮选分级石英砂新方案。泡沫浮选试验证实用于石英分级的最佳参数条件:粒度范围(150-270 μm),PEA浓度2×l0-5-5×l0-5M)和矿浆pH(9.00-9.50)。当PEA浓度为5×l0-5M,颗粒尺寸范围为180-270μm 纯度较高的印度石英砂可以完全浮起,而含有大量杂质(Al、K、Na)元素的凤阳石英砂表现出很小的可浮性。通过批次浮选试验,结果表明Al、K和Na等元素基本上都富集在下沉产品中,而留在F1和F2产品中的却很少。较高纯度的石英砂可以优先被浮起。PEA可以通过—NH3+/—NH2头基团的形式静电和氢键吸附在高纯度石英砂的表面上。有大量杂质的石英砂表面上的K+或Na+离子以抑制PEA中带正电的—NH3+/-NH2头基吸附在表面上。此外,-Al+与-Al…OH-的水合作用弱于Si+与—Si…OH-的水合作用,较少的—NH2通过氢键吸附于含有较多杂质含量的石英砂表面,导致PEA在杂质含量较多的石英砂表面的吸附弱于其在高纯石英砂表面的吸附,因此可以将不同纯度的石英砂进行分级处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D923;TD985
【图文】:

原矿,石英,伴生矿,长石


3.2试验原矿的XRD分析逡逑3.2.1长石与石英浮选分离试验原矿的XRD分析逡逑石英与长石石英伴生矿的XRD图谱见图3.1。逡逑Qf逡逑a逦Q邋Quartz逡逑F邋Feldspar逡逑b逦Q逡逑Q逡逑Q邋QQq邋Q邋Q邋Q邋Q邋Q逡逑I邋-逦i邋k邋x邋k逦I逦L逡逑10逦20逦30逦40邋SO邋60逦70逡逑20邋(°)逡逑图3.1长石石英伴生矿(a)与)石英(b)的XRD图谱逡逑通过对图3.1原矿XRD图谱的分析,结合原矿化学多元素分析结果,可知逡逑石英原矿中全部是石英相(Quartz)而在长石石英伴生矿中,长石相(feldspar)逡逑占主体,而主要的脉石相是石英相(Quartz),另外,伴生矿中存在微量云母相逡逑(Muscovite邋)0逡逑3.2.2石英砂浮选分级试验原矿的XRD分析逡逑石英与长石石英伴生矿的XRD图谱见图3.1。显而易见,三种纯度的石英逡逑砂都只有石英相,即使凤阳石英砂中的Al、K、Na等元素含量很高,但是仍然逡逑没有形成物相。逡逑24逡逑

石英砂,印度石,凤阳,石英


3.2试验原矿的XRD分析逡逑3.2.1长石与石英浮选分离试验原矿的XRD分析逡逑石英与长石石英伴生矿的XRD图谱见图3.1。逡逑Qf逡逑a逦Q邋Quartz逡逑F邋Feldspar逡逑b逦Q逡逑Q逡逑Q邋QQq邋Q邋Q邋Q邋Q邋Q逡逑I邋-逦i邋k邋x邋k逦I逦L逡逑10逦20逦30逦40邋SO邋60逦70逡逑20邋(°)逡逑图3.1长石石英伴生矿(a)与)石英(b)的XRD图谱逡逑通过对图3.1原矿XRD图谱的分析,结合原矿化学多元素分析结果,可知逡逑石英原矿中全部是石英相(Quartz)而在长石石英伴生矿中,长石相(feldspar)逡逑占主体,而主要的脉石相是石英相(Quartz),另外,伴生矿中存在微量云母相逡逑(Muscovite邋)0逡逑3.2.2石英砂浮选分级试验原矿的XRD分析逡逑石英与长石石英伴生矿的XRD图谱见图3.1。显而易见,三种纯度的石英逡逑砂都只有石英相,即使凤阳石英砂中的Al、K、Na等元素含量很高,但是仍然逡逑没有形成物相。逡逑24逡逑

石英及长石-石英系统的浮选行为和捕收剂吸附机理


图4.2邋PEA分T示意阁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裴定荣;;空分提氩(七下)[J];冶金动力;1987年01期

2 赵来旺;;粒状炭对废水中梯恩梯和黑索金吸附机理探讨[J];化工环保;1988年02期

3 王光火;朱祖祥;袁可能;;红壤对磷吸附机理的初步研究[J];科技通报;1989年04期

4 刘曰武;苏中良;方虹斌;张钧峰;;煤层气的解吸/吸附机理研究综述[J];油气井测试;2010年06期

5 欧成华,李士伦,杜建芬,邓奎;煤层气吸附机理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陈炳发;吴敏;张迪;宁平;钟正燕;毛真;;土壤无机矿物对抗生素的吸附机理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2年01期

7 张翠玲;党瑞;贺建栋;魏於娣;;白银天然沸石对磷的吸附机理及性能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年12期

8 李洪;TiN 膜吸附机理及工艺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6期

9 罗磊;张淑贞;马义兵;;土壤中砷吸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土壤;2008年03期

10 王当憨,刘世宏,赵良仲,冯福建;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巯基棉对于水溶液中CH_3Hg~+和Hg~(2+)的吸附机理[J];环境科学;198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景传勇;;砷的氧化还原转化及吸附机理[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黄贱苟;徐满才;;大孔交联酰胺基树脂对水中酚类的吸附机理[A];中国化学会第12届反应性高分子(离子交换与吸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预印集(一)[C];2004年

3 严炜;王晓菲;景传勇;;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环境固-液微界面上的吸附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张茂林;丁国清;吴王锁;;几种有机物对Eu(Ⅲ)和Am(Ⅲ)在Al_2O_3上吸附的影响研究[A];首届核化学与放射化学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严炜;景传勇;;利用二维红外相关光谱研究恩诺沙星在蒙脱土界面的吸附机理[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黄贱苟;徐满才;;D301树脂对水溶液中酚类的吸附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12届反应性高分子(离子交换与吸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预印集(一)[C];2004年

7 严炜;景传勇;;利用二维红外相关光谱研究恩诺沙星在蒙脱土界面的吸附机理[A];第七次全国分析毒理学大会暨第四届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丁聪聪;孙玉兵;程文财;王祥科;;利用宏观和微观手段探究Eu(Ⅲ)和U(Ⅵ)在海泡石上的吸附机理[A];第十三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9 黄信炅;王强;郑安民;洪锦德;邓风;刘尚斌;;二氧化碳在多胺改性介孔氧化硅中吸附机理的NMR和理论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张保国;范瑞梅;张洪勋;郝春博;杨志广;;Bacillus gibsonii S~(-2)吸附Pb~(2+)的动力学、热力学及吸附机理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发之;湖泊环境中营养元素(磷、铁)赋存及吸附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陈维韬;嘧菌酯、噻虫嗪悬浮剂配方筛选与形成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3 顾海萍;Massilia sp.WF1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对菲降解、吸附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俞丹;壳聚糖对金属钯的吸附机理研究及在电磁屏蔽用导电织物制备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11年

5 李青竹;改性麦糟吸附剂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张琛;土壤中多种雌激素干扰吸附、增强生物降解模型及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7 陈润;镜煤逐级抽提超临界吸附响应及其机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周旭健;多孔碳材料对二VA英吸附特性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9 李晖;燃煤飞灰的改性和吸附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0 胡建龙;脱水污泥吸附剂吸附镉的效能和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梦楠;石英及长石-石英系统的浮选行为和捕收剂吸附机理[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张芳捷;磁性阳离子环糊精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3 安栋;飞灰残炭无定形结构建模及吸附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廖鹏;多孔竹炭对废水中氮杂环化合物的吸附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任翠环;小分子在硅表面吸附机理的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6 王厚源;固体材料对气体分子吸附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7 魏丽娜;类沸石咪唑框架膜材料中小分子吸附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于昂扬;吡嗪分子在Si(100)-2×1表面化学吸附机理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9 向文娟;氧化铜对燃煤烟气汞的气固吸附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黄建平;羟肟酸类捕收剂在白钨矿、黑钨矿浮选中的作用[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502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27502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9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